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22225100000019

第19章 第一堂课(1)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但它一定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正像******同志曾经说过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播音学》作为目前为止在中国播音主持专业最具权威性的一本理论书籍,如何将书中的理论构成与播音主持的实践及教学相贯通,一直是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以及从事播音主持教育工作的教师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我们的播音主持理论,应该建立在播音主持创作实践感受提升的基础上,是对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创作心理、创作方法的总结升华。

第一堂课——第一堂专业课,对于每一个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内心都抱有一份新奇,甚至还有几分激动。确实如此,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考前专业培训;经历了既有打击又带来欣喜的艺考面试;经历了与数千乃至数万人的“拼搏厮杀”领取了艺考合格证;经历了酷暑时节,检验其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成果的全国高考,终于杀出重围,金榜题名,从此掀开了他生命中崭新的一页。然而等待他的是大学四年艰辛的磨砺,同时也是他人生中永远值得回忆的一段愉快的时光。第一堂专业课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就是敞开了一扇通向他未来梦想的大门。

第一节先发声还是先正音

第一堂专业课该上些什么?第一堂专业课该如何上?先练习发声还是先纠正语音问题?全国数百所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各有各的高招,各有各的门道,其中参差不齐。有高如中国传媒大学这般,引领播音主持专业理论和教学潮流的领军院校;也有为了生源盲目效仿,无专业师资可言的充数之旅。其中的利益关系搁且不论,单就教学本身,基本上唯“中国传媒大学”马首是瞻。然而树大必定招风,这么多的院校,这么多的专业教师,其实践经验各异、想法各异、教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各中出了些什么差错,不说自己领悟不够、积累不深,反过来抱怨《中国播音学》理论太深、写得不明;不是抱着对中国播音学理论添加、完善的态度,而是总想另辟蹊径、独树大旗,揭竿而起,标榜自己如何如何……诚然,《中国播音学》理论作为一门年轻的专业理论构成,确乎有太多的不完善之处,也因此需要这全国数百所设有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去不断地完善它、补充它,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里的第一堂课也算是添加的一根柴火,从《中国播音学》理论构成与众多院校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烧起”。

《中国播音学》作为理论构成,上承中国语言学,因此,在《中国播音学》理论章节设置上,将“普通话语音”放在了“播音发声”之前,是完全有道理的。然而,在教学实施阶段,就不能生搬硬套理论书籍上的形式排列,而应从艺术语言的角度而非语言学的角度入手,根据艺术语言的规律特点来进行教学安排。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一定是在总结了生活普遍现象的基础上而升华的结晶。语言也同样如此,播音主持语言之所以被称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态,恰恰是由于其遵循和体现了艺术语言所表现的内在规律以及美感的享受。

如果我们从歌唱家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去审视他们的吐字发音,你会发现,歌唱家在演唱歌曲时所表现的普通话语音似乎基本都是准确的。但是,如果你们在生活中有幸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歌唱艺术家,你会发现他们在生活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普通话语音是五花八门,真真正正地体现出了“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我们分析这种现象,无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从语调的角度分析,由于歌唱艺术有歌曲旋律的引领,避免了有些演唱者普通话语音中语调、调值不准的问题;其二,从字音的角度来看,歌唱艺术最重要的是通过声音美的体现进行创作的艺术门类。因此,在歌曲演唱的发声方法上,就有了十分严格的训练和要求,这也就是我们所有运用声音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其他艺术门类共同运用的呼吸控制方法——以腹式呼吸为主导的胸腹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发声方法的体现,在歌唱中由于有了声音的支撑作用使得口腔部位的肌肉得以放松。在这种松弛状态的基础上,成字器官中最为主要、最为灵活的两个部位——唇、舌才能够根据每一个字音发音的需要,作用于所发字音的不同位置。在这之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歌唱艺术中,运用美声唱法演唱的歌唱家其生活中普通话语音会标准得多;而采用民族唱法演唱的歌唱家其生活中表现出的语音面貌,基本上保持着其乡音的味道(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但从本人接触到的歌唱家们基本上都表现出了这一特点)。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至今尚未有人作过专门的研究考证。从周殿福先生所著《艺术语言发声基础》一书中,对于中国民族唱法和中国戏曲演唱中在吐字方面的肯定,胜于美声唱法。这可能是由于周殿福先生仅仅从演员们在演唱作品过程中体现出的吐字的状态来考察的,而忽略了他们生活中的语言形态(毕竟生活语言不等同于艺术语言)。但是,作为以语言为主体从事艺术创作的播音主持艺术来说,就不能不关注这一生活中体现出的独特现象。这对于我们学习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声吐字基础,有着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

探其缘由,我想这与发声(注意,不是呼吸控制)的方法不同有关。这里所指的发声方法,是气流冲击声带形成声波之后声音所运行的线路不同,声音所进入的共鸣腔体不同所产生的效果。美声唱法要求声音从小腹直贯头顶形成声音的“柱体”效果,同时强调演唱吐字过程中元音的连贯性。美声唱法的演唱者从训练之始就将这种状态融进了日常生活的会话之中,后口腔始终保持着打开的状态,使声音进入头腔。由于有了声音的支撑,从而使整个口腔部位及唇舌得以放松。因此,即使在日常会话时依然保持着歌唱的状态,使其普通话语音显得较为标准。然而,也如周殿福先生所指出,美声唱法由于更多地注重声音的效果,在吐字方面产生“字包音”的现象(这也是周殿福先生在吐字方面对民族唱法肯定度更高的原因)。民歌演唱的方法则有所不同,其在注重声音的同时还要强调字音的清晰。因此,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也比较靠前,同时在吐字的过程中同样重视辅音的发音,在演唱的过程中字音显得比较清晰。然而,当以生活语言的形态体现时,便放弃了歌唱时的发声状态或是习惯于民歌演唱时鼻、蝶腔位置的声音支点(这一共鸣支点,在语言表达时表现出浓重的鼻音色彩),由于不同于美声唱法中声音的贯穿支撑,因而在生活语言中会习惯性地受到其乡音的影响,使口腔部位的肌肉控制处于一种独立运动的状态,语言的表现又回到了其各自的家乡音中。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在进行播音主持语言训练中时要综合两种唱法的优点:

一、从发声角度来说,我们应更多地借鉴美声唱法的整体感觉和状态要求(特别是后口腔的保持状态),使之成为我们日常会话时的常态;区别在于:歌唱艺术演唱时声音要进入头腔,充分利用头腔各部位的共鸣腔体;而播音主持语言的发声达到硬腭的位置时,转而向前,沿硬腭中纵线推出口外。

二、从吐字的角度来说,可以借鉴民族唱法吐字的控制过程,从而增加字音的清晰度和弹性。但要避免没有发声支撑的口部夸大的运动,使人看上去“满嘴都是字,满脸都是音”。

综合借鉴歌唱艺术中两种唱法的优劣,我们可以在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中明确第一堂课上什么——先教发声,要把正音的问题放到发声吐字教学的过程之中去解决。有了声音的支撑,纠正语音的问题才可以事半功倍。而且,在教学设置上无形中将吐字发声的专业教学时间延长了一个学期,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扎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专业的设置方面归属于艺术专业的范畴,在招生考试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经过了严格的“艺考”面试的挑选,也就是说入学的学生在基本声音条件、形象和普通话语音标准方面已经具备了学习这一专业的基础,因而教学大纲设置与教学进度的安排就不能单单从语音学的角度入手,而应该遵循艺术专业的教学规律。(这里,不能因目前盲目的扩招乱象而降低其教学标准,作为专业教学的大纲设置,应该遵循其自身的教学规律。)从艺术语言对于发声与吐字的要求入手,设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

明确了教学的方向,接下来就是教学的方法。还是让我们回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基础,从而开始迈开我们的第一步。

第一步如何迈出?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作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态,毫无疑问,是从吐字发声练起。

吐字发声——从我们以上探讨的教学步骤应该是“发声吐字”的概念。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也是一个整体的状态,不能割裂开来。按照播音主持发声理论的详解、阐释,虽然分为呼吸控制、共鸣、吐字等不同的章节,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其作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来加以训练。因为,在人类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发声与吐字体现的是一整套心理的、生理的、系统的、综合的协调运动的结果。

我们在这一教学阶段中表现出的问题,常常会用孤立的方法要求学生这里用力、那里用力,小腹要收紧、牙关要打开、软腭要挺起……实际上,我们首先最应该告诉学生的是如何放松,如何让我们身体各部位与发声吐字有关的肌肉群组,在松弛的状态下达到一种协调统一的运动。如同跑步运动员运动时的整个过程,这时运动员肌肉的状态,既不能懈又不能僵,懈了就要瘫倒在地,僵了就迈不开步子、缺少爆发力。在我们播音主持语言训练中也同样如此,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时,才有灵活度,才有爆发力,其肌肉的对抗状态及运动都是在松弛的状态下进行的,呼吸的控制是这样,口腔的控制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