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21593300000040

第40章 社会万象篇(7)

当时,美国一位名叫赫伯特·斯沃甫的政论家,在他为某位参议员起草的讲话稿中,首先使用了“冷战”一词。在赫伯特之后,英国当时的首相丘吉尔在富尔敦进行“铁幕”演说中,美国的杜鲁门在1947年提出的国情咨文中,都沿用了这个词。从此,“冷战”的阶段亦拉开序幕。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国际社会几乎一致认为“冷战”时期已基本结束。

圆桌会议的由来

古今中外,越是正式的会议或宴会,就越是讲究主宾的席位坐次,一般都是让主、尊、长者居中而坐,宾客则根据其身份、地位、辈份,一左一右,依次安排在主位的两侧。但有时碰巧客人都是显贵尊长,怎么排呢?这就有点不好办了。这个难题在公元5世纪时被英国的亚瑟王巧妙地解决了。

英国国王亚瑟和他的骑士们举行会议时,他灵机一动,命令属下不分上下席位,围着圆桌而坐,避免了与会者因席位上下而引起的无谓纠纷。这样,就形成了“圆桌会议”的称呼。英国威尔士的温彻斯特古堡现在还仍然保存着这样的圆桌。

由于圆桌会议不分上下尊卑,可以避免席次的争议,又含有与会者“一律平等”和“协商”的意思,因此受到政治家的欢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会议采取圆桌会议形式的逐渐增多。有的时候,因为参加会议的人员很多,也可以用方桌在会场中摆成一个圆圈的形式来举行圆桌会议。

至今,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他国际会议,以及在举行国际政治谈判时,也大多采用圆桌会议。

“大国否决权”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建议下,于1920年1月成立了“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联盟”组织。国联的盟约规定,国联理事会的实质性决议须经出席会议的理事国——不论常任理事国或非常任理事国——的一致通过,即每个理事国都有否决权(争端当事国除外)。结果只要有一个理事国投票反对,就可以阻止国联通过重要决议,从而使得国联根本无力阻止侵略。国联实际上已无形瓦解,到1946年6月18日才正式宣告解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了维护战后和平,各大国开始考虑在战后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以维护世界和平。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发表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表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无论国家大小都可参加,以国家主权平等为原则。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德黑兰会议上,英、美、苏三国首脑就“首先保证四大国行动一致的原则”达成协议。

1944年,美、英、苏、中四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谈,正式提出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安全组织的建议”,拟定这一组织的名称为“联合国”,其主要机构应包括:大会、安全理事会、国际法庭、秘书处以及在大会领导下的承担主要责任的安理会。安理会由苏、美、英、中(后来增加法国)等常任理事国及其他6个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但这次会议在关键的大国表决权问题上却没有达成协议。这个问题最后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达成协议:在新创立的国际组织中,一切重要问题都要以五大国的一致同意来决定。

1945年4月25日旧金山会议上通过了加拿大的提案,即在写入大国否决权的同时,又加上第一百零九条,保证宪章生效后每10年举行一次“审查会议”,从而保留一个修改宪章的余地。这样,才使关于否决权的第二十七条,以30票对2票、15票弃权获得通过。

“正”字记票法的由来

小型投票选举唱票统计时,写票人总是用“正”字来记票数。这种做法是如何形成的?原来它源于上海旧戏院统计观众人数的方法。那时的戏院,都称为茶园,如上海有丹桂园、天仙园等。这种戏院,舞台是方形的,楼上的座位叫花楼,左右为包厢,大多是达官贵人预先包下的。楼下为正厅,设八仙桌,可品茶饮酒。后座是长凳排列的,票价最低廉。楼上、楼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写着行行“正”字。因为当时戏院无戏票,是由一些“案目”(相当于现在的服务人员)站在戏院门口招揽观众,领他们入座。每领来5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写一个“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这样记数十分简便,算账也很清楚。后来有了戏票,这种办法自然废除了。工作中,一些小型投票记数仍然借用了这种方法。“正”字记票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统计方式。

“不记名投票”的由来

“不记名投票”是一种政治选举制度。在各种选举中,“不记名投票”是一种非常常用的选举方式,既可以发扬民主又可以保住个人隐私,受到国内外选民的赞同和认可。

它是外来词,出自意大利语ballot,是“球”的意思。早在公元5世纪时的古希腊、罗马就曾采用以球代替选票的方法进行投票。投票时选民们将小球投入一个特制的箱内,并事先约定,球分两色:白色表示同意,黑色表示反对。

用球作为选票当然是不用记名的。1884年后,美国也开始使用这种投票法,但却不拘泥于小球,也有用蚕豆或玉米粒代替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纸张文字的应用,不记名投票的方法走向世界,并演化为现在的用文字在选票上写上被选举人的名字而不署选举人自己名字这种形式。由于不记名投票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选举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世界上许多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选举活动一般均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弹劾的由来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出现总统被议会弹劾的事件。其实弹劾在我国古已有之。弹劾是对政府官吏的违法失职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我国在秦朝时开始设立御史大夫,官职大小仅次于丞相,主要负责监察、执法工作。如有官吏失职,得向皇帝提出检举,请求予以惩罚。这就是弹劾的最初形式。以后各朝各代均设有御史或监察御史等官,专司弹劾之职。

西欧诸国设立负责“弹劾”这一职务的历史要比中国晚得多。1640年11月11日,英国国会下院议员约翰·皮姆带领约300名议员来到上院,以下院和英国公众的名义,以叛国罪控告弹劾国王宠臣斯特拉夫伯爵,并促成其死刑。开创了议会弹劾国家官员的先例。1689年以后,下院逐渐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监督政府、弹劾管理官吏的职能。

后来,弹劾为西欧诸国采用。按英国法律规定,弹劾案一经确立,即由下议院移送到上议院或法院进行审理。弹劾成立时,对受弹劾者罢免、取消其担任公职的职责,同时科以刑罚。也有的国家规定,弹劾案由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等专门机构负责审理。1987年,我国设立了监察部以后,随着行政立法的逐渐完备,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也将采取包括弹劾在内的法律程序解决。所以说,弹劾制度是一种完善民主的良好制度。

朝鲜分裂的由来

日本投降之前,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和苏联红军已解放了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美军此时尚在千里之外的冲绳和日本,于是便紧急拟定了一个以北纬38度线为界,与苏联分区接受日军投降的方案。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三八线”。经苏联同意后,38度线便作为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而被确定下来,从而造成了朝鲜半岛事实上的分裂。1945年9月,美国出兵占领了朝鲜半岛南部,随后李承晚等人组成军政府。并与美国一起组织了1948年5月南方的单独选举,根据选举结果组成了国会,7月20日国会推举李承晚为总统,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布成立。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朝鲜半岛北部宣告成立。这样以北纬38度附近为界,朝鲜半岛分裂成为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重新划定了军事分界线,但基本上维持了原来的三八线。

日俄北方四岛问题的由来

北方四岛主要指的是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群岛,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岛上森林茂密,矿藏丰富,周围水域是世界著名渔场,并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参加对日作战时,出兵中国东北,占领了北方四岛。日本方面认为,从地理、历史上看,北方四岛都是日本的固有领土,但日本在鸠山内阁时期,急欲同苏联恢复邦交,同苏联商定暂将领土问题作为悬案予以搁置。1956年10月19日在莫斯科签署的《日苏联合声明》中规定,苏联同意在苏日和约订立后将齿舞和色丹两岛移交日本,但日本历届政府一再强调归还北方领土问题是缔结日苏和平条约的先决条件。苏联毫不让步,和约未能签订。60年代初,日美修订《安全条约》期间,苏联向日本递交备忘录,强调只要外国军队不从日本领土撤退,日苏即使签订和约,苏联也不将齿舞和色丹两岛移交日本,更让北方四岛问题的解决拖了下来。后来,日本政府历届内阁却坚持必须一揽子解决北方四岛问题。1976年以后,苏联政府则提出“领土问题已经解决”的说法,使北方四岛问题长期搁置起来。苏联在择捉岛良港单冠湾停泊近百艘舰船,在择捉、国后建造大型机场,在国后还建有中程导弹基地,这些都增加了解决北方四岛问题的困难。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困难,叶利钦访日表示可以考虑“出卖”四岛,但当时日本没能把握机会。等到****上台,日本首相发出了强硬姿态的讲话,俄罗斯对此不理不睬,反而批准韩国在北方四岛海域捕鱼,北方四岛归还日本更加艰难。

北方四岛问题将是困扰日俄关系的一个长期的焦点议题。

靖国神社问题的由来

每到8月15日,日本东京九段坡上的靖国神社内,就会有军国主义时代的残渣余孽搞一番令人作呕的表演,右翼团体乘机举行集会,渲染侵略有理的“爱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为数不少的国会议员和内阁成员也到这里参拜……靖国神社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个是非之地的呢?

靖国神社原称“东京招魂社”,始建于1869年,1879年后改名为靖国神社,成为享受高规格待遇的“别格官币神社”,并由内阁的陆军部和海军部管辖,由军方秘密地决定什么人死后能够作为“功臣”进入神社,成为所谓的“御祭神”。

靖国神社最初祭祀的是明治维新后两次国内战争(戊辰战争和西南战争)中的阵亡者,但是到后来,却专门摆放在对外侵略战争中丧命的军人等的牌位,成为宣扬和支持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和工具。这些战争,按照日本右翼学者的称呼,依次是“日清战争”(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征伐台湾”(1874年借口日本渔民被杀入侵我国台湾)、“北清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入侵我国)、“日俄战争”(190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3—1917年期间,出兵进攻中国青岛等地和太平洋上的德国殖民地)、“济南事变”(1927—1928年间,以保护日本侨民的生命、财产为借口3次出兵我国济南)、“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支那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大东亚战争”(1941—1945年)等。

日本“二战”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为铲除军国主义的精神及其滋生的土壤,于1945年底发布了“神道指令”,禁止日本政府对神社、神道进行经济扶持与监督,使宗教与政治脱钩;接着,又在“和平宪法”中写入“政教分离”的原则。靖国神社从国家所有变成了宗教法人。到1958年,被关押和被处决的甲、乙、丙各级战犯统统享受了《津贴法》待遇。同年,死亡的乙、丙级战犯进入靖国神社,1966年12月,东条英机等7名被处死的甲级战犯和7名在关押期间死亡的甲级战犯共计14人也进入靖国神社。

到目前为止,作为“御祭”在靖国神社里接受合祭人员的确切数目是2466344名。

迄今为止,已有多位日本首相参拜过靖国神社。1975年8月15日,当时的首相三木武夫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1985年,中曾根康弘以内阁首相的身份在8月15日参拜了靖国神社。此后,虽然每年都有许多日本内阁成员以公职或私人身份参拜,但内阁首相却不敢明目张胆地去。1995年,内阁首相桥本龙太郎也曾冒天下之大不韪,在8月15日之前以首相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2001年8月14日和2002年4月21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中国、韩国的反对,两次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内阁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是明目张胆地亵渎中国及亚洲人民的感情。

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居印、巴、中国和阿富汗之间,为战略要地。面积2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多万,其中77%是******,20%信奉印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