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悬案
21593700000073

第73章 探秘未知的世界(16)

研究人员之一的认知神经科学家约叔亚—布朗说,大脑额叶部的前扣带脑皮质,扮演着早期预警系统的角色。当我们的行为有可能导致不好结果的时候,它会提前对我们发出警告。有趣的是,由于梦中人脑细胞的抑制和兴奋不平衡,它会把这种警告演化成图像,让你身临其境,预先亲历未来的一切。

第三种解释是,“继续工作”论。英国心理学家伊凡思认为,对任何人来讲,清醒时的工作会在梦中继续,做梦是大脑把白天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的过程。正由于睡眠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一些纷乱芜杂的非次要因素受到抑制,潜意识中的奇思妙想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梦中作诗作文,发明创造,正是那些作者、发明者长期追求和思考的结果。

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分析大师,他的《梦的解析》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拥有大量的读者。他认为,梦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欲望的一种宣泄,是人的潜意识在意识防范无力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曝光,通过梦可以察知做梦人的生理和心理疾患,并进而展开有效的治疗。

但是,正如许多批评者所说,他的“析梦”常带有某种主观、任意和神秘的色彩,特别是过分强调“性欲望”在梦形成中的作用,这就把社会的人生物化了。

所以,尽管我们拥有弗洛伊德这样的精神分析大师,但我们仍然没有找到梦的真谛。梦境和现实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以上所说的远远不是最终的结论。

“影像石”:“抹不掉的鬼脸”之谜

中国人有“土”迷信,外国人有“洋”迷信,“抹不掉的鬼脸”就是一例。此事经西方媒体炒作,沸沸扬扬,似乎是人证物证俱在,不可不信。但因万里迢迢,未能亲见亲历;仔细揣摩,大略与中国“影像石”之类相近。姑一并辑录于此,以备讨论。

“抹不掉的鬼脸”

时间是1971年8月23日,地点是西班牙南部哈恩省的一个名叫贝尔梅兹的村镇,这里因盛产橄榄油而小有名气。

这天清晨,农妇玛丽亚·戈梅兹·加马拉走进厨房,正准备做早餐,猛然发现水泥地面上有一个奇怪的人头像。她先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定了定神后再仔细瞧时,还是如此。这个人头像十分清晰:嘴、鼻、眼、耳及整个面部轮廓都活灵活观,眉宇间还透出一股无名的哀怨。对此,她惊恐地叫喊起来。

一时间,四邻八舍闻讯赶来,都目睹了这一骇人听闻的奇特画面。到8月29日,她的儿子米加尔拿起一把铁镐,敲碎了那块有人头像的水泥地面,把碴土刨掉,清除出去,又重新铺上水泥,使整个地面焕然一新。

不料到了9月8日,在原来的位置上又出现了那个人头像,而且比上次还要清晰。戈梅兹一家人感到惊恐不已,从而召来了更多的好奇的人。不少人帮着用洗涤剂洗刷,去不掉;用利器刮铲,水泥刮掉了好几层,擦去粉屑后,这个人头像还是依稀地显露出来。于是便报告了政府及有关部门。

11月2日,当地的市长见仍然弄不清其中原因,便亲自指挥人们把带有头像的整块水泥切下来,用玻璃框罩得严严实实,挂在戈梅兹家火炉旁的墙壁上。可是两个星期后,玻璃框中的头像不仅没消失,而且又有相同的头像出现在原来的位置上。于是,市长下令挖掘这块神秘之地,希望在地底下找出答案来,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几个星期、几个月过去了,戈梅兹家厨房地面的影像越来越多,时而出现,时而移动,米加尔后来回忆说:“就好像有人在我们家里召开幽灵会议一样。”

经过媒体渲染,“鬼脸”的传闻吸引着世界各地好奇的人们,许多人不远千里跑来看个究竟,最高时一天达5000人之多。

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是戈梅兹制作的骗人勾当。罗马天主教的权威们也试图平息这场有损宗教声誉的骚动,指责有人设立骗局,愚弄容易受骗的村民们。于是,又有许多科学组织介入调查,他们封锁了厨房进行种种测试,结果是,既没有找到颜料和染料的痕迹,也不能证实“鬼脸”是人工画上的。他们还使用了种种办法,也不能把“鬼脸”从这块地面上彻底清除。

在房子主人的同意下,特异现象调查人员再次更换了这个房间的水泥地面,并把那间房子封闭了三个月。当这些调查人员重新回到那个房间时,那些“鬼脸”又出现了!调查人员还在那个房子里进行了录音,结果录到了奇怪的声音,似乎是那些奇异的“面孔”在相互交谈。

1972年4月9日,西班牙著名灵魂学家阿尔古漠沙亲临贝尔梅兹。同来的还有前联邦德国的著名灵魂学家班德。两人观察、测定、研究分析了许久,也无法对这个奇异现象进行解释。1977年的巴塞罗那国际灵魂学家大会也只能武断地解释为:这是一个未能安息的“灵魂”,以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显现出来的神奇幻影。显然,这个论断仅仅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猜测。

这些“抹不掉的鬼脸”前后闹腾了几十年,据媒体报道,玛丽亚老太太已于2003年去世,但“鬼脸”并没有因为老太太的去世而绝迹,就在2004年的10月17日,“鬼脸”又出现了,西班牙超心理学协会主席佩德罗·埃莫罗斯证实了“鬼脸”再度出现的消息。他说:“我们将要进行新的调查,比以前进行的调查更加彻底。”

许多人都对这些神秘的“鬼脸”发表过意见。一些热衷于神鬼学说的人们认为,这座房子建在一个古代坟场上,先是罗马人的,在摩尔人占领时期又成了******墓地,最后成为基督教的墓地,因此,它们有可能是历代“鬼魂”的影像;也有人认为,那些面孔属于在西班牙内战中遭到屠杀的戈梅兹家的祖先。

但是,许多具有现代科学头脑的人们则表示:鉴于很多人要求在那个经常出现“鬼脸”的房子里过夜,都遭到拒绝的事实,“鬼脸”肯定是人为的产物—入画的或者人印的。至于是怎么画上去的或者怎么印上去的,则是另外一个性质的谜了。

达摩面壁石

嵩山地处河南,是我国古代五大名山—“五岳”中的“中岳”。山势雄伟,险峻峭拔,隐藏着许多名胜古迹,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少林寺。

少林寺是我国最大的禅宗寺院,位于嵩山西麓,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是孝文帝为礼敬印度跋陀(佛陀)而敕建的。相传,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于梁武帝大通元年(527)渡海至广州,被梁武帝迎至建业(南京)。但因两人话不投机,便渡江北上,在嵩山五乳峰找到一个向阳的山洞,高、宽不过3水,深约7米,把它作为修性坐禅的地方。

据说,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两手作弥陀状,双目微闭,一动也不动,竟至于飞鸟不知道此身是人,在他的肩头筑起窝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公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壁修炼了九年(一说十年),在此建立禅宗,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人们传说,由于他心诚意笃,以至精灵人石,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片石壁上,竟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影像,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人们把这片石壁称为“达摩面壁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洞”。直至今日,洞址犹存。

达摩面壁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仰。后来,僧徒们把这块留有影像的石壁整个儿刻凿下来,移入少林寺内,作为少林寺镇寺之宝,供人们瞻仰膜拜。

记述少林寺“达摩面壁石”的资料很多。《登封县志》说,该“石长三尺有余,白质黑纹,如淡墨画,隐隐一僧背坐石上。”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道:“石白地墨纹酷似应真(罗汉)像。”

清代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中写道,由于观赏者的位置不同,“面壁石”显示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况。“向之后退至五六尺外渐有人形,至丈余,则俨然一活达摩坐镜中矣”。

清道光戊申年间,萧元吉在少林寺看罢面壁影石以后,深有所感,随手挥写了一首《面壁石赞》,也很有名。

赞云:

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石何石?面壁石。人何人?面壁佛。

王孙面壁九年轻,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灵石肖全形。少林万古统宗门。

遗憾的是,这块著名的“面壁石”已于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时烧毁,原石已失,“面壁石”上的影像究竟如何,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面壁石”,是1980年用现代大理石彩绘工艺绘制的“石画”,已不是达摩真迹了。

“达摩面壁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人认为,五乳峰达摩洞的岩石属寒武纪石灰岩,白灰色的石灰岩被碳质浸染,会形成各种墨色花纹,在这样的石洞中,找到一块类似人形的天然图像石块,是毫不奇怪的。

也有人认为,“达摩面壁石”中的影像,是用“螺烟渗石”而成的“石画”。不过,宝石的改色,大理石的彩绘,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新工艺,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否已经掌握了让彩墨渗入石内混为一体的技巧,就很难说了。

大清河畔“葬马石”

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汤沟乡境内,有一段古墙遗址,人称“拦马墙”。离墙不远的大清河边,有一片临水突兀而立的岩石,名日“葬马石”。这以“马”为名的两处遗址,都因一个共同的传说而得名。

相传,这道“拦马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修,他当年征战时曾在此圈养战马。努尔哈赤的坐骑乌眼赤兔马,是一匹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宝马。它伴随主人夺关斩将,屡建奇功,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

有一次,努尔哈赤骑着它追击敌人,眼看就要取得敌军主将首级时,不料,乌眼赤兔马在此河边的一块巨石前突失前蹄。虽然没把努尔哈赤摔下来,但却失去了斩杀敌军主将的机会。努尔哈赤大怒,认为此马已老,便将它与其他马一道圈进“拦马墙”里。

乌眼赤兔马虽然被贬,但雄心未已。它整日仰天嘶鸣,试图呼唤主人再重新起用它奔赴疆场,杀敌立功。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仍不见主人的召唤。它感到万分悲伤,两眼泪流不止。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最后流出的眼泪竟是鲜红的血液。到第八天,时值雷雨大作,乌眼赤兔马悲啸着跃出“拦马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向河边,一头撞在河边的那块使它失宠的巨石上。只听得惊天动地一声巨响,巨石裂为两半。随着宝马的跃入,顷刻又复合如初,将乌眼赤兔马埋葬在里面。从此“葬马石”的名字便流传下来了。

也有人说“葬马石”是唐代名将薛礼东征时留下的遗迹,但也无碍。传说就是传说,谁会相信一块完整的巨石里面会葬有一匹真马呢?

1987年春天,当地的一个石匠想劈开此石营建新屋。当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这块巨石劈开时,奇迹出现了:巨石的两个切面上,都清清楚楚地显现出一匹完整的骏马石纹图像,大小与真马不相上下,通身呈红色,唯有眼睛是黑色,恰与传说中的乌眼赤兔马相吻合。其形态栩栩如生:前腿半蜷,后腿蹬直,似扬蹄奋进,凌空而起,又似阵前跪伏,待命出击。马头昂起,马尾高翘,威风凛凛。给人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觉。

石匠将此图像与传说一联想,便打消了剖石建屋的念头,就此罢手,让这片神奇的骏马图像永留人间。

现在,被劈开的“葬马石”一半原封不动地立在河边,另一半则仰卧在大清河里。当流水从水中石马图像上淌过时,两幅骏马图遥相呼应,动感极强,令前来旅游、观赏的人叹为观止。

这是怎么回事?是有人预先知道石中有这样一幅骏马图,才编造出这样一则神奇的传说,再留待后人验证呢?还是劈石建屋的石匠根据这则传说,悄悄地在劈开的石上绘制了骏马图,借此附会历史,为地方添景增光呢?我们不知道。

“文同墨竹”的启示

四川仁寿县有一个著名的旅游区:黑龙滩唐宋文化遗址一其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碑刻文化一绝”的隐形碑。

刻在矿岩石壁处的隐形碑四面临水,碑岩长10余米,看上去是一只无头石龙。石壁上有唐代刻制的龙王坐像以及唐、宋以来镌刻的大小碑文,字迹皆清晰可见,唯有在龙王坐像石龛左右两侧嵌壁碑,却是石面光滑,呈灰白色,没有任何笔迹。但如果把清水撒泼上去,那么,左侧的石壁上就会出现“拨水现字”几行墨笔字,署名处清晰地现出“乾道五年”等遒劲字迹;右侧石壁上就会出现一幅形神兼备的墨竹图:墨竹主干亭亭,枝叶潇洒,竹根临怪石处派生出一丛新篁,婀娜可爱,顶部侧叶,如长剑当空,刺向云天。

据传,这幅“怪石墨竹”是北宋著名画家文同所画。文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永泰县人,是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表兄。苏轼曾向表兄学习画竹,心领神会,颇得要领,他在著名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总结文同的画竹经验说:“古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这条经验,形成了汉语中的一条很有表现力的成语“胸有成竹”,用来比喻在处理某事之前,已有完整的计划和打算。

据《仁寿县志》记载:“文同北宋四年知陵州(今仁寿)后,在龙岩写怪石墨竹,两壁摩岩隐隐有光,怪石墨竹既无墨迹,又无雕镂痕,用水涤石,画面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