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才主道是家庭
21595800000007

第7章 没有赏识,便谈不上教育(1)

人类的一切行动都不能违背人性的本质和原则。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之一。一方面向利益进发,朝利益奔跑,不断寻找和获取金钱、地位、荣誉、舒适、爱等诸多类型的利益,另一方面回避危害,绕开危害,远离伤害、处罚、批评、侮辱、咒骂等各种危害。任何社会现象、任何人的行为的最终动机,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趋向和方面。每一个人的成长及其生活,也无非是在利的导向和害的趋避中成就和演绎的。只是这个“利”和“害”的标准,通常都会打上时代、民族或国家以及个性的色彩,其最后成就和演绎的状况,都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素质相关。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建设,如果不能把握人的这一本性,或者不能确立正确的“利”和“害”的标准以及正确的趋利避害的规则,这个国家必定是混乱的,人民也一定是遭罪的。

趋利避害也是教育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这一原则,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当有“利”和“害”的设置与实施。具体通俗来讲,就是要舞动好赏识奖励和批评处罚两根指挥棒。

每个人都在人性深处希求获得认可、肯定、欣赏。儿童尤其如此。他们涉世不深,对社会还充满着惶惑,搞不清规则,还没有掌握这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被社会认可存在担忧,因此特别渴求周边环境的正面反应。(当然,“无知者无畏”,的确也存在儿童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反应不关心的一面,但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得到赏识奖励,往往可以让他们信心倍增,劲头十足,从而进一步采取类似行动,久而久之得以健康成长。

批评处罚的指挥棒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儿童健康成长。他们做错了事,处罚人则会指出他的错误,有的还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下次再出现类似情景时他就不会再犯错误了。“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传统的教育名言还是得到了大量事例的证实。

问题是到底哪根指挥棒更好呢?——家长们不免有这样的疑问。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发展现实来看,批评处罚的办法明显劣于赏识奖励的办法。

除了赏识奖励和批评处罚两根指挥棒,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还有放任这一重要环节。这是尊重孩子自由权利的需要,也是满足孩子独立人格成长的需要。当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比较严重的教育过头现象,也就是家长们对孩子的事务干涉过多,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主体。

如果要把家长对孩子的所有教育培养当做十分来看的话,我以为,赏识应占五分,教育引导占二分,放任占一分,约束批评(包括家长的各种要求以及处罚)占二分。当然,这种划分是粗犷而不严密的。实际上,在赏识教育和约束批评教育中,仍然包含着大量教育引导的成分。

1.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2001年,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它的首倡者周弘先生口中发出并逐渐在华夏大地传播开来。不到几年工夫,这种教育方式就因受到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级地方电视台,以及《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一千多家著名新闻媒体的报道而红遍大江南北,在教育界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

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就是赏识教育。周弘,这个普通的父亲,用其20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硕士,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

其实,从世界范围来讲,赏识教育的观念并非当代中国首创。在西方,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对人的尊重、欣赏成为人文主义的重要内容,并逐渐走入教育领域。在当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孩子们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赏识司空见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话随时随处可以听到。在中国古代教育中,赏识的因子即已存在。孔子当年评价学生颜渊“贤哉,回矣”,可能不是当着颜渊的面。但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一次在听完颜渊的一番高见之后,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真不错啊,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意成为你的管家)。可见,孔子已经开始运用赏识的教育方法了。只是后来由于封建王朝威权思想的控制和等级制度的推行,才使赏识教育方式逐渐萎缩消失。

不过,周弘先生大力倡导宣传赏识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大部分中国家长由于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也由于本身就是在批评责备甚至打骂的环境中长大的,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依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于是延续着自己曾经承载的教育方式,信奉“打是严,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习惯于批评、责备,习惯于挑剔指责,习惯于唠唠叨叨,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看不到孩子的成长进步,不知道表扬,不善于称赞,不乐于鼓励。于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孩子生活在自卑、胆小、猥琐、忧郁、孤独之中,以致他们的性格情绪如同偏僻低洼地带的臭水沟,缺少热情奔放,缺少乐观自信,缺少开朗坚定。

这不是人性应有的状态。美国伟大的总统之一的林肯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讲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拥有他人的赞赏,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寻求获得肯定、尊重,寻求价值体现,寻求快乐幸福,是每个人的终极人生目标。而在这些因素中,都离不开赞美。(当然我们不需要廉价的赞美,也不需要虚假的赞美,我们需要的是基于事实的、促进进步和发展的赞美。)我们努力奋斗,祈求获取事业的成功,祈求获取金钱、地位,难道是对金钱、地位本身感兴趣吗?不是,而是对金钱、地位可以带来的物质利益尤其是带来的别人的羡慕、佩服、赞美、尊重感兴趣。人性需要赞美。有了赞美,人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人进步的动力就会加大,人的快乐健康情绪就会增加。人性不是裸露于野外的岩石,可以经受任何暴风雨的侵蚀,它需要呵护,需要滋养。赞美就是十分重要的养料。

儿童既是人性比较纯洁的时期,也是比较幼稚、比较脆弱的时期。它需要经过学习、引导,才能变得成熟和完善。在学习、引导过程中,赏识、批评都会给予其促进。但赏识的作用要好得多。

儿童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源于周围人的认识评价,不像成年人,能够突破外部环境的影响。周围人的评价是良好的,他自己的认识和感觉就会是良好的,他生活的勇气和自信心就会比较充足,他学习、探索的劲头就会更大。相反,如果周围总是消极的评价甚至打骂,他就会以为自己确实不行,他的无能感、自卑感就会比较强。这时候他通常不再愿意按照成人的意愿走,而是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无意识地寻求自己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大多以两种方式表现,一是搞恶作剧,在同学中制造捣乱行为;一是把自己封闭在某个狭小空间做某种自己擅长做而且乐意做的事情。

批评处罚的办法明显劣于赏识奖励的办法。儿童由于处于成长期,他们犯错是经常的,也是难免的,如果他们总是被批评处罚,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挫,他们探求世界的勇气就会减小,他们的智力如想象力、反应力等就会减缓,他们事事处处都会感到拘谨、畏缩、害怕甚至恐惧。除了以上这种情况,儿童长期遭受批评处罚,还会产生逆反、反抗心理。这时候,所有的外部教育都已失效,只会激起他更大的朝相反方向努力的心理。而且,跟世界上所有的权力容易被滥用一样,家长们对儿童批评处罚的权力常常会被颐指气使,超出界限而变成对儿童基本权利的损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家长们则沦为法律的亵渎者。

赏识也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人类的许多能力还处于冰冻状态。威廉·詹姆斯说:“若与完全人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肉体和心智能源极小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但往往习惯性地未能运用它。”赏识激励仿佛一种催化剂,能使人的能力、能量爆发出来。英国著名诗人白朗宁夫人,从小体弱多病,全家都对她特殊照顾,医生也怀疑她身患肺病。她整日闷闷不乐,生活毫无乐趣。直到40岁时,白朗宁遇到她。他对她一见倾心。见面一两天后,就给她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肯定她的才华,鼓励她大胆拥抱生活,并且否认她有任何疾病,消除了她的恐惧。从此白朗宁夫人的文学才华喷涌而出,创作的充满激情的十四行诗成为诗歌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儿童的潜能开发比成人更重要。他们的潜能、潜力显然比成人更多更大,他们成长过程既是向外部学习的过程,也同时是挖掘开发自己本身潜能的过程。赏识成为儿童开发潜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赏识、放任、批评,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明显不同。有一位教育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将若干名小学生分为三组,连续五天对他们进行算术测验。第一组的学生自始至终总是得到老师对他们前次测验成绩的表扬。第二组一直得到批评,而第三组则被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结果实验下来,第一组的学生成绩大大提高,第二组学生有所改进,而第三组的学生几乎毫无长进。

得到赏识常常能够在人的记忆深处打上烙印,让人在多年后都能回味如新。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约翰·密尔在他的自传中回忆自己“总是受到父亲的非凡鼓励”。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原通用电气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从小就得了口吃症,但是他的母亲是这样告诉他的:孩子,这是因为你太聪明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瓜!韦尔奇在他的自传中这样写道:“我充分相信母亲对我说的话:我的大脑比我的嘴转得快。”

一位叫李丽的成功女性,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挨父母的打骂训斥,我也不例外。但我早记不清我为什么挨骂,甚至打得很疼的一两次。但父母老师的夸奖,我却记得很清楚。比如,刚上学不久,妈妈有时向邻居夸我一回来就写作业。其实,当时我也不清楚先做和后做有什么区别,但听到夸奖后,就每次放学都先做作业,即使想出去玩,也能按捺住,为的就是听妈妈的夸奖。再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开家长会回来后说老师夸奖我泼辣。我不懂什么是泼辣,妈妈就解释说:“老师表扬你上课大胆发言,能在班里承担工作。”我真高兴,老师夸我呢!从此,我发言更积极了,还和另一个同学承担起我们班每周出一期黑板报的任务。班里的文体活动我都积极地参加,几乎每年接力赛我都是第一棒。排演高中毕业典礼合唱,没人敢承担指挥的任务,大家推举我,我就干干脆脆地去干。直到如今,我身上那股敢拼敢闯的劲儿,可能就源于老师当初的一个“泼辣”的词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我总体上还是非常重视对女儿的赏识教育。曾经在和妻子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对她提出四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表扬要远远大于批评”。孩子有任何成绩,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给予热情的鼓励、表扬、肯定,有的还给予金钱或物质奖励。家里召开的家庭会议,在对女儿进行评价时,每次都是先摆出她的优点,再谈她的缺点和改进建议要求。在亲戚朋友面前,虽然不总是夸奖她,但只要一涉及对她的评价,都会给人家展示她良好的方面。

我至今还记得在她5岁时带她参加我单位组织的暑假学生登山比赛的情景。照那天的规定,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参加比赛。我跟工作人员说让她试试。于是她也被编进了包括初中学生参加的比赛队伍四个小组中的一个小组。比赛强调团队精神,只取小组名次,而小组名次以本小组中最后一个到达目的地的名次为准。比赛开始了,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因为女儿小,我始终陪在旁边跑。慢慢地,差距逐渐拉开了。女儿虽然平时在我逼迫下跟着我晨跑过,但那都是在平地上。这大部分都是斜坡的柏油山路让她很不适应。跑了一段路后,她的脚步明显放缓。这时候我开始鼓励她,激励她不断坚持。女儿也好像领会了我的鼓励,在许多小学生都停下脚步的时候她还在继续跑。最后一段路,当然也最艰难。女儿脸色苍白,表情痛苦类似想哭,我仍然继续鼓励。最后女儿所在小组获得第二名。在她身后拉下了一批小学生朋友,其中还包括一名小学6年级的女生。激励让她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当然也得益于平时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