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21593300000074

第74章 人文历史篇(14)

连环画的由来

连环画也称为“小人书”。连环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受小读者的喜爱。中国早就有连环画这种形式的绘画了,只是那时不叫“连环画”。在汉代,出现了单幅故事画,像孟母教子的故事画《孟母断机杼》,这便是连环画的雏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寺庙里出现了许多佛教故事连环画。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可以说是石壁上的大型彩色连环画。此外,我国古时还有许多宗教故事画。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刻图连环故事画便产生了。

我国早期的连环画多数是通过石刻才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在山东曲阜孔庙内的圣迹殿石刻,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有完整的故事的连环画石刻。“圣迹图”共有120幅,记述孔子生平的主要活动,刻工精细。画面上,孔子画像清晰,故事结构完整,使人可以从头到尾浏览孔子一生活动的全貌,堪称珍贵的艺术珍品。

《三国志》一书于1927年6月初版印刷,著名画家陈丹旭绘,该书封面上冠以“连环图画”字样,它即是“连环图画”一词的由来。

印象派的由来

在众多的派别中,西洋油画中的印象派一直为西方人推崇。印象派起源于法国,莫奈是印象派的创始人。印象派作为油画的一个重要派别,它的名称起源于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画。1874年,在巴黎的一个摄影师纳达尔的工作室里,两位艺术家看到莫奈的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便把这种突破传统画法的画称为“印象”。从这以后,“印象派”就被用来称呼当时的一批有新意的年轻画家。同年,这批年轻画家举办了第一次“印象派”画展。

印象派的代表作有莫奈的《日出·印象》、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比亚》、雷诺阿的《在阳台上》、凡·高的《吃土豆的人》、修拉的《在海滨浴场》及劳特累克的《红磨坊的莎尤克》等。

水墨画法的由来

西方绘画中,除了油画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画种,水墨画即是其中之一,它与中国的“水墨画”有着很大区别,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创作。

水墨画法创立于15世纪。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和达·芬奇等人最早在自己的绘画中使用这一画法。这种技法一般用画笔将稀释的墨水、深褐色颜料或水彩颜料均匀地涂在比较宽大的画面上,但画的本身不留画笔的痕迹。其后100年内,水墨画法曾获得高度发展,它可以同时运用两种色调的水墨,使一色逐渐转化成他色。18~19世纪,由于水墨画善于表现风景,一度受到地形画家的喜爱。绘画时,在画面上添施淡水墨,即除留出最透明的部分外,先在整幅画面上涂一层打底的单色,然后再着上各种色彩营造出一种非常好的意境效果。自19世纪末以来,水墨的运用大为减少。而在中国画中,有一种纯用水墨技法的画体,称为“水墨画”。据说,水墨画始于唐代,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代,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

“双簧”的由来

“双簧戏”在北方各地较为普遍,在南方就比较少了。“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起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执政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

在名角中,有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所唱的滑稽戏很受慈禧太后的赏识。有一次,慈禧太后传黄辅臣速到内廷演唱,恰逢黄辅臣嗓子疼,本不能去,但不敢违抗“圣旨”,于是他只得带了儿子一起进宫。上场时,老黄弹弦子做面,小黄藏在椅子后面演唱做里,谁知给慈禧太后看穿了,黄辅臣父子吓得不敢抬头。不料慈禧太后见他父子俩的配合天衣无缝、妙趣横生,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开玩笑道:“你俩这叫双黄啊!”从此“双黄”(以后写成“双簧”)就成了一门独立的曲艺形式。

墨汁的由来

传说在周朝时,有一个擅长诗画的人,名叫刑夷。一天,刑夷在河里洗手时,看见河面上漂着一件黑乎乎的东西,他怀着好奇心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便又随手丢进了河里。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洗干净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颜色。“松炭既能染色,是否可以用来写字呢?”刑夷不禁思忖道。他赶紧追到下游,重新把那块松炭捞了起来。

刑夷把松炭带回家,用砖头将它捣碎,研成粉末。“你干什么呀?快吃饭吧!”妻子王氏说着,把一碗麦粥端到刑夷面前。刑夷朝麦粥望了一眼,灵机一动,捧起黑粉末,“哗”地撒在麦粥碗中。“啊呀,你疯啦!”王氏惊讶地说。刑夷笑了笑,没有回答,他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几下,朝墙上划了几下,墙上出现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迹。“哈哈,我找到写诗作画的材料啦!”刑夷高兴地叫了起来。从此刑夷使用松炭粉末调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液体就是我国最原始的墨汁。

十字架的由来

十字架,原是古代中东和欧洲的一种刑具,词源于拉丁文Crux,意为“叉子”。因为这种刑具多由横竖两根木头相交而成,形状近似汉字的“十”,所以汉语译做“十字架”。

用十字架处死罪犯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行刑时,通常先把罪犯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剥光衣服,把两手拉直,捆绑或钉在横木上,把两脚捆绑或钉在竖柱上,将受刑者折磨至死。

十字架是怎样由刑具演变成为宗教信仰标志的呢?根据基督教圣经故事称:公元1世纪初,耶稣在各地传教时,遭到犹太教当权者的反对,以“谋反罗马”罪将他逮捕,送到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那里,后被钉死于十字架。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为了替世人赎罪而被钉死于十字架的,故尊十字架为信仰标记(基督教徒在胸前划十字的仪式,也是由此而来的)。于是,在基督教教堂内要陈设十字架或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教堂的屋顶要立十字架,圣徒生前要戴十字架,他们死后墓前还要立十字架。

由此演化的红十字则作为特殊标志进入了医疗领域,成为战地救护伤兵、急救和一般医疗事业的徽章,象征着人道主义与中立。

“黄色新闻”的由来

在19世纪的90年代,美国有两家大报:《世界报》和《新闻报》。它们的老板为了赚钱,就在各自的版面上,竞相登载低级趣味的连环画,以吸引读者。其中有一部《黄色孩童》,读者就称这些的报纸为黄色报纸。后来,人们将原义引申,把渲染色情、凶杀、犯罪的新闻,称之为“黄色新闻”;把甜度过高,令人萎靡不振的歌曲称为“********”。

记者招待会的由来

1825年至1829年,约翰·昆西·亚当斯任美国第六任总统。有一年的秋天,亚当斯正在白宫波多玛河里游泳,南岸边出现了一位女记者——安妮·罗耶尔。她要求采访总统。当时总统游得正高兴,没有答应记者的要求。

罗耶尔是个大胆而又倔强的姑娘,她不但没有走,而且干脆坐在总统的衣服上,庄严地向总统发誓,如果总统不接受她的采访,她就绝不离开。虽如此,亚当斯仍不肯答应。不过波多玛河的水凉,不宜在河里多呆,时间一长,亚当斯终于上岸“投降”,颤抖着接受了记者采访。

在和记者往回走的途中,总统寻思,与其迫不得已地接受采访,何不主动把记者召集起来宣布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久,亚当斯总统真的召集了一些记者阐述自己的主张、设想,后人名之曰“记者招待会”。以后,许多国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很方便明了,记者招待会遂成国际惯例。

稿酬的由来

中国最早的稿酬起源于晋代。不过,至少在西汉,已有过出钱请人写文章的事。汉武帝时,陈皇后阿娇被冷落遗弃,住在长门宫。她为了能重新获得宠爱,便花了一大笔钱请当时文笔优美的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想用这篇倾诉衷情的文赋打动汉武帝,从而重温昔日的恩爱。结果,“稿酬”支付了,文章也写了,汉武帝却没有因此而回心转意。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到南北朝时的北周末年,当郑译被封为沛国公,并获得了当时的最高勋位——上柱国以后,他想请擅长文词的高颖写篇庆贺的文章。高颖半开玩笑地回答说:“笔干,写不得。”并且又说:“不得一文,何以润笔?”从此,人们便开始用“润笔”一词指因写文章作字画而获得的报酬。

信封的由来

信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当时,文书和书信大都是刻写在木板和竹简上,为了保护书信完整无损,就用两块刻成鲤鱼形的木板,夹在文书简牍的外面。木板上还刻有三道线槽,用绳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线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上黏土并加盖印章,以防私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封。

魏晋以后至南北朝时期,书信材料逐渐由木质演化为纸质。信封改为由两片厚蓝纸制成,但两边还画有鲤鱼图,自然不再用泥封了。

直到盛唐时期,中国人仍在仿制鲤鱼形信封。所以,中国古代又把信封称为“双鲤”、“鳞鸿”。

世界上最早的纸信封是英国发明的。1820年,英国商人布鲁尔在海滨度假时,发现很多女士喜欢写信,但又怕信中内容被他人偷看。他灵机一动,便趁机设计了一些纸袋,用来将信件装起来,而不被人看到。而且这之后,信封竟然为英国当局所承认,这批信封就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纸质信封。1844年,伦敦出现了制造信封的机器,从此纸质信封作为一种新的邮政产品为全球采纳。

明信片的由来

明信片的问世,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诞生了。从这一点来说,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的共同发明。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提议,为了写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种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们意见不一,此提议未被采纳。

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我国最早发行明信片是在1896年,在上角印有“大清邮政蟠龙”和万年青图案。

邮票齿纹的由来

1840年5月6日,英国正式发行邮票,邮局工作人员备有裁纸小刀,以便把几十枚连成整张的邮票裁开出售,既麻烦又不易裁整齐。到1848年,一天,英国的亨利·阿察尔在一家小酒吧喝酒,一位外地来的客人坐到他身旁写信。当写完信装进信封后,便拿出预先购下的一整张邮票准备一枚一枚地裁开。可是客人没带小刀,犹豫了片刻,便取下别在西装领带的一根别针,在各枚邮票中间刺了一行行小孔,很快就把邮票扯开了。阿察尔津津有味地观察着,从中得到启示,因而发明了一种邮票扎孔的机器,英国的邮政部门立即采用。后来,欧美及世界各地也纷纷仿效了。

生旦净丑的由来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悠久而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明代文学家祝枝山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在《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那么,“生、旦、净、丑”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生”: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旦”:为什么舞台上的女性要称“旦”?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宋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褴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来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而“旦”即“姐”之讹也即代表女子。

“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供诌者,粉白黛绿,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

“丑”:其实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人们不是常说“丑扮”、“俊扮”吗?“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其形象毕竟是丑的。

动画片的由来

世界上首部动画片是由美国纽约比塔格拉夫公司委托詹姆斯·斯图瓦特·布拉克顿在1906年拍摄的《奇怪的脸》。在这部电影中,底稿漫画有8000张。布拉克顿采用了由画家出场作画,然后让画突然动起来的手法,影片中大都是些简单的动作,比如男人的眼睛轱辘轱辘地转着,女人吹着香烟上的烟,狗推着轮子转着。而后,英国、法国相继出现了动画片,比如《描画的手》、《幻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