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薛飞自述:我在匈牙利的日子
22225000000018

第18章 异域风情(2)

3.热情包容的民族

匈牙利现在的主要民族是马扎尔人,古代中国人称这个国家为“马扎尔”,就是以这个民族的名字相称,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也如此称呼他们。“匈牙利”是后来的名字,这个词在马扎尔语里的字面意思是“十个部族”,得名于古代英雄广场上那七位英雄领导的七个马扎尔人部族与另外三个可萨人部族在这片土地上所建立的部族联盟。历史上,匈牙利国名几经变更,2012年该国通过了新的宪法条款,确定该国全名就叫“匈牙利”。

马扎尔人是来自东方的游牧部落,是个马背上勇猛善战的民族。大约在公元9世纪,罗马帝国在内忧外患中逐渐瓦解之后,马扎尔人从伏尔加河流域西迁到了多瑙河畔这片平坦而辽阔的大草原上,此后就一直是这块土地的主人。早在公元5世纪,号称“匈奴王”的阿提拉就是从这里挥军出征,扫荡西欧的。那支匈人大军曾打得整个基督教世界胆战心惊,好容易才力战求和。此后的历史令人感到忍俊不禁,马扎尔人立国的大事恰好发生于公元1000年,是年一向积极推广天主教信仰的匈牙利大公伊斯特万一世接受了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加冕,成为了教廷认可的匈牙利国王。此后,这个曾经几度威胁到罗马教廷的国家就神奇地正式融入了欧洲的天主教文明体系,虔诚的基督教信仰成了他们在欧洲中世纪复杂的封建王权博弈中立国的根基。

纵观历史,匈牙利国土西邻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也是欧洲天主教势力的重要堡垒——奥地利,南接民族与宗教冲突从未休止的巴尔干半岛,往北则是斯拉夫人居住的东正教势力范围乌克兰、俄罗斯地区,而向东就是那从罗马尼亚边境一直延伸到君士坦丁堡的千里平原了,其间几乎无险可守。居住在这大平原另一端的,就是在一千多年里一直虎视眈眈地雄踞于欧亚大陆之间的土耳其人。因此,要说匈牙利是坐落在欧洲危机四伏的十字路口上一点也不为过。“拔都西征”时强悍的蒙古铁骑,以及后来的金帐汗国,还有贪得无厌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沙皇俄国,都曾经挥军至此,打得匈牙利几度“国将不国”。仅公元1241年抵抗蒙古大军发动的拔都西征时,该国就有近20万军民丧生。然而历史上,面对屡屡压境的强敌,这个倔强的游牧民族却从来没打算就此屈服,或者置身事外过。

立国后的匈牙利贵族与军队继承了马扎尔人强悍的军事传统,善于运用迅猛凌厉的轻型骑兵,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同人数占优的对手周旋。每当欧洲面对强大外敌的入侵,他们总会积极行动起来,奔赴战争的最前线。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英勇的匈牙利战士,前仆后继地策马冲向他们心目中“基督的敌人”,不惜以几代人的鲜血捍卫他们的宗教信仰、民族尊严与立国主张,为整个西欧担当阻挡东方来敌的岗哨。他们虽然国小人少,但多次奋起抗争强大的外敌,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与民族英雄。1849年在抵抗沙俄侵略军时壮烈牺牲的著名诗人裴多菲·山陀尔无疑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如此,就不难理解匈牙利人内心深处装着多少对自由的向往、对民族的骄傲。你要是跟一个充满激情的匈牙利人谈起他们的历史,他总会自豪地告诉你:看吧,无论是西面总想奴役我们的德意志人,还是东面恃强凌弱的土耳其人、斯拉夫人,他们一次一次地发动战争打进来,又一次一次地被我们赶跑了,匈牙利人至今仍自由与独立地活着,那宫墙上累累的弹孔就是最好的见证。正是这样的历史铸就了匈牙利人热情勇敢的民族性格。

布达佩斯历史建筑墙壁上的累累弹痕,时至今日,人们已经很难辨认它们到底是在哪场反抗侵略的战争中留下的了。

应该说匈牙利人是很聪明的,除了享誉全世界的年轻抒情诗人裴多菲·山陀尔,在其他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傲人的英才,比如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之王”弗朗茨·李斯特,发明魔方的匈牙利建筑学家厄尔诺·鲁比克,还有富有传奇色彩的当代国际象棋界顶尖高手——“波尔加三姐妹”。要知道,这三位屡获世界冠军的匈牙利姑娘从小几乎就没进过一天学校,全靠她们那颇有家教造诣的父母在家中培养成才。美丽的苏珊、索菲亚、朱迪特三姐妹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创举在于,她们在国际象棋世界大赛上的冠军荣誉都是在男子组中取得的,也就是说她们打败了当时全世界最出色的男性棋手才问鼎冠军的宝座!她们用如此独特的方式,向全世界人证明了“智慧与美貌也可以成正比”的道理。

与欧洲其他诸国相比,匈牙利的历史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很多在别处已经消失了几百年的中世纪风格建筑,在这个国家中仍然可以见到。布达皇宫、渔人堡、马家什教堂与匈牙利国会大厦是其中的代表。观赏那些美轮美奂的教堂与城堡时,你会发现它的文化根源在罗马。罗马就像是整个欧洲的文化之源,这有点像北京,它是整个东亚的文化之源。东欧地区有两处历史建筑名城,一个是捷克首都布拉格,另一个就是布达佩斯了。布达佩斯现存古代建筑的历史要比布拉格短一些,但该城的特点是各种建筑风格都存在,比如罗马式、巴洛克式、哥特式,甚至拜占庭式、俄罗斯式,各种风格都有。因为匈牙利国家小,难以成为交战双方的重要攻击目标,所以历史上该国建筑所受的战争破坏也小,这就使许多重要的建筑得以保存。与之相比,德国在这一点上就太不幸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把德国建筑文明彻底摧毁了。“二战”盟军空军的大规模轰炸几乎把整个慕尼黑都化为了废墟,现在的整个慕尼黑都是人们后来重建的。除了勃兰登堡门、科隆大教堂与你在乡间偶然看到的零星小镇与城堡,你都难以在德国找到什么历史建筑了。

匈牙利是传统天主教国家,时至今日,全国尚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信仰天主教。在靠近斯洛伐克那些地区也有一部分匈牙利人信仰主要在俄罗斯地区流行的东正教。匈牙利人对宗教很虔诚,如果是基督教徒的话,周末是一定要去教堂做礼拜的。多种宗教并存是该国独特地理位置与居民构成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然而信仰不同的人却没有像临近的巴尔干半岛一样动不动就打成一锅粥,这就是匈牙利人包容心的体现了。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东欧地区苏联模式的国家中总体经济形势最好的就是匈牙利。当时人们之所以说经济建设搞得更好的是南斯拉夫,是因为匈牙利太小了,而且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很久以来,匈牙利一直坚决地在改革中寻找建设国家的道路。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就是因为匈牙利坚持自己的改革道路而与苏联爆发的冲突。今天布达佩斯城市中的一个个大弹坑,还有一栋栋弹痕累累的建筑物,就是对匈牙利人不屈精神的无言见证。据匈牙利人说,受到苏联的打击与压制之后,他们还是在坚持进行着改革,只不过此后他们会更小心看着苏联的态度,比如向前走了两步,一旦苏联说不行,他们就向后退一步,但改革的道路终究还是一直延伸了下来,这是他们经济局面较好的根本原因。

在我们中国刚刚开始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时,匈牙利其实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对象,因为当时世界上有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国家实在是太少了。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从出访的国家领导人到出国求学的留学生,都从匈牙利所学良多。我国最早的改革开放模式,是对匈牙利模式多有借鉴的。就连那个年代中国兴建的很多建筑,都有很深的匈牙利色彩。北京前门附近有一批方方正正的板楼,就是按匈牙利的图纸建造的,它们今天都还在,也算是中匈两国友谊的见证。

尽管中匈两国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出国之后我才感受到,其实多数中国人对匈牙利人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谈到对内心色彩与生活方式的了解,我们对欧洲人就像欧洲人对我们一样陌生。匈牙利人、奥地利人等国的欧洲人,几乎是一个国家一种性格。虽说多数欧洲国家都不大,论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充其量也就相当于中国一个省,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丰富的历史、独特的性格。

比如,德国人性格严谨,在生活中会非常注意不影响到他人;而意大利人就非常开朗随意,注重的是快乐程度。假设你到德国餐馆去吃饭,会发现周围安静得不得了,很少有人会在席间说话,只能微微听到刀叉相碰的声音;而若是你到了意大利餐馆,那可不得了了,人们时常又是高谈阔论,又是引吭高歌,一桌人到了兴奋之处还会爆发出一阵欢呼。

其他国家也各有千秋,法国人有法国人的民族观念,很多时候,你在法国跟法国人讲英语,他们听得懂也故意不回应你,因为他们觉得法语并不比英语差,在法国就该讲法语。在奥地利居住的大多是德意志人,他们到德国去说话办事不会有任何的沟通障碍;而匈牙利人就没那么便利了,他们不属于日耳曼人,也不能单纯地被看作是斯拉夫人,想去国外工作就必须先学外语。或许是由于匈牙利与近邻奥地利的历史渊源,历史上他们曾经与奥地利组成过奥匈帝国;抑或为了便于去附近的奥地利、德国寻找新的求学与工作机会,匈牙利人在学校中选择学习的第一外语就是德语。

匈牙利人这个东方来的民族模样很有趣。很多欧洲学者认为东西欧其实是以高加索山为分界线的,我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以此山脉为基线,越往西白色人种的特征就越明显,人的头发会更接近金色、眼珠更接近蓝色。但到了高加索山,人的血统就开始复杂了,人群中乌发黑瞳的人也普遍多起来,匈牙利就属于这类情况。至于他们的祖先,按照部分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的分析,有的说是早年西迁到此的匈人,有的说是后来西征到此的蒙古人,还有的说是他们同我国新疆的某些少数民族有着血缘关系,观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真相到底如何至今也尚无定论。目前最为客观的观点是:匈牙利人并非某个单一民族的后裔,而是从古至今匈人、斯拉夫人等多个曾在这块土地上聚居的民族不断融合的后代,其间马扎尔人等规模较大的民族的到来显然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这从他们的相貌上也容易得到印证——在这个国度中,乌发黑瞳的小伙子不少,金发碧眼的姑娘也很多,而更多的人则拥有过渡性的棕色、红色的头发和绿色、深灰色的眼眸。相对来说,这个民族的血统更加复杂,并不像附近的德国人、奥地利人那样是血统较为纯粹的民族。但平心而论,我并不觉得这样的复合性更强的民族就像当年希特勒所说的一般有这样那样的不好,反而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构成,从心理上带给了匈牙利人一种比较强的包容性,他们不会那么排外,不会那么计较谁是原住民谁是外来者,而倾向于互相包容、平等相处。我想华人去了以后能较为顺利地生存与发展下来也跟这有莫大的关系。

我感到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与一国人民长期习惯性行为中的历史积淀有极大的关系。我们的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就强调“科教兴国”,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提高人口素质,一方面提高国民的知识水平,一方面提高国民的道德素养,从而实现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双丰收。不过这个“教育”的概念,我们后来往往就把它理解为单纯的学历教育了。在我今天的理解中,这个教育实际上应当是一个长期熏陶、德才并重的“修养”概念。

试看世界历史,欧洲和中国的文化积淀其实都很深厚,但是由于欧洲文化中以基督教信仰为代表的宗教意识形态影响,欧洲人的整个社会都会更加重视这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养过程,而中国人则更多地重视通过考试升学来获得物质利益的应试教育。很多人说欧洲人活得太懒惰、太随意;但是换个角度讲,人在这里生活会感到更加舒适自如,而欧洲人也照样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极大贡献。这应该是这种独特心态与修养模式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举例而言,很多欧洲国家对于“如何在谋求发展中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问题就处理得比较好,无论是在德国、奥地利,还是匈牙利,你在旅行时走到哪儿都会觉得景色漂亮得不得了,由于污染少的关系,城市的空气和水体质量都比较高,此外林业与绿化建设也做得比较完善,野外植被与生态环境没有受到过多的破坏,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场面随处可见,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就更加的惬意舒畅。

4.匈牙利人的生活

回忆起在匈牙利的那将近十年时光,该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生心态给我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记得那年,我请了位匈牙利建筑工给我的庭院修建一面墙。这位仁兄干活的方式真是让我开了回眼界,见识到了什么叫匈牙利人的生活心态。

每天清早他都慢悠悠地驾着卡车前来,下车后不慌不忙地一手提着工具箱,一手提着啤酒箱走到他的工地,然后不紧不慢地搬建材、搅水泥、砌砖块。每干上一个多小时,他就坐下来歇上一歇,优哉游哉地抽上支香烟喝几口啤酒,然后起身再干。按说并不大的一项工程,他像这样“忙活”了好几天,我忍不住问他:“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一天内就能干完的活儿是不会拖到第二天的,老兄你就一点不着急吗?”这位仁兄毫不惊讶地反问:“难道你们中国人活得那么着急,就是为了赶着去生命的尽头吗?我们匈牙利人觉得人生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充分享受今天的生活,而不是一个劲儿地向着明天疯跑。”我听了觉得他这想法真是有趣。后来墙砌好了,既美观又结实,而他似乎也一点没有累到,拿了佣金又慢悠悠地装车去做他的下个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