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才主道是家庭
21595800000015

第15章 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3)

我们虽然也试图控制女儿的零食,但做得并不理想。平时购买时尽管也注意,但常常发现食品柜里充满了零食。有时候,女儿打开食品柜,望着琳琅满目的食品,自言自语地说:“献献(她的小名)吃什么呢?”记得我们对糖果还是买得很少的,因为我们知道糖果是形成儿童龋齿的罪魁祸首。但这不能阻止她对糖果的喜爱。她2岁多时有一次到我的朋友家做客,由于没有顾及得过来,女儿在另一间房子里大吃咖啡糖,等我们看见她的时候,她嘴里已塞满了糖果,鼓起来像个包子,口袋里不知是别人帮忙还是自己毫不讲客气,也塞满了糖。

我们对女儿在饭前吃零食也给予了限制,但是在饭后是不限制的。因此饭后才是女儿享受零食的好时光。不过,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她吃东西零零碎碎的,毕竟主食已经填满了她的大半个胃,她往往是吃一会又玩一会,玩一会又吃一会,时间拖得很晚。有时候睡觉前还在吃东西,吃完东西又要喝水,导致晚上常常要叫醒大人起来帮她解手。有时候由于睡得太沉,结果出现在床上“画地图”的尴尬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想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家长养成习惯导致的错——如果我们喜欢刨根问底,寻根溯源,就会发现,这句话的适用范围要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仔细分析起来,孩子们所犯的错误,哪一个不是家长(或老师、社会等)错误的延伸或结果呢?哪一个孩子不是在家长(和老师、社会各因素)的教育引导、激励约束和影响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呢?

不要把儿童自身这个内因看做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主导因素。

为了改变局面,我们决定从改变女儿的零食习惯入手。我们考虑到:如果晚上8点之后不吃零食,到9点半或10点她睡觉时,一般她也不会喝多少水,这样她的睡眠就可能更加平稳,晚上起夜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于是我们对她作出规定:晚上8点钟之后不准吃东西;之前可以任意吃,随便吃多少。当然我们也考虑了保证她吃零食的时间,约摸7点可以喂完她吃晚饭,剩下约一个小时她可以用来吃零食。

规定出台一两个星期后,女儿就能严格遵照执行了。效果果然不出我们所料,女儿能一夜睡到大天光。“画地图”的局面基本没有再出现过了。

儿童某些错误的修正,可以从他生活小习惯的调整入手完成。

②讲卫生的习惯

讲卫生不是大事,但也不完全是小事。考究起来,至少跟人的三个方面相关。一是健康,二是形象,三是道德。前两个都好解释,第三个可能难以理解。试想一个人经常在别人面前展示不干净、不卫生的地方,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一种对别人的不尊重。当然后两者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有意义,一个人在家里讲不讲卫生是无关乎形象和道德的。如果延伸开去,形象和道德综合在一起对人的影响则不可小觑。一副凌乱的样子,一个不讲卫生的动作,就赶走了一笔生意,这在生活中不难看到。

儿童不讲卫生当然没有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形象影响也不如成人大,但健康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吃上不干净的食物,就可能让儿童在医院住上一个星期。而儿童终究要长大。不讲卫生的习惯肯定要影响其成年后的习惯。小时候不讲卫生成人后突然改变的现象虽然不在少数,譬如在他恋爱或求职之后,但是延续小时候习惯的还是大有人在。习惯的“惯性”类似于机械运动的惯性。

儿童讲卫生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家长,靠家长的要求和约束,靠家长对其正确行为的赞扬、鼓励,对其错误行为的批评,同时还要靠家长本身讲卫生行为的引领示范作用。

女儿讲卫生的习惯培养主要靠妻子。妻子是一个特别讲卫生的人。对孩子在这个方面的行为要求自然更多。这也印证了我在前面所说的: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印象中从小开始女儿就很讲卫生。作为婴幼儿时期的女儿,身上经常都是干干净净的。这可能是妻子对她作出的不准坐在地上玩等要求的结果。记得有一次女儿弯腰去捡掉到地上的食物吃,被妻子看见了,很快遭到批评、斥责。女儿还被要求不准在家里乱摸乱抓,因为墙壁上、家具上都有灰尘。婴幼儿时期的女儿也很少到宿舍区里的院子里玩,因为其中的灰尘和泥土更多。我则以为这种讲卫生的管制方法有些过头,它使儿童不能充分地、自由地玩个痛快;也导致孩子过于讲卫生。

女儿讲卫生的习惯养成得很好,譬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不在外面随便买东西吃。记得女儿上小学时,校门口常年有卖各种零食的,下午放学后各摊担生意好得很,各种口味食品得到热卖,因为学生们在此时往往是饥肠辘辘的时候。女儿的许多同学都经常买,但是女儿却没有买过一次。因为我们曾告诉她:这些零食大都是“三无产品”,吃了肯定要危害人体健康,并要求她不要买;有喜欢吃的东西就告诉我们,我们到正规大超市去购买。

讲卫生的习惯竟然让小小年纪的她抵抗住了种种“不良美食”的诱惑。

③不熬夜的习惯

有人把高三比作炼狱,是人生最苦最累的一年。作为经历过孩子高三的家长,我们虽然不完全同意这句话,但也觉得它道出了十分普遍的现象和事实。有时候看到或听到高三学生辛苦的情景,心里不免悲悯叹息:何必生下这孩子,让他来到世界遭这份罪?其实放眼全球,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就业形势和种种国情,让孩子陷入这片泥沼。这里我可以改造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是因为我爱得深沉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存在着不幸。”

小学的孩子当然不至如此,但也承担着超出他们年龄的重负。我记得我在20世纪80年代当教师时,国家教育部门就有规定,教师不许给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不许给三四年级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给五六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不超过1小时。然而,根据我掌握的情况,这个规定从来都是一纸空文。到如今孩子们的负担已经越来越重。看到年幼的孩子深夜还在书桌前劳累,有多少家长不担忧痛心呢?

跟其他孩子一样,女儿总体上也逃脱不了作业重压的命运。但是,由于女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快捷的、有计划的学习方式,以及敢于舍弃的勇气,使她比一般的孩子少受几份罪。

小学时女儿对作业基本上能轻松对付。一般都能在晚上9点半到10点睡觉。进入初中,情况几乎是突变,作业像潮水般涌来,让她难以喘息,有时11点还在写,让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们告诉她睡眠对于人体健康十分重要,睡眠不足对人的智力、心理、情绪等影响很大,会最终导致学习成效下降;因此一定不要熬夜。同时要求她加快吃饭、洗漱、学习的速度以节省时间。有时到了深夜她实在没有写完,我就要求她放下作业睡觉,我再专门给老师写张纸条说明情况,第二天中午再补上。为了减少女儿的作业量,我还专程到学校跟老师请求,女儿是否可以不做某些作业。有的老师比较开通,允许我们这么做(当然这也与女儿成绩比较好有关系);有的则比较死板,总认为作业越做得多越好。我曾明确告诉女儿:学习并不就是做作业;不要成为作业的牺牲品;对于自己的薄弱科目和内容,当然应该多做点,但是对于自己的强势项目则不必太多地重复。

女儿对我上述劝说并不是马上就接受。但是由于我从她初中开始就不断重复啰嗦,她渐渐也开始接受,慢慢地也学会了在学习上的拒绝和舍弃。许多学习资料和试卷对她来说都是“陌生人”。可以说不管在初中还是高中,女儿都比许多同班同学少做了很多作业。因此即使在女儿高考前最紧张的时候,晚上睡觉她也没有超过11点40分(第二天7点差10分起床,中午小睡约40分钟)。

而且我们还要求她越是考试前越要早点睡觉。我告诉她考试过程中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和消耗过程,涉及人的记忆、判断、理解、创造等综合性的思维活动,而且其过程因为是考试,通常会使人有一定程度的紧张,这就越发耗费人的精力,越需要人的精神状态好;而睡眠是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考前一定要休息好。女儿也基本上是这样做的。在别人考前挑灯夜战的时候,她反而比平时睡得更早。高考前一个星期,她一般都是10点半钟左右睡觉。这或许类似于常打胜仗的大元帅陈毅,喜欢在大战前下几盘棋一样。

④用记事本(条)规划办事、学习的习惯

我在教书的时候,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今天忘记带语文书,明天忘记戴红领巾,后天忘记做数学作业。这种丢三落四、粗心大意的习惯,不仅影响到这个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到他的行为规范乃至道德塑造。如果不加以改变,最终要影响他的人生。

通过老师多年的教育培养和我们的引导,女儿基本上已经养成了办事、学习井井有条、细心有序的习惯。记得刚上小学一年级不久,她就有了一个记事本,每天将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以及其他要求(譬如要带什么到学校去,要交什么东西,等等)都写在上面,回家后对照要求逐一完成。每晚在完成作业之后她会对照要求和第二天的课表去收拾整理书包与作业本,并将老师要求的其他事项准备好,第二天早上吃完饭拿起书包就可以走人,基本上没有出现许多孩子容易表现的那种临出门时急急忙忙、手忙脚乱收拾东西的情景。这个习惯在女儿身上一坚持就是12年。至今女儿在高三上学期的记事本还保存在家里的书橱里。高三最后一期,她在学习中采用的是使用记事纸条的方式,主要将每晚学习的内容逐一列出来,然后完成一项就用红笔划去一项,没完成的第二天再作计划去完成。一段时间之后,她的书桌上就有了一垛小纸条。

用记事本(条)办事的习惯她还用在了高中后出门旅行前的行李准备上。通常她将旅行要带的东西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逐一准备落实,落实一项则打一个勾。这一老练的做法,连她妈妈都佩服得很。

⑤生活简单化的习惯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通常来讲是一定的,在某些方面付出得多,必然在另一些方面付出得少。那些在学业上、事业上获得杰出成绩的人,不可能是事事顾忌、事事讲究、事事圆满的人;他们必然是全心投入某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而舍弃或忽略了其他许多方面。大科学家、诺贝尔奖的设立者诺贝尔一生潜心发明创造,共得到各种专利355项,家财万贯却一直过着独身的生活;台湾大作家李敖刻苦著述,从来不看电视,也不出国旅游;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勤奋研究和写作,不会做饭也从不做饭,不善也不喜社交,甚至从不与陌生人一道吃饭。

要求儿童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和习惯是必要的,一定程度地放任孩子追求自己生活上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宜对孩子提倡生活精致化,不能让孩子在非重要事情上追求过头。据说上海人吃一只螃蟹要用一两小时,慈禧太后每次梳妆要花两小时。这种皇家贵族式生活方式和倾向,不应该在孩子身上得到发展。

我非常赞同女儿高三的班主任郭桂芳老师给她们提倡的一句话:生活简单化。它的基本内容是高三学生要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上,生活上的一切都应该简洁、朴素,快速地处理,不讲究吃穿,不过多地涉足人际关系,少去玩乐。

实际上,从女儿小时候开始,我就有这样的主张。只是实行起来也不容易。谁家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尤其是对小女孩。我家总体上也不例外。妻子很喜欢装扮女儿,经常给女儿买来各种衣服,而装扮后的女儿也的确特别粉嫩可爱。我在欢喜的同时则担心这样可能让女儿养成过于讲究穿着的意识和习惯。我因此不时跟妻子交代,不要对女儿的穿着给予过多评价,哪怕她穿上后实在好看。平时我们也经常跟女儿说,不能只注重外表美,更要注重心灵美,注重内在的本领和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子爱美的天性通常会日益增长。然而由于教育引导得当,加上女儿对学习的高度关注,所以尽管她也还注重穿着,但是表现得并不过分。

女儿在娱乐方面,由于我们也曾注意控制和引导,她也把握得挺好。跟大部分孩子一样,女儿从小就对电视着迷。上学之后,由于每天要做家庭作业,而且每晚要早睡以便第二天早起,我们规定她平时晚上只能看半小时,星期六则不受限制,星期天也不能超过晚上9点半。从执行情况来看,中小学12年她都表现良好。到了最紧张的高三,即使在星期六,她也只和我们一起看个把小时就自觉去书房了。初中时一段时期,女儿突然对网络游戏很感兴趣,我们没有全般阻拦,而是规定每周玩游戏的时限,她也能按规定做。有段时间,女儿和同学一起热衷到歌厅唱歌,我们也予以了时间、次数规定,女儿也控制得很好。

对女儿的玩乐,我们基本上是既支持,又予以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使得她既获得了娱乐游戏的快乐,又不至于沉溺于玩乐之中。这其中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度”。它需要家长教育管理的艺术,也需要孩子坚强的毅力。

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孩子生活简单化的习惯,并不能偏狭地理解为思想和行为的简单化,并不是拒绝和阻止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反,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只是清除路途上的各种羁绊和诱惑,让孩子们更加专注,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