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财富成功学(智慧生存丛书)
21593800000052

第52章 财富无处不存在(8)

听完女儿的这一番话,李开复的心情一下子开朗了许多,心想:我意已决。于是李开复就接受了Google 的邀请,从微软跳槽到Google,跳槽费1000万美金,创下了历史天价。

宠物服装

1997年,李欣从山东临清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学校不包分配,她产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去深圳闯一闯。因为深圳是经济特区,李欣就想,那里的机会一定比别的地方多。

当年秋天,20岁的李欣拎着一只小皮箱离开落后的家乡时,心里并没有太多惆怅,因为她满怀的是对南国的美好憧憬。

由于学中文的她没什么特长,又没有工作经验,找工作屡屡失败后在别人指点下终于走进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报了名。通过面试,她被录用了,工作是给人当保姆,也许是等待了太久,李欣决定去做一做。

请保姆的是一对30来岁的年轻夫妻,男主人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班,女主人是一家私营企业的部门经理,他们均属月薪5000元左右的标准白领一族。李欣成为月薪800元的小保姆后,整天如履薄冰般服侍着主人的生活。李欣保姆工作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服侍好女主人那只心爱的宠物狗巴特。第二年的一天,因为李欣熨衣服时不小心把女主人的衣服烫了一个洞,结果被扫地出门。倔强的李欣不想再做任人摆布的“狗”保姆,决定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由于李欣的母亲在家乡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裁缝,李欣对制作服装也一直挺感兴趣,做保姆时,她也翻阅过女主人订的《上海服饰》、《时尚》之类的服装杂志,曾被书中巧妙新颖的款式深深地吸引。“既然自己喜欢,何不朝着服装行业发展呢?”李欣禁不住激动地想。

1998年3月,李欣咬牙向一家服装培训学校交了6000元学费,这几乎是她在深圳挣到的全部“家产”,带着“服装设计师”的瑰丽梦想,李欣进入那家服装学校学起了女装设计。

毕业后,李欣在宝安区一家台资服装厂。在那里,她把学到的专业知识淋漓尽致地发挥。4个月后,她便被提升为车间课长,薪水也由开始的1200元涨到了2000元。

1998年年底,就在办公室的同事透露说老板准备让李欣做主管时,她却“不识抬举”地先炒了老板的鱿鱼,因为她的终极目标是自己做老板,而此时的她已经积累到一部分资金。

走出那家台资企业,李欣在朋友帮助下租到一个门面,开始做自己的服装生意。为吸引顾客,后来李欣实行不收订金、客人试穿满意后再付款的办法来争取订单。李欣也知道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因为客人只要随便指出对某个部位不满意,这套衣服就积压下来了,这对于资金严重短缺的她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李欣必须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她情愿一天只能做一套服装,只要这套衣服能够赢得客人的肯定,对她来说就是成功。

转眼到了1999年,这时的李欣已拥有一间80多平方米的大店面,增添了10多台新设备和9名固定员工。此时她不仅接零星顾客的生意,而且还联系上了几家银行、学校以及商场、酒店,专为他们做员工制服,服装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2000年8月,李欣终于兴奋地从报纸上捕捉到了一条商机。那天,李欣从《深圳商报》上看到一篇文章称,在一些发达国家,宠物产业效益巨大。美国是世界第一宠物大国,宠物服务行业五花八门,每年仅宠物保险业收入就高达40亿美元,我国宠物市场虽尚处在成长期,当时广州也有近10万只宠物,每年养宠物的开支在3000万元以上……这是一块充满诱惑力的市场啊!当时捧读着这篇文章,李欣的脑海里顿时想起自己的“宠物保姆”生涯,那女主人对自己的小狗何等珍爱,她是再清楚不过了。于是,李欣的脑子里便形成了一个“赚宠物钱”的发展思路。

说干就干,李欣先着手设计了中低档次的“宠物服”,如小狗无袖背心、短裤等,每件出厂价20元左右,后来又设计了较高档次的,如纯棉连衣裙、宠物休闲装等。另外还有宠物鞋、宠物兜一类的小玩意儿,直到搞成了一个“宠物系列服饰”。李欣和她的员工们充分利用自己厂里加工服装剩余的碎布条、布块,经过巧妙拼接,那些本来准备当“垃圾”处理掉的布块,摇身一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宠物时装”。

经过两个多月共同奋斗后,几十名员工在李欣的带领下生产出第一批产品,他们纷纷用疑虑的目光打量着李欣,看得出这个老板心里也没多少底。但开弓哪有回头箭,成败都在此一搏了!李欣花了6万元钱印制了一批彩色折叠式广告传单,在市内漫天散发。

来买和来订货的客户也越来越多了,由于李欣施行“送下一批货,收上一批货款”的方法,而且给代销商留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所以,一些宠物超市和商店了解情况后,纷纷开始销售她们的产品。多姿多彩的宠物服装推向市场后,深深吸引了宠物消费者的目光,不多久当地掀起了一股购买浪潮。

历经5年的风风雨雨,如今,李欣在深圳特区也算个“身价百万”的小老板了,下一步,她和兰州大学毕业的男友准备再筹建一个“宠物世界”购物中心,将来她们还要在里面开设宠物洗浴中心、宠物美容店、宠物超市、宠物医院和宠物服饰专卖店等,直到真正形成一个宠物的世界。

妙做广告

在我国北方一个小城市,城市的中心有个路口,一天清晨挂出了的一个这样的广告牌“此广告牌等待拍卖,每年价位2万”。

这个广告牌刚竖起来的时候,虽然是在这个城市的中心,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条消息。可是过了一天,一位司机开车路过的时候,看到这个广告牌上的价格从2万元变成3万元了。再过一天变成4万了,这时就有几个司机发现其中的变化了,于是在出租车司机里面开始议论了。没过几天广告牌的价位已经升到了10万。行人们都说:“这个广告牌怎么从2万变成10万了?”

其中一个小伙子说:“这10万的广告价位可是个好地段了。”

旁边一个小姑娘说:“谁那么傻呀?咱们这个城市最高的广告价位一年也不过7、8万,这方面我都知道,它怎么可能卖到10万呢?”

一位老大爷点着头说:“现在的广告价位就是瞎往上涨,瞎骗人,都是宰人的。如今这个价格实在是太高了。”

大家议论后的第二天发现,这个广告牌上的价格涨到了11万,再过一天是12万,以后一路上升。这时候开车的、住在附近小区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情,更有好事者每天早上都来看看这块广告牌涨没涨。这块广告牌还真没有停止它上涨的步伐,在20万的时候还在向上升。这时这张广告牌已经轰动了全市,成为了全价广告,因为这个市里顶尖的广告,卖到最贵也就十几万。这个广告牌到20多万的时候还没有人接,到底会谁来买,成为全城瞩目的焦点。

每天茶余饭后,这个广告牌的议论成为了大家共同的话题。就这样又过了10天,广告价位从20多万涨到了30万。于是它可就成为了城市的一景了,每当有人经过的时候,都要看看它到底涨到什么价位了。就在大家都在关注的时候,广告牌以每天2万的速度上涨,又连涨了3天,这个广告牌写出了:“此广告牌最终以38万的价格拍卖,明天见结果。”

消息一出,万众瞩目。终于贴上了一幅全新的广告,一看原来是一个辣椒酱的广告。这回大家全都知道了,于是在超市里看到了此辣椒酱全新上市,立刻就被抢购一空。

老干妈是怎么成为老干妈的

有这么一位妇女,全中国曾经有多少人对着她的头像叫过“妈”,没准儿其中就有您,还好,叫的是“干妈”。这就是陶华碧的“老干妈香辣酱”。

陶华碧出生在贵州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家里很穷,从小到大没有念过多少书。20多岁丈夫就病逝了,孤儿寡母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打工。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一点儿钱开了一个很小的餐厅,卖凉粉和冷面,这期间她做了一些麻辣酱用来拌凉粉和冷面。当时这个凉粉店的生意还不错,可是有一天早上,陶华碧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做辣酱,她想少了这种调料用一些其它的代替就行了,但是一些食客来到了这里一听说没有辣酱,居然转头就走了。陶华碧一下子不知所措,难道来我这里吃饭的人都是爱吃我做的麻辣酱吗?

这件事以后,陶华碧就重视起辣酱的制作了。然后潜心研究,几年下来酱的味道更加独特,很多人吃完凉粉后会再掏出一些钱专门买一些辣酱带回家继续吃。又过了一段,陶华碧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但是麻辣酱是做多少都不够卖。

有一天中午,她卖完辣酱以后想出去看看别家的生意怎么样。这一出去可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别家的凉粉店生意都很好,但是再一看原来这些凉粉店用的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走的,这不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嘛。陶华碧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她一看大家都非常爱吃自己做的香辣酱,那干脆自己开个工厂专门卖香辣酱,而且还可以做回小老板。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陶华碧舍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餐馆,借了房子,招聘了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老干妈”麻辣酱。

幽默报菜名带来火爆生意

有一家小饭馆,老板、服务员招呼客人或报菜名的方式很幽默,而且每道普通的菜都有一个很有趣的别名。客人在这里消费完全是一种享受,餐馆的生意也因此而火爆。

有一天,三个老朋友在这里聚餐。一进门,服务员便高喊:“英雄三位,雅座伺候!”顾客落座后,先点了一只卤兔、半斤猪拱嘴,服务员转身对厨房喊:“来一个帅哥,半斤相亲相爱。”

听到这颇有意思的菜名,众人大笑。于是,服务员更来了劲,告诉我们,在这里土豆丝是吃里扒外,醋是忘情水,啤酒等于梦醒时分,白酒就叫一半清醒一半醉……顾客问:“这是谁起的名字?”服务员答:“我们的文化老板呗!”

顾客提出要见这位文化老板,服务员就高喊:“首长,三位英雄求见。”

这时,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汉子应声而来:“万里黄河水滔滔,不给小费不愿到。”顾客听后不禁大笑。

此时,那老板更来劲了,一股脑儿把全部菜名都抖了出来:“豆腐干——黄龙缠腰、鸡鸭鹅翅——展翅高飞、鸡鸭鹅爪——走遍天涯、卤舌头——甜言蜜语、炒莴笋丁——星星点灯、排骨——人狗平分、炖乳鸽——向往神鹰、花生米——基本队伍、黄瓜西红柿——蛟龙戏珠……”

顾客开怀大笑后,都觉得与老板说话很投缘。这时老板主动提出免费送顾客一份“迟来的爱”。大家以为是老板的什么拿手好菜,当服务员端上来时,啊!原来就是一盘普通的泡菜。顿时赢来满堂彩,大家笑得肚子都疼了。

酒足饭饱散席时,不知谁说了声:“拿几根牙签,来一包香烟。”老板大喊:“上几根拗门,拿一包腾云驾雾。”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名片墙”开启新财路

2003年,徐育宏在108国道旁开了一家北方饭店。原以为靠近国道,会有许多过路司机停下来吃饭。谁知3个月过去了,生意还是冷冷清清,徐育宏实在想不出什么招来,就决定春节过后将饭店转让出去。

一天,饭店来了两位客人,付账时说:“老板,我们是做楼板吊运车生意的,我留些名片给你,麻烦你给来吃饭的客人介绍,生意做成了,我们付给你中介费。”徐育宏心想,这还不是小事一桩。于是,为让客人都能看到,他将名片贴到了墙上。

说来也巧,几天后,一位客人来吃饭时见到了这张名片,竟十分高兴,原来他早就想买这种楼板吊运车,但一直不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他抄下了名片上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一笔生意就这样做成了,徐育宏也因此获得了300元的中介费。

渐渐地,北方饭店墙壁上的名片贴得越来越多了,来来往往的生意人也跟着将自己的名片贴在墙上,希望借此拓展自己的客源。一天,徐育宏看着被名片贴得花花绿绿的墙壁,突然想,既然大家这么喜欢将名牌贴在墙上,何不干脆专门设一面“名片墙”呢?此举果然使北方饭店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冲着这面“名片墙”,越来越多的人成了饭店的常客。

“名片墙”这种新颖的广告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饭店的生意日益红火,收到的名片也越来越多,到2004年10月,北方饭店已经收到了6000多张名片。徐育宏在欣喜的同时,也感到有些苦恼,这么多名片,怎样才能全部贴上墙呢?徐育宏自己动手制作了一面10多平方米的移动式“名片墙”,将部分客户的名片进行分类,并粘到一张板子上,然后放到饭店门口展示。这些名片都是每星期更换一次,这样一来,每张名片都可以得到展示,而且,饭店门口的移动式“名片墙”吸引了更多的路人,一时间,北方饭店名声大噪。

为了方便顾客,徐育宏专门腾出了一套桌椅,配置了纸和笔,供那些抄名片的客人使用。他还将饭店的办公电话搬到了前台,做起了公用电话业务,这样顾客能够随时用电话和名片的主人联系。

在“名片墙”推出的一年半时间里,北方饭店的业务量节节攀升,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内顾客达到500多人,营业额超出了万元。“名片墙”使徐育宏财源滚滚,到2004年底,他已经赚了3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