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的力量:成也性格败也性格
21804500000006

第6章 性格障碍——是什么妨碍了你的成功(5)

吝啬之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甚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吝啬之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如今有一个独特现象,越是大城市,越是收入高的地区,人们就越吝啬、越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在边远的山区村寨,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却乐意帮助乡邻。目前在城市中流行的AA制,也许是经济平等,保持独立的一种做法,但是也容易滋生吝啬、冷漠、自私的心理。

吝啬之人的另一个称呼,就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趾头都很吝啬,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到了他住的城镇去开示。佛陀就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很感动,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为此深感烦恼,便跑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想得满头大汗,仍然舍不得给出去,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约花了一分钟,就把草给出去。后来,他很轻松就可以把草给出去。佛陀又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交给别人。”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给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他便把这把草给了别人。

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有钱人不但可以把财物布施给别人,最后把身体也布施给了别人,结果求得了菩提。

菩提的追求没有资格的限制,再吝啬、再坏的人,只要决心想追求菩提,就可以透过训练开启菩提心。训练开启菩提心最简单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时时让自己往美好、光明、良善的地方走。

有句话说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之所以精辟,是它道尽了钱和人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人活在世上,的确需要钱才能生活下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总是要对付过去的,因为我们不是不识人间烟火的仙人。但是还有比钱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比如亲情与友谊,这种情意上的牵绊,是刻骨铭心的。大千世界中,谁也不愿做孤家寡人,而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彼此的关心与帮助也是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你对别人不吝啬,别人也不会对你吝啬。你慷慨地对待命运,命运也会慷慨地对待你。

9.自闭型性格障碍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自闭而不合群的性格,不仅有碍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还会使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退缩感和孤独感,从而也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

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自我封闭的心理现象在各个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因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同时,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都可能存在这一现象。

有封闭心态的人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于被动型,后者属于主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自我封闭型性格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

自我封闭性格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从儿童来讲,如果父母管教太严,儿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外出活动。从青少年来讲,同一性危机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重要原因。该危机是青年企图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即指青年人向各种社会角色学习技能与为人处世策略。如果他没有掌握这些技能与策略,就意味着他没有获得生活自信心以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他不认识自己是谁,该做些什么,如何与他人相处。于是,他就没有发展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从中年人来讲,如果一个人不能关心和爱护下一代,为下一代提供物质与精神财富(还应包括整个家庭成员),那他就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这种人只关心自己,不与他人来往,或者自我评价低而懒于与人交往。从老年人来讲,丧偶丧子的打击,很易使人心灰意冷,精神恍惚,对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纳自己,常常表现为十分恋家。

自闭的人往往有些孤独,在生活中也会犯一些“小错误”。由于道德观念太强烈,导致自责自贬,自己做错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贬低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有些人十分注重个人形象的好坏,总是觉得自己长得丑。这种自我暗示,使得他们非常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有些人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管制,他们内心比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只要有人一说点什么,就乱对号入座,心里紧张起来。他们最怕到公开场合去,在生人面前常显得束手无策,于是干脆躲在家中不出来。也有些人宁愿独身也不愿成家,大男不成家,大多是不愿意承担起建立家庭、养育子女的责任;大女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现理想中的“白马王子”。他们或者回避现实,或者期望过高,都将自己封闭起来。

无论何人,你都无法独自面对人生。

我们生下来就要面对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我们可以不说金钱,可以不说权力,可以不说各种各样的物欲和诱惑。我们不说金钱,我们最多沦为穷人;我们不说权力,我们最无奈是个平民;我们不说物欲和诱惑,我们最终将会心静如水。但我们不能不说感情,不能不说相互依伴,不能不说手和手真诚相握,心与心合拍地共鸣。我们不说这些,就会变成痴人,我们的心很快就会被荒芜吞噬。

潇洒如三毛,因为荷西的离去,滚滚红尘再也无法留住她。她选择了自杀。

我们都曾经不安于命运的驱策,我们选择了遥远的地平线作为我们人生的终极之地。当我们踏上漂泊之旅,我们生命的风筝线已永远牵在所爱的人手中。有一双温暖的眼睛在我们身后凝视。吟哦千古的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死生契阔。”

执手之缘让我们能够直面人生。

生活中确实常有些人过于洁身自好,或自命清高,不好交往;有些人过于自卑,缺乏积极从事交往和活动的勇气,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孤僻内向,离群索居。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自闭而不合群的性格,不仅有碍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因而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还会使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退缩感和孤独感,从而也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改变不合群的性格呢?

(1)学会关心别人:如果你期望被人关心和喜爱,你首先得关心别人和喜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克服了困难,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由于你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也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并增强了你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除了关心别人以外,有了困难你要学会向别人求助,因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你的心理当然就会从紧张转为轻松,这不仅使你懂得了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于你的诚挚的致谢,别人也会感到愉快,这就沟通了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

(2)正确评价自己: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人际交往中,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正确,你的行为就越自然,表现也越得体,结果也就越能获得别人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对于帮助你克服自卑和自傲两种不利于合群的心理障碍是十分有利的。

(3)改正错误的人际知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在评价别人时难免带有主观印象,结果常常因此而“失真”。比如,人们常常根据对方的一些个人资料(如籍贯、职业等)来推断此人的性格,如认为会计总是斤斤计较,小气万分的。这种错误的人际知觉,当然使你难于与人和睦相处。因此,只要你能认识到这些人际知觉中的偏见并不为之所困,你就能合群了。

(4)学会一些交际技能:如果你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失败,则由此而引起的消极情绪当然会影响你的合群性格。如果你能多学习一点交往的艺术,自当有助于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几种文体活动技能,如跳舞、打球之类,你会发现自己在许多场合都会成为受别人欢迎的人。

(5)保持人格的完整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人相处时,当然不应苛求别人,而应当采取随和的态度,但那是有限度的。因为随和不是放弃原则,迁就亦非予取予求。如果那样,根本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自然无从使自己合群了。

保持人格完整的最好办法,是在平素的待人接物中,把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态度明白地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别人就会知道你的作风,而不会勉为其难地要你做你不愿做的事,而你也不会因经常需要拒绝别人的要求而影响彼此间的人际关系了。

(6)善于和别人交换意见: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肇始于相互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态度上的沟通。因此,经常找机会与别人谈谈话、聊聊天,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友情是在相互的施与爱之中生长的。孟子说得好:“爱人者人恒爱之”,你如果能主动伸出善意的手,它马上就会被无数友情的手握住的。

合群就是与别人合得来。合群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具有既能够接受别人,同时也能被人接受的社会适应性特点。合群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封闭自己,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理世界;同时,合群的人往往是善解人意的、热情友好的,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忌妒、怀疑等)。因此,他们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较多知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