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人曾经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把说话练好,是年轻朋友进入公务圈最值得好好学习和投资的事。有好的语言表达和说话习惯,才能有好的公务圈人脉——“说什么”决定了你在领导和同事们心中的印象,“怎么说”则体现了你的综合素质和人脉潜力。
初入机关,学习说话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无论你是从基层一跃而至龙门,还是直接从校园跨入红领的行列,都要认真学习在公务圈中如何讲话,学着说“机关话”。有些刚走出校门的朋友,“初生牛犊不怕虎”,刚进机关的门即夸夸其谈,一副舍我其谁、雄心万丈的样子。经常对机关一套僵化的体制不以为然,对自己的未来有无比期望,在试用期就开始“设计”自己的省部级之路——殊不知,如果以这种方式在机关里讲话,会惹来很大的麻烦。轻者招来领导同事的不满,重者甚至有可能惹祸上身。说不定这些朋友还未大展宏图,就因为野心勃勃而栽到他人设置的陷阱中去了。所以如何说话,对于刚刚进入机关的年轻朋友来说,真的是一件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不可有丝毫大意,以免在人脉构建的初期留下不好的口碑,影响以后的发展。
第一节公务圈说话“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
纪律之一:少讲话
官场中,少说话历来是规矩之一。据《孔子家语》《说苑》的记载,当初孔子到周朝参观,到周太祖后稷庙前的石阶,见石阶右侧有一个“金人”(铜人),就把金人的嘴封上,“三缄其口”,又在金人背上刻写:“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大意就是“古人是很慎重发表言论的。警惕啊!警惕啊!不要多讲话,多讲话多败事;不要多生事,多事多祸患。”这段话后来被称为“金人铭”或“缄口铭”,一直是官场上的座右铭之一。
在机关里,“言多必失”是一条不可不知的真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少说话都是新人需要认真遵守的一条原则。原因很简单:第一,你不可能每句话都能说到领导心里去,说错了,会起到反效果,更甚者招致领导的批评,还不如不说;第二,作为刚进入机关的“新人”,也未必有属于你说话的场合,本来是领导要讲的话,你讲了,领导会觉得你爱出风头,作风不扎实。所以,少说比多说更能赢得主动,领导也会对你有一个“稳重”“不浮躁”的好印象。大家都熟悉的大文人苏东坡,一生名满天下,才气冲天,在官场上却郁郁不得志,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多言,好发议论。
我曾亲耳听一个高级领导评价自己的秘书,说“你们呀,都要向他学习,他跟我工作十来年了,从来都是‘听得,说不得’。”在领导心目中,这样的秘书素质非常硬,为什么呢?能听不说,是非常让领导放心的,领导安排一些事情,研究一些工作,往往在没讲之前都是保密的。秘书只能听不能说,说了就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泄密。所以各位读者朋友一定要谨记这条纪律,在机关里尽量少讲话,要学着多听别人讲,留心学习别人讲话的技巧。西方有两句谚语:“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和“沉默可以使傻子成为聪明人”,这值得初入机关的公务员朋友们好好思考。
在公务圈中,少说话也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公务圈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封闭的,圈子就那么大,话是长腿的,清醒不传,醉了就传。陌生人不传,亲近了就传。当时不传,过后就传。你说的话难免在不同人之间传来传去,演绎之后,很可能都失了原来的意思。
纪律之二:讲有用的话
在机关里少说话并不是鼓励公务员朋友们不开口说话,或者领导问的时候也不敢说,装聋作哑,变成单位的透明人、沉默人。工作中说话应该明确可说的范围,有个“度”的意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但要说,而且要说好,要把自己业务范围内的事情搞清楚,最好做到“问不倒”,领导征求意见的时候,要有理有据,表达出自己的思路、观点,最好有让领导耳目一新的独特的见解,这样,自然可以得到赏识,进入领导的视野。除此之外,不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情,特别是超越职责范围的是非之事,就不宜多作评论了。否则,招人嫉恨,得不偿失,对自己的发展毫无益处。
曾经听某局长讲过他们单位一个小伙子的故事。小伙子来自农村,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又考入部委机关,到单位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大家对他的印象非常好。但是,平常工作中小伙子不太爱说话,大家也就想当然认为他稳重不善表达,有的同事还善意提醒他要加强锻炼说话能力。有一天,有个部门领导要来他们单位商谈工作,局长带着两个处长和小伙子参加。其间,两部门领导就一些事项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数据意见不统一,而这些事项属于商谈工作之外的事项,商谈材料里并未准备。在关键时刻,那位小伙子征得处长和局领导同意,直接向领导报告有关情况,大体是该事项中央是怎么规定的、是哪一年作出的规定;法律上有何依据、在第几条第几条;中央和地方一级的数据情况;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是怎么样,学界有什么看法,等等。逻辑严谨,表达流畅,口才之好使领导们眼睛一亮,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虽然当着外单位领导的面,领导未表扬他。但在随后的工作中,局长对这个小伙子青睐有加,非常注重培养锻炼,几个处长也对他十分欣赏。这个小伙子也不负众望,年纪轻轻就担任了核心业务处的处长,与各方面关系相处得都非常好,人气值非常高,也是单位公务圈的核心人物,发展势头一路看好。
纪律之三: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
在机关工作,大家身上都贴着职务的标签,而且等级非常明确。是科员就不要说处长才能说的话,是处长就不要说司局长才能说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对领导的态度问题。如果经常不注意自己的身份,说不符合身份的话,会引起领导尤其是直接领导的不悦。有的时候,其实领导反感的并不是你说话的内容,也不在乎内容正确与否,他们在乎的是这些言语当中透露出的对自己的态度。如果一位新人经常犯这方面的忌讳,就会给领导留下缺少工作经验,办事不够稳重的印象,对个人发展是大大不利的。机关里,必须时刻牢记一条:领导永远是决策者和命令的下达者,无论你口才多么好,意见多么正确,不该你说的话,你最好不要开口。
某单位一个座谈会,主要内容是新进机关人员发表意见建议。当时,该单位一共有11名新进人员,为便于协调,人事部门指定了1名年龄稍长的同志担任临时的小组长,此人姓王,是北京某名牌大学毕业且在基层工作过的同志。10名新人发言结束后,那个被指定的小王组长一把抢过话筒,开始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大意是说今天大家的发言很好,从某某方面、某某方面进行了总结,提出意见建议,下面我讲3点。话音未落,负责人事的一名领导直接打断说:“小王,你都总结完了,我们是不是就不用再讲啦?”当时,这位小王组长脸涨得通红,很是下不来台,低着头一直到会议结束也没抬起来,工作好长一段时间后也没从这个阴影中缓过劲来。后来证明,他想出彩发表个重要讲话的愚蠢想法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据说后来他个人发展也不是很顺利。
在古代官场,同样讲究“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两个老乡去找他,一个当官,一个被杀。究其原因,一个知道怎么说符合皇帝和自己身份的话,一个却乱说一气,最终赔上了性命。
第一人进入大殿后,三叩九拜,高呼万岁,然后跪地陈情:“皇帝陛下,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和豆将军半途逃跑,后又杀来了红小子,幸亏最终菜将军解决了问题……”旁边大臣一头雾水,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朱元璋心里明白,其实,所谓的汤元帅、菜将军,都是小时候自己和小伙伴胡闹的另一种说法。朱元璋心一念之下,想起少年时光,对这个小伙伴也是厚爱有加,立即吩咐身旁太监,重重地犒赏了下面的儿时伙伴。
这一消息很快从宫内传出,另一个当年玩伴也找上殿来,见到朱元璋之后,他难抑兴奋之情,生怕朱元璋忘了自己,手舞足蹈地在金殿上说道:“皇上,你没忘记俺吧?那时候俺们都给人放牛,有一次在芦苇荡,你把偷来的豆子放进瓦罐里煮,还没等煮熟,俺们就抢着吃,罐子也打破了。撒了一地汤和豆子,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中,还是俺出的主意,叫你吞下一把青菜,才将那红草根带进肚子里……”这等于是把朱元璋当年的丑事重新演绎了一遍。朱元璋被这位儿时伙伴气得牙疼,哭笑不得,为了顾及自己的脸面,马上喝令左右将其杀掉。
一样的内容,一样的人,不一样的说法,结果竟是如此不同。被杀的伙伴祸从口出,压根就是笨死的,到死也没弄明白,他说话的对象是皇帝,再也不是以前的朱元璋了。
“八项注意”
注意倾听
许多朋友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把倾听作为注意事项的第一项加以突出强调?其实,这是我长时间观察公务圈的人尤其是机关新人得出的一个经验。我发现很多年轻朋友进入机关后,都急于表达,而不善倾听,结果弄巧成拙,闹出不少笑话。大家都知道注意倾听,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建议不胜枚举,但真正能做到、能做好的只是极少数。因为在机关里,你不但要学会倾听,而且要从倾听中听出有价值的东西来,这是非常微妙的艺术。
善于倾听
在日常生活中,倾听代表着尊重,而在机关里,倾听领导讲话是对领导最大恭维。国外谚语里也有“沉默是金、倾听是银”的说法,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能使领导愿意和你交谈,并逐渐信任你。在机关里,假如你不张开耳朵,不适时地闭上嘴巴,你可能就会失去很多让领导、同事欣赏你、信任你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机关里做一名优秀的倾听者呢,以下几点是要牢记的:
在倾听领导指示时带上你的笔记本。在领导作指示或安排工作时,一定要带上笔记本,边听边记。这样,一方面会让领导觉得你非常尊重他,有着严谨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边说边记能记下领导所讲内容的重点,因为领导说话的风格不一样,有的逻辑比较严密,一二三四比较清晰明确,下属听得也比较明白,但有些领导思维比较发散,不用笔记录的话,很容易遗漏要点,领导追问起来比较尴尬。特别是领导交代写材料的时候,往往材料出来的时候,领导问这一条我讲了你怎么没写啊?你总不能把账赖在领导身上吧。与同事谈话时,遇有同事善意提醒你或向你传授经验的时候,也可以用笔记下来,这样更容易博得同事的好感,也是对同事善意的尊重和感谢。
听话要用心。有些朋友现在阅读成功学、人际学方面的书籍较多,对一些所谓的技巧也有所实践,经常耍一些小聪明,领导讲话、同事交流里也装作认真倾听的样子,但经常心不在焉。在机关里,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领导都不是傻子,“仔细听”和“看起来仔细在听”他会分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经常在领导面前装样子,领导对他的印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在谈话当中一定要带着“回应”听,让领导知道你确实是在认真听他指示。比如经常点头以表示能跟上领导的思路,做出对领导所说的重要信息表示有兴趣的表情或重点领会的动作,用一些诸如“好的”“明白”“没问题”等词语表明你能准确捕捉领导说话的重点等等,这些动作和表情会让领导知道你确实是在认真倾听,久而久之,就会加深对你的良好印象,这对你的成长将大有益处。
不要打断别人讲话。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心理定势: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有事情,他就会启动心理定势准备讲话,直到他把话讲完,他才能听进去你的意见。在机关里,这个定势更加明显,领导本身就是发号施令的人,讲话的倾向更加明显,所以,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在领导讲话的时候插嘴。
有些朋友刚到机关的时候,经常打断领导的讲话,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可能是由于他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参加辩论,而且老师也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的缘故。有些年轻的朋友经常参加学术会议,养成了辩论讨论的习惯,进入机关后仍然继承着这个“优良传统”。有时领导在谈话,脑子里突然冒出点子或建议,把持不住的话,往往冲口而出,打断了领导的讲话,这在机关中可是个鲁莽之举。即使你的想法正确,或者你不认同领导的观点,你都不要轻易打断他的讲话,因为这样会引起表达者对你的反感。切记要等到别人说完停顿后你再说,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尊重,在侃侃而谈的时候被人打断,无论是谁,心情都不会好。人有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古体的听字是这样写的:“聽”,耳为王,就是让我们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多用到我们的耳朵。字的右侧是“十、四、一、心”,而并没有“口”,这就是让我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只要用耳朵和心就好了,不要用口去打断别人。多听少说,更能获得领导的信任,还能给领导留下踏实稳重的印象,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