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的力量:让你脱颖而出
21804800000006

第6章 现代社会通行的基本礼仪(3)

七、笑容礼仪

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举止,但如何笑也颇有讲究。常见的笑有微笑、欢笑、大笑、狂笑、苦笑、奸笑、傻笑等。笑有发自内心的,也有仅仅出于礼貌的。无论如何,其中微笑的交际功能当推首位。

不同职业和身份的人,如充分意识到微笑的价值,并在各种场合恰如其分地运用微笑,就可以传递情感、沟通心灵、征服对手。与人初次见面,给对方一个亲切的微笑,在一瞬间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消除了双方的拘束感;与朋友见面打个招呼,点头微笑,显得和谐、融洽;老师对学生报以微笑,可以使学生消除紧张感,敬畏感就会被信任感和亲切感所代替;上级给下级一个微笑,会让人感到平易近人;服务人员面带微笑,顾客就有宾至如归之感,相反,顾客向服务人员报以微笑,显示对对方的尊重与理解,会化解对方的烦躁与疲劳。

应该注意的是,微笑一定要自然坦诚、发自内心,切不可故作笑颜、假意奉承。在正式场合不能放声大笑,在任何场合都不能没头没脑地边看别人边哈哈大笑,倘若那个人身上确有什么可笑的地方就更为不妥,否则为失礼。除非在私下场合或娱乐场所,否则,大笑起来时不能前仰后合,抚肚捶胸。

对女性来说,如何使笑容显得可爱,也是有讲究的。在生活中,有些女性往往不注意修饰自己的笑容,露出难看的表情。比如,歪起嘴角一端微笑,使人感到虚伪;吸着鼻子冷笑,使人感到阴沉;捂着嘴笑,给人以不大方的印象,这些都应予以纠正。人们公认的美丽笑容,就是口角的两端平均地向上翘起,这是笑的关键。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被誉为“永恒的微笑”。其实,笑容是可以修饰的,同样可以进行练习。练习时,要使双颊肌肉用力向上抬,口里念“一”音(普通话),用力抬高嘴角两端,但要注意下唇不宜用力过大。

美丽的笑容,犹如桃花初绽,涟漪乍起,给人以温馨甜美的感觉。当你觉得快乐、兴奋或幸福时,都应露出自然的笑容,这也是一种情绪的调适。千万不要抑制笑容,那样不仅有碍身体健康,也有损美观。有些女性很会用眼睛“说话”,也会用眼睛笑。如果内心充满温和、善良和厚爱时,那么眼睛的笑容一定非常感人。眼睛的笑容,一是“眼形笑”,二是“眼神笑”,这也是可以练习的。取一张厚纸遮住眼睛下边部位,对着镜子,心里想着最使你高兴的情景,鼓动起双颊,嘴角两端作出微笑的口型。这时你的眼睛便会露出自然的微笑。然后再放松面肌,眼睛也恢复原样,可目光仍旧含笑脉脉,这就是眼神在笑。当然,故意遮掩笑容不雅,但无节制的狂笑、大笑也显得失态。

第三节言谈礼仪

孔子在《论语》中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说明谈话必须要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

谈话,从问候寒暄开始,始终包括两个方面——听和说。无论是听还是说,都要合理地运用眼神与注视。此外,一次合理的交谈还须注意选择话题,对说话内容进行修饰,力求使谈话过程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在听与说的关系上,听比说更重要。只有听与说互相配合,才能达到融洽、合理的效果。

一、寒暄

音乐始于序曲,交谈起于寒暄。寒暄不仅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客套,而且可以为交谈作情绪、情感的铺垫。它不仅可以表现使用者的修养、风度,而且可以为交谈的友好发展增添催化、促进的因子。

寒暄是交谈的导入阶段,它本身并无多少实际意义,主要是在交谈时具有情感导入功能。寒暄可以打破陌生双方的界限,缩短熟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导出交谈者之间的交谈话题。因此,有人把它称作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起点。

我国传统的寒暄用语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问候语的内容是与吃喝拉撒睡有关的。例如:“您吃了吗?”“您吃好了?”“还没歇着呢?”……一天之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可以使用此类问候语。

(2)问候语是与问候对象正在进行的活动有关。例如:“您上班去呀?”“您正在吃饭?”“您出去呀?”……这类问候语有点“明知故问”的味道。

(3)问候语是与了解对方的行动目的有关的。例如:“您干什么去?”对这样的问候,答话者既可如实相告,也可随便答上一句“我出去一下”之类的话。

(4)问候语是与夸耀对方有关的。例如:“小王,你穿这身衣服显得特别英俊。”

(5)问候语是不具体涉及交谈双方的。例如:“这天儿可真好?”“电影院里空气真差。”这样一些比较具体、复杂、略显得啰唆的问候语,在过去人们生活节奏比较缓慢,人际接触比较单一、稳固的情况下,曾产生过很好的交谈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在发生着迅速而微妙的变化。问候语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日益变得简捷、抽象。现在,公众场合最常见的问候语和答谢语都只有两个字“你好”。它适用于一切场合和各种情景,适合在各色人物之间使用。在年轻人中,更有以英美人打招呼时用的“Hi”取代“你好”的势头。

当然,如果双方要停下来交谈,问候语也可能比较具体。例如,“好久不见,你近来怎样?”“你走以后,我们好想你哟。”“来这里多长时间啦?还住得惯吗?”“好久没来了,你觉得我们这里有什么变化?”……

寒暄用语越是具体,越应考虑交往环境、交往对象与交往目的,使形式能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不应当将上述寒暄用语到处乱套,对不同的人应使用不同的寒暄用语。比如,对头上长有疮疤的人,就不能用“你们家的灯光真亮”作为寒暄用语。

中国人过去喜欢用“你又长胖了”作为恭维话、问候语,现在如果这么说就不会有好效果了。同样,在西方人眼中,只有穷人因没钱参加旅游、日光浴等健身活动,才会发白、发胖,因此,面对西方人也不应用“你又白又胖”作为问候语。

西方的女士在听到人家用“你看上去真迷人!”“你真是太美了!”等向她们问候时,她们会很兴奋,并会很礼貌地以“谢谢”作答。但倘若在中国的女性面前使用这些话就应特别慎重了,否则会让人觉得你品行不端、心术不正。不过,几乎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与男性比起来,女性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如果男性在寒暄时用诚恳、恰当的语言,赞美女性的风度、仪态、谈吐等,她们都会受宠若惊。在与女性交谈时,切不可贸然打听对方年龄、体重以及婚姻状况等。

到不同地方须使用不同的寒暄用语,才会有好的效果。比如,当你进入一间装有空调,铺有地毯,四周金碧辉煌的办公室时,可以说:“你们的办公室真是富丽堂皇,舒适典雅。”这样,主人也许会很兴奋。但倘若你到一间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木制书桌、水泥地板、白炽吊灯,四壁空空的办公室时也这样说,主人就会觉得你不是过于虚浮,就是刻意挖苦,因而会很反感的。

总之,只有适度的问候与寒暄才能引起双方的交谈兴趣与欲望,也才能活跃交谈气氛,使交谈友好、亲切地进行下去。

二、敬语

在与人交往时始终要牢记,感情能否沟通,关键取决于交际者的谈吐,取决于交际者用什么方式、什么感情交谈。美国前哈佛大学校长伊立特曾经说过:“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必不可少,那就是优美、高雅的谈吐。”敬语是构成文雅谈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谈话人风度与魅力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使用敬语,是尊人与尊己相统一的重要手段。

敬语,特别是常用敬语,主要在以下几个场景使用。

(1)相见道好。人们彼此相见时,开口问候:“您好!”“早上好!”在这里一个词至少向对方传达了三个意思: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同时也显示了自己三个特点: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2)偏劳道谢。在对方给予帮助、支持、关照、尊重、夸奖之后,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回应就是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3)托事道请。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不求人”。有求于他人时,言语中冠以“请”字,会赢得对方理解、支持。

(4)失礼致歉。在现代社会,人际接触日益频繁,无论你多么谨慎,也难免有失礼于你的亲友、邻里、同事或其他人的时候。但倘若你在这类事情发生之后能及时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打扰您了”,就会使对方趋怒的情绪得到缓解,化干戈为玉帛。

除了以上四大类外,生活中还有许多敬语可展现一个人的风度与魅力。例如拜托语言:“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慰问语言:“辛苦了”、“您受累了”等;赞赏语言:“太好了”、“真让我高兴”;同情语言:“真难为你了”、“您太辛苦了”等;挂念语言:“你现在还好吗?”“生活愉快吗?”祝福语言:“祝你好运”、“一路顺风”等。

又如:与人初次见面时可说“久仰”,很久未见可用“久违”,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请人批评用“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予方便用“借光”,求人指教用“赐教”,向人道贺用“恭喜”,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访用“光临”,赞赏见解用“高见”,欢迎消费用“光顾”,老人年岁用“高寿”,小姐年龄用“芳龄”,他人来信称“惠书”……这些都可以归为敬语范围。

三、恭维

在与人交往中,适当地恭维与赞美可令对方无限喜悦。因此有人说,恭维是谈话的润滑剂。

说恭维话,最根本的一点是要真诚。真诚而恰到好处的恭维,一定可以打动对方的心。若是毫无诚意地胡乱恭维,则只会令人尴尬和反感。

如对一位人见人爱的美女,你除了赞美她的容貌外,不妨着重赞美她的其他优点,比如聪明、活泼、温柔等,因为她很可能对于“美如春花”、“漂亮无比”之类的套话听得厌倦了。而对于一位相貌平平者,若你说她“太美丽了”“真漂亮”,则很可能引起她的不快,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长相都是心中有数的,勉强恭维,怎不令人反感呢?

恭维还要有“尺度”,在切合实际的情况下稍稍地夸张一些无妨;若是漫无边际,硬要将一个花甲老人说成“矫健青年”,或者将一个工作平平者说成“业绩杰出”,那么所产生的,只能是相反的效果。

朋友帮你做了件小事,你可以说:“成人之美,谢谢了!”这种恭维他会照单全收;但你若夸张地说:“你对我恩同再造,我铭感于心,永世不忘。”朋友不被吓跑才怪。

因此,恭维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多用、滥用只会令其流于形式、流于虚伪,反而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对此应引起注意。

四、安慰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常会遭遇挫折及不幸的事,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需要坚强起来,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安慰。做安慰工作同样要遵循一定的礼数,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过多谈论病情。有关的医疗知识,医生已有交代、说明。如果对方本来就背着重病的精神包袱,你再谈及过多,势必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你应该多谈病人关心、感兴趣的事,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多谈点与对方有关的喜事、好消息,使他精神愉快,更有利于早日康复。

对于因生理缺陷被人歧视的不幸者,由于不幸的原因有些是先天的,并非全是人为的,劝慰时应多讲些有类似情况的名人的模范事迹,鼓励他不向命运屈服,抵制宿命论的影响;使他坚信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样能够创造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避免谈及丧气的话,使其感到雪上加霜。

安慰丧亲的不幸者,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强烈的悲痛如巨石积压在心头,越久越重,不吐不快。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如释重负,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状态。你应当注意倾听对方的回忆、哭诉,尽量少谈及与逝者有关的事,多谈关于健康和利于未来的事,这样更易平复对方的情绪。

对于胸怀奇志而又在事业上屡遭挫折、失败的不幸者的安慰应以鼓励为主,多帮助对方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诸多有利与不利条件,克服灰心丧气的情绪,树立必胜的信念,并共同探讨到达事业顶峰的光明之路。这就要求你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一定的了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知音。

安慰首要的条件是具有真切的同情心。要把他人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这样才能激起自己内心的感情。说出的安慰话,也才能更加令对方感到贴心。有的人缺乏这种感情,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劝解,因而无法打动别人。对方已觉得某个事件使他很苦恼,而劝慰者却说不值得苦恼。认识的差距造成感情的差距,他人便会认为你说的不过是风凉话。

安慰要启发对方自我解脱。所谓“自我解脱”,就是俗话所说的“想得开”。一些人因受到意外的打击和压力,往往在痛苦的同时,思考问题容易钻牛角尖儿,无法自我解脱,导致恶性循环。安慰者的任务就是启发对方跳出狭小的天地,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此外,要善于启发对方从消极面看到积极面。例如,痴心姑娘遇到了负心的情人,打击是很大的。如果想不开,就会作出很多蠢事。遇到这样的姑娘,你不妨启发她:既然那男子品行如此不好,分了手是件好事,你应该高兴才对。如果你也跟着她唉声叹气或骂负心郎,则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