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如此浮躁,心静即完美
21804000000009

第9章 为心灵进行静修——瑜伽静道,从心开始(1)

静心就是沁人心脾的泉水,使所有的灰尘得以洗涤。当你重新寻得心中的爱,你将第一次感受到爱的真正满足,因为这份爱来自于你的心,你将不用外求,不需要再当一个爱的乞丐;相反,你变成了一个爱的富翁,把源源不绝的爱的甘甜泉水“布施”给心灵枯竭的众生,滋润着你及你身边的人。静心,从心开始。

1.静心,从心开始吧

在生活中有很多自找烦恼的人,他们心不静的根本原因就是头脑里想得太多。要想摆脱烦恼,关键是要依靠你自己的力量,自己才是心灵上的主宰。

曾经有一个整日里烦恼不断的年轻人,他四处奔走,只为寻找静心的方法。

有一天,他来到一片绿柳成荫的河滩,发现一位老翁坐在柳阴下垂钓,从他的表情上便可知道,老翁正沉浸在快乐之中。

年轻人走上前去问道:“请问老翁,您能帮助我解脱烦恼吗?”

老翁看了一眼满脸是烦恼神情的年轻人,慢条斯理地说道:“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肯定能让你的烦恼情绪烟消云散,心灵上安静下来。”

烦恼的年轻人听从了老翁的话,安静地坐下来与他一同垂钓,可是烦恼依然存在。

于是,烦恼的年轻人辞别老翁继续寻找。不久,他遇到一位在路边石板上独自下棋的老翁。烦恼的年轻人上前请教解脱之法。老翁怜悯地看着他说:“可怜的孩子,你看到前方那座山了吗?山里住着一位老人,他可以帮助你解答你的疑难问题。你前去请教他吧!”烦恼的年轻人顺着老翁指的方向直奔而去。

到了山脚下,烦恼的年轻人发现了一个山洞,他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山洞,果然一位长须老者独坐其中。

烦恼的年轻人给老者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并向老者说明了来意。老者微笑地捋着长长的白胡子问道:“听你的意思,你是到这里向我寻求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烦恼的年轻人连忙点头答是,并诚恳地对老者说:“请求老前辈为我指点迷津。”

老者笑着说道:“既然你是找我来寻找解脱烦恼的,那么请你回答我到底是谁捆住了你呢?”

烦恼的年轻人回答说:“……没有。”

老者继续说:“既然没有人捆住你,那么又谈何解脱呢?”语毕,老者扬长而去。

年轻人听完老者的话呆呆地愣在了那里,反复琢磨着老者的话语。忽然明白了:是呀,没有任何人捆绑我,那么又何须寻求解脱?原来,我是自寻烦恼,捆绑住我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呀!无法心静,是因为自己让自己的心灵深处起了波澜。

内心躁动、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达不到心静的境界。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传铭,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建的。刘传铭的被任用,曾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传铭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个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邀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露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书生都显得很不耐烦,不停地抱怨;只有刘传铭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墙上的字画,只有刘传铭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传铭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生活中所有烦恼的造成,都来源于不能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能改变自己的心态就会感到困惑,感到茫然,感到费解。于是乎,身心俱疲,苦恼不堪!其实,很多的烦恼用不着煞费苦心去改变它,那是费力不讨好的愚笨方法,真正的智者,却是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这样,那些所谓的烦恼,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

烦恼是一种心绪,它无处不在,无处不侵;烦恼是一杯苦酒,它伤害灵魂,伤害身体。但是,只要你心态平和,静心安适,烦恼便会无所适从、无处立足。

2.保持一颗平常心很难得

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最好的人生哲学,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章法和规律性,强求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人心也更疲惫。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如止水,随遇而安。

炎热的夏日已来临,但是庙里的草地上依旧是枯黄一片。为了给枯黄的草地增添一些生机,小和尚跑到老和尚的禅房说:“师父,咱们在草地上撒点草籽儿吧!那片枯黄的草地实在太难看了。”师父赞许地看着小和尚说:“可以,等天气凉快一点吧!”

转眼间中秋到了,小和尚跑到老和尚的禅房去要草籽。小和尚接过老和尚手里的草籽快乐地跑了出去。当小和尚打开草籽袋子时,一阵秋风吹过,草籽儿被风吹落了一地,随即不知道飘到了何方。小和尚急得喊了起来:“师父,不好了!许多草籽儿都叫风给吹走了!”

看着小和尚着急的模样,老和尚不动声色地说:“没关系,留下来的是最好的,被风吹走的大多数是空瘪的,种下去也不会发芽,随它去吧!”

小和尚听完师父的教导,又开心地跑了出去,准备把剩下的种子播种下去。可谁知,刚刚种下的种子又引来了一大群麻雀。小和尚急得直跺脚,跑着去告诉师父:“师父,不好了,不好了,刚刚种下的草籽儿又遭遇到麻雀的袭击,让它们给吃了,这下可完了。”师父和颜悦色地说:“不用担心,麻雀吃去的只是一小部分,那么多的种子,麻雀是吃不完的,保持一颗平常心吧!”

播种草籽的那天夜里,忽然下了一阵暴雨。小和尚早早地起来去看他昨天种下的草籽,看后马上返回去找老和尚,说道:“师父,这下儿可完了,草籽儿都让雨水给冲走了!”

老和尚温和地说:“没关系,冲到哪儿就让它在哪儿生根发芽儿,一切都让它保持一颗平常心吧!”

半个月后,小和尚惊奇地发现,原来那片枯黄的草地上居然长出了一片青翠可人的绿色小苗,而且以前没有撒种的地方也有绿意泛出。

小和尚高兴得合不拢嘴,他想尽快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师父。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了师父的房间,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咱们种下的草籽发芽了,而且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有小草长出来。”师父眯起笑眼,慢慢地点着头说:“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

当年慧能大师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所倡导的是一种超脱物外、超越自己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呢?就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

有人请教一位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困来即眠,饿来吃饭。”人家很奇怪,说:“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啊?怎么就是修行了呢?”禅师说:“每个人都是在吃饭,但是不好好吃饭,千般计较;每个人都是在睡觉,但是不好好睡觉,百般思虑。事来就应,不思虑,不计较,平常心才是道。”

过于计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是失去自我,成为杂念之奴。禅师让我们用平常心来消除杂念,不要去想得到又如何,失去又如何,反而可能做得更好。人要想从苦难中解脱,就要超越个人的存在,拥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便是没有烦恼、只觉快乐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能够平安、健康、快乐地度过今天,就应该知足了;如果你很健康,拥有一份工作,而且还有几位知心朋友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时刻绽放出笑容,为别人带去快乐的祝福。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布鞋的。她每天都站在门扣,望着天气唉声叹气。晴天时她说:“今天天气这么晴朗,我卖雨伞的儿子雨伞没人要,这日子怎么过啊!”雨天时又说:“唉,今天下着雨,我卖布鞋的儿子布鞋没人要,这日子怎么过呀!”她没有一天不是如此忧愁的。

后来,有一位智人路过此地,经过她家门前,看到她这个情形,问清事由,说道:“老太太,您为什么不换个想法呢?晴天时说:‘今天天气这么晴朗,我卖布鞋的儿子布鞋一定好卖,这日子真好。’雨天时说:‘今天下着雨,我卖雨伞的儿子雨伞一定好卖,这日子真好。’”

从此,这位母亲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意义非常深远,很值得我们去寻味。在事物的双重性上,人们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很难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事物的变化发展。我们为什么要不高兴呢?在生活中,我们有得不到的东西,但是也有得到的东西,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总会有所成就的,付出总会有所回报的。我们的生活可以由自己来安排,可以由自己来主宰,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自己在进行着,你会让自己不开心吗?你会让自己哭泣吗?

我们能够以人的身份到人世间走一回,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福分。生命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在芸芸众生中,你一定是一个很特别的你,一个与众不同的你,一个绝对不会雷同的你,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独特的“产品”。从这一点上来讲,你没有理由不珍惜这一次失去就不再来的旅行。

有人会说“上天太偏心”,为什么给别人那么多的幸福,而给我的却是这么多的苦难?我想,幸福是相对的,你付出多大的苦难,你就会获得多大的快乐和幸福。有时苦难来得太早,幸福来得太迟。关于幸福和痛苦的体验都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人对幸福和痛苦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3.摒弃生活中的杂音

换个方法来思考,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换个立场看人,可以宽容处世;换种心态看人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美好;有时仅需要换换角度,却有海阔天空般的感觉。

你所持有的观念常常对你的一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对自我的客观认定和评价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对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认定,就可能决定你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因为一个人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之后,就会给自己随时补课或让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得到扩充。这样的观念和意识必然导致一个人的人格和能力进一步地完善,进而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我们常常会一味地认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却无视于这样的认定是否正确;也就是因为这样的认定,所以大大地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有一个人,参加同学聚会时,突然被要求谈一些有关最近盛行的海外旅游方面的话题。由于这是他头一次在众人面前讲话,所以讲话中常有断断续续和紧张的情况出现。但是同学聚会结束后,其中有一位老同学跑来跟他说:“你所讲的内容非常有趣,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再听你的演讲。”在被这位老同学恭维之前,他从未想过尝试着在公众面前讲话。于是他开始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差劲,对自己的演讲才能又多了一份信心。后来,这个人竟然成为企业经营问题的专门演说家了。

人生实在是奇妙,不管我们是怎样地认定自己,哪怕那种认定是不好的或是有害的,最终我们的人生必然会跟着那种认定走。

比如说,你坚决相信自己不够聪明,那么当这个念头真的控制了你的脑子,你就会发现它真的无法灵光起来。改变自我认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这么说:“我就是这种个性,改不掉!”人生若是持有这种态度,根本就是在扼杀可能的机会,从而给自己留下永久而无可改变的难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他改变某些行为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然而要他改变自我认定就不简单了,甚至于还会招来他的敌意。一个人最根本的信念就是对自我的认定,假若触犯了这种认定就会给他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有些人就是因为坚守对自我的认定,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如果你在生活中一直尝试着在做某些特别的改变,却又一再地失败,千万不要灰心。自我认定可以从多次尝试改变着手,只要你能够表里如一,最后就必定能够成功。如果你还有心,更可以扩展这个自我认定,它必然可以迅速且奇妙地改善你的人生品质。

当你明白了自我认定的演变过程,那么就有机会去拓展你的自我认定,乃至于整个人生。

紫博拉是一位精力充沛、热爱生活并勇于冒险的女性,但她可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的。她是经过了一个自我认定的转变,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她说:“我小时候是个胆小鬼,我不敢做任何运动,凡是可能受伤的活动我一概不碰。”参加过几次罗宾的研讨会后,她有了一些新的运动经验(潜水、赤足过火和高空跳伞),从而知道自己事实上可以做到一些事,只要有一些压力即可。虽然她是这么想的,可是这些体验还不足以使她形成有力的信念,改变她先前的自我认定,她自认为是一个“有勇气高空跳伞的胆小鬼”。依她的说法,当时的转变还没有发生,可是她不知道,事实上转变已经开始。她说其他的人都很羡慕她那些表现,并告诉她:“我真希望也能有你那样的胆子,敢尝试这么多的冒险活动。一开始,她对大家的夸奖的确感到很高兴,听多了之后她便不得不质疑起来,是不是以前错估了自己。

最后,紫博拉说道,“我开始把痛苦跟胆小鬼的想法连在了一块儿,我决心不再把自己想成是个胆小鬼。”事情并不是这么说说便完事了的,事实上她的内心有很强烈的争战,一方是她那些朋友对她的看法,一方是她对自己的认定,两方并不相符。后来,又有一次要高空跳伞,她把它当成是改变自我认定的机会,要从“我可能”变成“我能够”,而让想冒险的企图从而扩大为敢于冒险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