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如此浮躁,心静即完美
21804000000007

第7章 一日中的静心之道——每天都是一个开始,“修炼”的一圈轮回(2)

4.餐桌上的静心之法

吃饭这么普通的事,也可以是一种静心吗?当然可以,静心与非静心的差别,就在于觉知是否存在。如果稀里糊涂的、没有觉知,那么即使去静坐一个小时,也不是静心;如果人带着关怀、爱和觉知,去摸、去唤、去尝,那么不论做的是多么微小的事情,也是静心。

吃饭时,好好地感觉舌尖上的每一种味道、饭粒在舌尖上的形状、吞咽下去时的动作、轻嚼慢咽饭菜时的韵律……甚至举起茶杯,要喝一口茶的时候,细细地感受握在掌心里的杯子的温度,静静地感受茶水在舌尖流泻的温度、慢慢地啜饮茶叶的芬芳。一切都带着一种关怀的感觉,带着一种觉知。

关怀的感觉,就是当人在咀嚼的时候,不是匆匆忙忙、潦潦草草、随随便便地完成这个动作,而是将温暖的心注入所做的事情里。觉知是一种清醒,人吃饭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吃饭、知道嘴巴里吃的是什么东西。不过,这两者都不等同于追求完美,关怀和保持觉知所做的事,都着重于过程,而不是完美的结果。比方说,人在吃饭,细细地感受吃饭的过程,将温暖的心注入这个过程,这就是关怀和觉知。如果,把重点放在是不是把饭吃得很“满足”、是不是把饭吃得很“对”上,就会带来压力和许多批判,这就不是觉知和关怀。

味觉的静心不仅使感官更为敏锐,感官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伸展,如此身心沉淀,自身的觉知重新被唤醒,再一次细细地倾听了自己的身体。

我们因为平常事情很多,吃饭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匆匆吃完就算了事,或者一边吃饭、一边想事情、一边看电视,以至于囫囵吞枣,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样的食物,也不在乎身体喜不喜欢我们所吃下的东西。而当感到有了压力,我们也会用吃东西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不安心情,当下的任何食物,来者不拒。

其实,身体自有它自己的智慧,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知道要怎么吃才能使自己运作得最健康,只是那种智慧往往被我们忽略了。带着觉知吃东西,就可以更清楚自己的身体对每天所吃的食物的反应,就知道要怎样吃才能更健康,自己的身体会知道要吃多少。如果人能学会倾听身体的智慧,根本不再需要为了减肥而苦恼不已,或花钱吃垃圾食物,因为身体会告诉人,它要如何才会吃得健康、吃得没有负担。

吃完饭之后,不要太仓促地接着忙碌,花几分钟的时间,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和刚才的整个吃饭过程,然后再继续做想做、该做的事情。

吃饭时,好好地感觉舌尖上的每一种味道、饭粒的形状、吞咽动作、轻嚼慢咽饭菜的韵律……喝茶时,体会举起茶杯的优雅动作,细细地感受握在掌心里的杯子的温度,静静地感受茶水流经舌尖时的温度、芬芳。

5.工作可以很忙,但是心可以很静

不要把静心当成是闲人的事情,也不要把静心和工作割裂开来,任何人都可以让工作拥有静心的品质。你完全可以把工作当做静心。有人说工作很烦、很累,没有精力和条件去静心。工作中会有很多琐事或者大事,让人产生压力和烦躁。那么,怎么样在这种压力和烦躁中寻找静心呢?

首先,压力和烦躁究竟是什么呢?压力和烦躁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只会越聚越多,越是逃避它,它追赶得越紧迫。这也就是说,如果不会加以释放,它将会胀满整个空间。压力和烦躁就像是无孔不入的空气,无处不在!

然而,这却是每一个工作者都无法逃避的现实。假如你不会化解它,那么,它就将一步步地蚕食掉你的快乐、你的成就感,甚至彻底毁掉你的职业前程。

要知道,在重压之下,你的工作效率会很低下,心情郁闷、焦躁,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下降;在重压之下,你将永远体味不到工作的快乐、人生的幸福。这对于每个工作中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那么,工作压力和心情烦躁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

有调查结果显示,工作中最大的压力和烦躁之一,就是停滞于目前的状态而不能有所突破——工作陷入困境、升职遇到瓶颈、工作的重复性与单调性等。很多工作者往往被目前这种低迷的状况压抑得近乎于窒息,就犹如一座大山横亘在眼前,对前程感到渺茫。

在这样的情形下,抱怨声、叹息声等不良的情绪信息便会接踵而来——

“太累啊!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我都快要累死了!”

“真让人烦恼,这种乏味的工作让人提不起一点儿兴趣!”

“唉,这样的苦日子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处在一种低迷状态中的人,意志会变得消沉,情绪也极易由于长期的压抑而变得悲观起来。这样的情绪怎么能够静心?

其实,对扑面而来的压力和烦躁你千万别试图逃避。

那么,如何才能够摆脱对现存状态的不满情绪,安静下来,重新扬起远航的风帆呢?希望以下三条减压法则,能够带给大家一种更强有力、更有实际效力的情绪力量!

(1)回想最难的事情,让心平静

对于减压,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及现任总裁拉瑞·埃利森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回忆困境。

原来在多年以前,拉瑞·埃利森曾经签约在一艘32英尺长的鲑鱼拖网船上工作。在这艘只有三名船员的船上,他是唯一的一名杂工。

由于鲑鱼拖网船工作时必须配合潮汐进行,因此,他必须经常连续工作24个小时。除了清洗甲板、保养机器、烧煮饭菜等工作外,他的主要工作即是所谓的“拉网”。

这个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只要站在船尾上,把渔网的浮标和边线拉上来即可。但实际上,渔网太重了,当他想把它拉上来时,却把船本身拉下去了。由于渔网动也不动,他只好用尽全身的力量沿路拖着不放。他这样做了好几个星期,累得要死。他全身痛得很厉害,而且一连痛了好几个月。

尽管如此,他还是很庆幸自己在这个困苦的经历中学会了一套自我松弛的方法。直到现在,一旦遭遇了困难,他就会经常反问自己:“拉瑞,这会比拖网更辛苦吗?”他总是回答自己说:“不,没有比它更辛苦的活了!”于是,他便振作起来,勇敢地接受挑战。

其实,偶尔尝试一下艰难困苦的经历往往是一件好事——如果一个人曾经完成了世界上最艰苦的工作,那么他在面对任何日常问题时,就会因微不足道而轻易地化解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你感觉工作很难、很复杂、很难有所进展的时候,想想你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困境吧!相比之下,你会意识到:和以前相比,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2)静心,让生活充满秩序

忙乱而毫无头绪的生活,往往容易让我们感觉到压力和烦躁无处不在。而与此相反,有秩序的生活却会使你每天感到头脑清醒、心情舒畅。

每天清晨,一次从容地起床、一顿丰富的早餐,也许就决定了你一天的心情和工作效率:每天下班之前,整理好办公桌、总结一下全天的工作、计划一下第二天的工作,你会感觉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想象得那般复杂:定期清理电脑中的文件和电子邮件,不让堆积的信息扰乱自己的工作,往往就会直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消除压力和烦躁的最好方法,不是逃避、不是直面挑战,而是巧妙地将其化解。有秩序的生活,往往会让压力和烦躁无处藏身,并化解于无形。

(3)适应不可避免的事实,安之若素

在工作中,谁都会遇到让人备感沮丧的事情:好不容易熬了几个通宵企划做出的提案,却被上级领导一句话否决;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工作,却因为某微小的失误而失去了晋升的机会……英语里有一句谚语,是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与其让这些无可挽回的事实破坏我们的情绪、毁坏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倒不如对这些事情坦然地接受,并加以适应。要知道,悔恨的情绪往往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记住教训!

总之,当不可避免的工作压力和情绪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遵从以上三条减压法则,往往能够让忧愁的情绪云开雾散、让不可排解的烦恼及时化解。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关于压力和烦躁的故事:

大哲学家柏拉图在路上放了一把松了弦的弓,询问来去匆匆的路人,他这样做是什么意思。路人答不上来。

柏拉图回答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随时使用。”

故事的寓意显而易见——减压往往是为了蓄足生命的张力、工作的动力。事实也证明,那些自信而放松、情绪一直保持亢奋和愉悦的工作者。往往更能够创造出绝佳的工作业绩!在面对工作时,起初的工作静心会比较困难,我的意思是,你会在那个过程里忘掉“觉察、观照”。没有关系,让自己的动作慢下来,你的头脑可以提醒自己“回到工作上去”,你也可以感受到身体因操作过程的变化而发生的不同:和那个当下的工作在一起,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你甚至可以跟自己的思考在一起,它就是静心。通过以上三个方法的静心会让你的工作变得真实,让你的工作变得更有效率。

当你在和其他人交谈的时候,你仍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静心的过程,当你观照着你们之间的流动时,你会感受到它不再与之前的互动一样。你们不但可以交流,你们也会感受到愉快和前所未有的高效率。

6.给大脑做个大扫除

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人类的大脑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容器,好的、坏的、高兴的、沮丧的……全都被我们自己毫无过滤地往脑袋里塞,确切地说,有时大脑就像一只“垃圾桶”一样,不断地接收外在的杂物,却不会自动地把垃圾清除。

与日俱增的讯息使大脑变得乱纷纷的,因为这些垃圾堵住了脑部交通,导致无法畅通无阻地进行交流,因而每个脑细胞都在声嘶力竭地大喊,如此乱成一片,脑袋自然就会紧张起来。

加上外在的刺激不断,现代人的脑袋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亢奋的情绪。三更半夜里仍有不计其数的“夜猫子”在计算机或电视机前上蹿下跳,全无睡意;有时候甚至躺在床上许久了,绵羊数到不计其数了,却仍然无法入眠,这是因为头脑还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之中,自然不会有睡意,它还在继续活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