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造贝因美
21608700000001

第1章 序言:矢志不渝

惠湘邀请我为他的新书《创造贝因美》作序,这也是我第一次为别人的书写序言。因为我始终觉得,为别人的书作序,应当是那些特别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去做的事情,而我只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年龄和个人成绩而言,都担当不起。但是惠湘的邀请例外,也无法推脱。

第一个原因是我和惠湘的友谊算下来已经21年了,彼此相知很深。惠湘长我几岁,比我晚一年进联想。他进联想是1989年7月,公开招聘来的。当时我担任公关部经理,是那次招聘的考官,也是惠湘进到联想以后的第一位上司。那时候,联想还很小,名字还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只有200多人。1997年,惠湘凭借《联想为什么》一书红遍中国。他在接受媒体采访和讲学的时候,还会耿耿于怀地“自曝家丑”,说起我在他应聘时的文字试卷后面所写的评语:一般(较差)。我知道他说这件事的背后,是一种对我的感激同时告诫自己做事要认真。坦白说,不是他自己提起,我早把那件事忘了。惠湘当时已经是作家协会会员,但是,对于企业管理、品牌战略方面的知识从无涉猎,起点很低,而他触类旁通的感悟能力,又使得他成为了那一批几十个应聘者中唯一被录取的。我当时其实也很为弱小的联想自豪,为公关部自豪——我们毕竟拥有了一位作家。而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从此开始。

惠湘入职之后,我知道他企业知识很少,这对于他有效地开展工作会形成障碍。于是,我就动员他读企业管理方面的著作。他很兴奋,让我给他推荐书。我就从家里把德鲁克的几本著作带给他。惠湘读书有些狼吞虎咽,我甚至有些怀疑他读懂了没有。但是,他很善于运用学到的东西,这再一次证明了他触类旁通的能力很强。之后不久,1989年底,惠湘接替我担任了公关部经理。没过几个月,他又接替我主持集团办公室工作……那个时候,惠湘30岁,我27岁。我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注定他邀请我写序是我无法拒绝并且也很高兴接受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是神州数码集团从联想分拆出来,到今年正好10周年。我们公司内部也在做一些10年的总结反省以及谋划未来的工作。10年之间,肯定会有成绩,也会有失误和困难。前一段时间,我和惠湘以及另外两位朋友小范围地讨论了这个话题。惠湘认为,10年中神州数码集团最重要、最宝贵的是承担责任和坚持。于是,我笑问他是不是有“矢志不渝”的感觉。矢志不渝这个词是在过去10年里我经常鼓励自己的话。惠湘当时说有。过了两天,他还专门打电话给我,就为了又补一句“绝对有”。20年中,我们之间好像习惯如此了。说得高兴,互相吹捧一下算是勉励;遇到困难,互相倾诉一下算是打气。当惠湘发短信请我写序时,我不假思索便答应了。因为,从矢志不渝这个角度去看惠湘这个人以及他写的书,也很好。

惠湘对企业管理的兴趣乃至研究,最初是从为了把联想的工作做好而开始的。这对他后来实证性的研究方式有着根源性的影响。从1991年底开始,他在近20年的时间里,自己创业办公司,两次回到联想,再次办咨询公司并走访几百家中外企业,在上海的民营投资集团当CEO。惠湘可能是在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企业体验与研究。这样的动机注定了他不太可能扮演好自己的企业角色。因为,企业和商业都不是他的目的。这也让惠湘无论是自己当老板还是任职于其他公司,都会让他自己以及这家企业付出一笔代价。但是,惠湘恰恰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执著地把自己的企业管理研究推向深入。

他在20世纪末出版的《联想为什么》、《中国企业批判》、《企业团队修炼》三本畅销书,在当时对中国企业界、理论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一直延续了很多年。但是,我始终觉得,那时的惠湘还只是一位优秀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知识背景以及企业积累,尚不能支持他成为一名理论研究者。可喜的是,惠湘本人似也知道自身的局限。这之后,他甘于沉寂,勤于实践。2006年,他又出版了自己的第四本著作《突破拐点》。实事求是地看,这本以变革管理为主题的著作与惠湘以前的著作相比,已经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惠湘告诉我说,此书有近10万册的发行量,这个成绩与惠湘以前的著作会达到几十万册的成绩比较,虽然相去甚远,但在出版界仍属上乘。一方面,这表明了惠湘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他有关变革管理的研究获得的认同。我个人认为,《突破拐点》这本书关于变革管理的系统分析与论证,完全超越了此前企业管理理论已有的很多研究,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点,从《突破拐点》成为中国很多大企业董事长的案头摆放以及长江商学院学员的参考书,可以得到事实支持。我甚至认为,再过许多年,当我们需要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历史时,《突破拐点》可能会是一本无法忽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当然,对于惠湘而言,这已经是一个里程碑了。他成功地完成了由观察思考者到理论研究者的转变。这种蜕变对于他来说肯定是幸福的,因为他喜欢。但也很辛苦,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从《创造贝因美》这本书中看得出来,惠湘仍然在继续他的变革管理研究。与《突破拐点》提出“三重结构变革原理”相比,惠湘在《创造贝因美》这本书里,创新思维更加深入和大胆。譬如说,在企业置身的全球经济环境方面,他否定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说法,将现在与未来定义为服务经济时代。然后,再从这样的环境要求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对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公司组织等方面需要进行的“革命”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有很多建设性的、方法论的有益见解。一如惠湘的一贯文风,这本书仍旧表现出那种大开大阖的视野与思辨,从而也必然会显示出一些细处的严谨不足。但对于面临转型和“中国创造”这一巨大命题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许多创造性的启发。坦白地讲,在今天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创新经营实践日新月异,而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却远远滞后。原因恐怕是现在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作研究的人太少,这也是惠湘令人尊敬之处。过去,作为企业观察思考者,他将自己的一些发现和总结传达给读者。今天,作为管理理论研究者,他将自己的研究和对未来的预见告诉大家。他自己始终带着使命感在做这件事情。这也是我愿意为之写序并将标题定为“矢志不渝”的原因。

因为是高兴的事情,文字很容易落入我和惠湘年轻时常有的“相互吹捧”的情绪中,权作对惠湘未来的期待了。惠湘在请我写序的短信里说:请我这个老朋友一起画句号。我有些担心他是否要停下企业研究去圆自己的文学梦。他曾经是作家,20多年没搞文学,又已是知天命的年纪。

是为序!

神州数码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