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的力量:成也性格败也性格
21804500000019

第19章 在不变的环境中改变性格(3)

6.学会低姿态更易生存

自然界里,动物一方面凭借它们的保护色,躲避天敌的眼睛,保证了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它们迷惑自己的“猎物”,更易于捕捉到它们。对动物来说,保护色是它们得以生存的重要法宝。低姿态为生存之态,为人生常态。唯有“低”才能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抓住事物的真谛。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这并非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的大智慧,是修身、立身、入世、处事儿不可缺少的修养和风度。

有句名言说:“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事儿,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要圆滑,要能随机而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要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这并不是懦弱的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事儿之道,是生存不可缺少的大智慧。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种陶俑一千多尊,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在这些出土的陶俑中,只有姿态低的跪射俑保存得最完整,它们被尊称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兵马俑坑都是地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矮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因此,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风霜后,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低”比“高”更适宜生存,放低姿态可以减少阻力,更易于很快地前进。自行车竞赛的选手,都是尽量弯腰呈低伏前进,姿态愈低,所受的逆风阻力愈小;田径赛跑,选手起跑时也都是蹲下来,以低姿态静待哨音冲刺。所谓“树大招风,垂枝者劲”就是同样的道理,人生在世,昂首与低头,低头的人大都受人喜爱,因为他低姿态;大声叫嚷和慢语低声的人,人都喜爱慢语低声的人,因为他低姿态。所以低姿态的人会有人缘,低姿态的人到处都会受人欢迎,低姿态的人令人如沐春风,大家自然也就乐于亲近,乐于和他在一起了。

跋涉于人生之路,也必须学会低头。初涉世事的年轻人,往往个性张扬,率意而为,不会委曲求全,结果可能处处碰壁。涉世渐深后,就知道轻重,分清了主次,学会了内敛,少出风头,不争闲气,专心做事,学会低头并不是妄自菲薄,学会低头意味着谦虚,谨慎。学会低头,就是在陷入泥潭时,知道及时爬起来,远离泥潭。学会低头,就是上错了公交车时,及时下车,换乘另一辆车。

人生是一场无奈又必须继续的游戏,所有事情的始终与结果都是我们摆出的一种姿态或造型。它们或成功,博得满堂彩,或失败,无人鼓掌也无人欣赏,像掩在尘埃下的陈品,无人问津。生活中有许多事无奈为之,时间磨平了激情和勇气,让我们变得平庸。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放低姿态去学习和等待,机会只留给那些准备充分的人。写一份手稿,学几句外语,或许这些都是平常的积累,但加起来足以使我们不平凡。

所以说,心身不为物累,就可以无牵无挂。外表的奢侈和舒适,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简单生活不仅摆脱泥潭,而且能净化心灵,培养质朴无私的开阔胸怀。生活越简单,生命越丰富。有攀比就有痛苦,总是自我否定,自己瞧不起自己,会使人丧失信心。在滚滚红尘和喧嚣之中行走的人,不妨别去考虑自己的工资比人低一档,自己的声音比别人低一度,自己的官职比别人低一级,而应抽出时间去听听窗外的鸟鸣,看看外面的大自然风景。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友爱,就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平安。

作为年轻人,更是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这个时候需要放低姿态,去听听老人们的诉说,他们会告诉你人生的经验和陷阱,从而使你避免走许多弯路。书上说人生有许多岔口,只有一条通向成功,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可以使你少钻许多的死胡同,增加许多成功的指数。

放低姿态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作为,学习谦恭,学习礼让,学习盘旋着上升,这既是人生的一种品位也是最佳的保护色。

7.不要给自己时间忧虑

有个叫马利安·道格拉斯的人,他对别人说:“我家曾遭受过两次不幸。第一次,我特别钟爱的5岁的女儿死了,我和妻子几乎崩溃,我们都以为自己无法承受这个打击。十个月后,我们又有了一个女儿,但更不幸的是,她仅仅活了五天。打击接二连三地出现,面对这种情况,我食不下咽,根本睡不着。我尝试着吃安眠药和旅行,但都毫无用处。我完全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一把大钳子似乎夹住了我的身体,而且愈夹愈紧。

“意想不到的是,我4岁的儿子教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感谢上帝!一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样,呆坐在那里难过。这时,儿子跑过来问我:‘爸爸,给我造条船好吗?’老实说,我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但小家伙很缠人,我只好依着他开始造那条玩具船。这项工作大约花了三个小时,完成之后我才发现,在这段时间里,我第一次感到放松,这是许久以来从未有过的。我终于大梦初醒,几个月来,第一次集中精神去思考。我想通了,如果你忙着从事一些费脑筋的工作,几乎就不会再忧虑了。”

“没时间忧虑”,这句话是英国首相丘吉尔说的。当年,战事紧张时,他每天都要工作18个小时,于是有人问他:“你是否为自己担了这么重的责任而忧虑?”他说:“我忙得没有时间去忧虑。”

查尔斯·柯特林发明了汽车自动点火器,他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形。柯特林先生一直担任赫赫有名的通用公司的副总裁,但当年,他却所有的开销都依靠妻子教钢琴赚得的1500美元。我问他妻子:“在那段时间,你是否很忧虑?”她说:“是的,我担心得夜不能寐。但柯特林先生毫不担心,他整天埋头干活,估计没时间忧虑。”

为什么“让自己忙着”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能够把忧虑从你的思想中赶出去呢?因为有这么一个定理就是:不论一个人多么聪明,都无法在同一时间内思考一件以上的事情——这是心理学所发现的基本定理之一。我们不可能充满热情地想去做一些令人兴奋的事情,同时又因为忧虑而拖延下来。一种感觉会把另一种感觉赶出去——也就是这么简单的发现,使得军方一些心理治疗专家能够在战时创造出医学奇迹。

当有些人因为在战场上受到打击的经历而退下来的时候,他们都患上了一种“心理上的精神衰弱症”。军方的医生,大都采取“让他们忙着”的治疗方法。除了睡觉的时间之外,每时每刻都让这些在精神上受到打击的人钓鱼、打猎、打球、打高尔夫球、拍照片、种花以及跳舞等,根本不让他们有时间去回想那些可怕的经历。

“职业性的治疗”是近代心理医生所用的新名词,也就是把工作当作治病的药。这并不是新的办法,在耶稣诞生五百年以前,古希腊的医生就已经在使用这种方法了。在本杰明·富兰克林那个时代,费城教友会的教徒也使用过这种方法。1774年,有一个人去参观教友会办的疗养院,看见那些精神病人正忙着纺纱织布时,他大为震惊。他认为那些可怜而不幸的人正在被剥削。后来教友会的人向他解释说,他们发现那些病人只有在工作的时候病情才能真正有所好转,因为工作使他们的神经系统得到安定。

任何一个心理治疗医生都能够告诉你,工作——不停地忙着,是治疗精神病的最好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