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22225100000022

第22章 关于练声(2)

第三节怎样练

对于初学者来说,仅仅是明确了练声的目的、知道了吐字发声的原理还不够,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这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自己当下发声和吐字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毛病在哪里?解决问题、克服毛病的方法是什么?找到了问题,练声才有目的性;有了方法,练声才有途径;有了途径,练声才有效果。

练声的核心,就是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练,解决问题。但是,刚入学的学生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看别人怎么练,他也跟着怎么练;别人练什么,他也糊里糊涂跟着练,就是不明白自己身上的症结所在,结果劳而无功,热情也练没了。一般说来,教学中选择练声的材料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有些看上去似乎是一样的,但教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所在,给出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作为学生来说,要去体会、感受、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吐字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自己哪些方面有问题。明确了问题症结之后,就要根据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练声的目的。

怎样练?——是有步骤的: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要做到在松弛状态下的通畅的发声。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才能谈到语音的纠正、吐字的要求。

其次,口部控制是练习的重点,口部控制的核心就是唇、舌对字音的控制、弹性的练习。这“嘴上的功夫”是不能放下的,这也就是那“一生一世的功”。

实际上,整个练声过程都是围绕着气、声、字来进行的,这之中哪方面有问题就针对性地加强哪方面的练习。我们说,初学者在吐字方面,双唇的运动和弹性几乎全都达不到要求。那么,就可以专门挑选双唇音多的古诗词或绕口令来练习,例如唐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再如绕口令《刘老六》:

“在苏州,有一个六十六条胡同口,那里住着一个六十六岁的刘老六……”

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双唇的控制来进行的练习。至于语音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那就寻找相对应的练习材料,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在整个练声过程中,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在进行口部控制的练习时,双唇的运动和弹性可以直接地观察到,容易引起注意;舌部在口腔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往往被忽略。然而,在整个口部控制中,舌部的弹性和力度的作用更为重要,练习时同样要加以重视。因此,我们提到口部控制,一定是指唇、舌的共同作用。

二是,在整个练声过程中,一定要将发声和吐字作为一个整体来练习,不能偏颇了任何一方。发声与吐字的关系,就是围绕着气、声、字协调统一的关系,只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练习,才能够达到播音主持艺术语言发声和吐字的最终要求。

怎样练?——要有心理状态的依托。练声时的心理状态是没有为我们主动意识而被忽略了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发声不是简单的身体的肌肉运动,它是有心理因素作依托的。我们常讲“以情带声”,在练声的过程中,这种“情”就是积极的心理状态。

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分两步进入的。首先是准备阶段。它是通过外部的准备活动,进而作用、影响到心理状态。就像运动员进行体育训练之前要做准备活动,需要将肌肉、韧带从一种懈怠、僵硬的状态中激活,调动起整个身心的积极性,才能够进入正常的训练。我们在发声练习时同样如此,比如说做做口部操,活动活动唇、舌,舒缓的元音的练习,增加声带的活动、闭合。这里还要纠正一种认识,很多人认为口部操是增加唇、舌力度的“葵花宝典”,于是乎舌头在嘴里搅来搅去,可到了该用的时候就是用不到点儿上去。我们说,口部操——充其量只能作为练声前的准备活动,就像运动前的热身活动而已。有些学生早起喜欢运动,运动之后再练声。这一准备阶段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将运动后的心理及生理状态平静下来,集中精力投入练声。

准备阶段之后,我们已将自己内部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调整到练声的最佳状态,进而投入到练声过程之中。这里所强调的练声时积极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练声的结果。

从心理状态来说,语言的练声与声乐的练声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然而,声乐在练声时可以跟着钢琴从八音开始,加上旋律的引领很容易进入并调动起内心的积极状态;语言的练声则不同,它完全需要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进而影响到心理状态,又在这份积极的心理状态依托下,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生理上的练习。因此,练声前的这份心理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如此地强调这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它到底是如何作用并影响到我们的练声过程呢?其中的要点就是“情”——以情带声。我们这里所说的“情”,与创作时所说的“情感”“感受”不尽相同,它恰恰就是这种心理积极状态的体现。练声时的这种“情”,既可以有具体内容作依托,如:具体的诗歌、散文片段、新闻等;也可以是纯粹的发声、吐字的练习,如绕口令等。在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依托下,体现在练声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形态就是声音的运动性、流动感。无论歌唱也好,语言也罢,所表现出的一定是流动的声音。我们对声音的要求是通畅,这是一个“运动”的概念。通畅,通畅——体现的是两方面的要求。声音首先要“通”,只通不畅还是达不到练声的要求;“畅”,就是运动的状态,声音在通的基础上要流动起来,像行云流水一样有旋律、有韵律,在运动之中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练声的目的。

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发声的影响,在教学中有着大量的实例:发声时,有些学生表现为音量很小、很弱;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松弛的声音效果,状态显得懈怠;再有些则是声音发紧。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将音量放大,音调提高,声音推出去。因此,有些学生把这种心理的积极状态简单地理解为声音的强弱、大小,音调的高、低。从发声练习的过程来看,这种外部的声音形态与内部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可以互为作用的。然而,这份积极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体现是声音运动形态。对于那些心理状态懈怠的学生来说,其表现出的声音状态也必然是懈怠的。音调偏低,音量也小,有的甚至完全缩在嗓子里,根本谈不上声音的运动。要求他把音量加大,就必须加大气息量,从而调动起发声器官的肌肉群参与积极的运动,加强气流对声带强度的冲击,在听觉上音调也相对提高,从而作用、影响到心理状态。在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依托下,反过来作用于发声器官的肌肉保持并加强对气息的控制,源源不断、均匀平稳地冲击声带形成声音。

综合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与发声的关系,其影响的是发声的整体状态。有时我们说,口部控制弱了些,唇舌的弹性差了些,语音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点”上的问题;但是,心理状态的懈怠必然造成气息控制的羸弱,气息的羸弱又会使声音控制丧失,声音丧失了控制,口部控制根本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说,积极的心理状态所影响、作用的是从气息的控制到声音的控制,直至声音形态的完整过程。这也就是我们练声过程强调的“以情带声”中,“情”之所在。

怎样练?——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练声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给学生指出了问题所在,接下来学生还会问:“老师,我还有别的、其他毛病吗?”似乎,老师给他指出的问题越多、越全面,学生心理就越满足;似乎,学生带着这种满足的心理,回去后只要通过刻苦的练习,定会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绝伦逸群。

要知道,问题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往往会连带出许多其他的次生问题。当你把主要的问题攻克的同时,连带的很多次生问题也会一并解决。而当这个主要问题解决后,也许会有其他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再针对这一主要问题来攻克。这样,一个毛病、一个毛病地克服;一个矛盾、一个矛盾地解决。这就是******的《矛盾论》中指出的:当一个主要矛盾解决的时候,其他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不分主次,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事倍功半、劳而无功。

因此,练声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缺点、解决问题,使我们发声吐字、语言表达的方方面面都要达到播音主持艺术语言发声吐字和表达的要求。抓住主要问题、主要矛盾,通过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习,改变一种习惯——改变生活中那些不符合艺术语言发声吐字和表达要求的习惯;养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生活中一开口说话,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就给人一种声音的美的享受。正如古人所言:“自古绝大事业,本无一蹴而就之理,皆由时时常存此心,历久不懈,乃渐有成效可睹耳。(”清·薛福成)又云:“高明必由博学,故孔孟教人,皆以积学渐致为功,无一蹴而几者。”(清·李慈铭)由此,就引出了一对新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

第四节“教”与“学”

当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流行着一个“潜规则”:只给学生挑毛病,绝不作示范!教师只给学生挑出存在的一大堆毛病和问题——“你这里不对,那里不是”,“发声有问题,调值也不准”,接下来就是海阔天空的一大篇理论——“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书中是这样说的,那样说的”……讲得学生“云里雾里”,似乎什么都对,可又似乎什么都摸不着头绪——到底咋样?——什么都不知道!真可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还落了个“学习不用功,没有下苦功夫”。这就如同,医生只给病人看病,诊断之后分析了一大堆病因、病理、来龙去脉,讲得头头是道,可就是不给病人开药一样。

播音主持艺术之所以归属于艺术范畴,一方面遵循着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是实践中的创作方法、感受,这一实践感受的方法和技巧就要求教师言传身教。学生在这一教学阶段需要的是具体的方法,是通过方法的练习达到最终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口传心授,需要教师带;教师带,就要作示范——不示范何以知道方法是什么?何以知道通过这一方法的练习,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何以知道最终的“彼岸”在哪里?——阿弥陀佛,这就需要教师大开菩萨之心!领着学生达到教学要求的“彼岸”。因此,这对我们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以为师?“师者,传业,解惑也”;何以为师——达者为师。已之不达,何以达人?简单地说,一个音,自己都发不好,只拿出一大堆书本上的理论来讲解,怎么能教会学生呢?

当然,我们的教师队伍里确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教师,这些教师的“耳朵”非常敏锐,判断力极其强,教学之中的经验、方法非常丰富,绝不是“死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教学方法十分灵活。有时会用“一把钥匙打开很多把锁”,有时又用“很多把钥匙去打开一把锁”。学生遇到这样的教师,用“三生有幸”形容似乎为过,但至少你会发现,这样的教师所传授于你的绝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他给你的是“法”、是“舟”,引领你走的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阳关大道。

然而,不可否认,现在的教学之中也存在一部分“滥竽充数”的“庸医”和“江湖骗子”!自以为什么都会,什么都行,一服“绿豆汤”就可以“包治百病”!用错误的示范、错误的方法,没完没了地示范,“死拉硬拽”地让学生一定要模仿着他的样子来——毁人不倦啊!

“教”与“学”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学经验、方法,确实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的认真、投入、灵活、学习的刻苦程度也同样是处于重要的位置。教师课堂上上课就如同坐堂的医生,既要给学生诊断出病因所在,告诉他病因、病理,还要给学生开药,给学生讲解药理的功能、功效。作为学生,在知道了自己的病症所在之后,要按照教师给出的方法、开出的“药方”“按时服药”,坚持不懈,刻苦练习才能够克服毛病,解决问题。当下,确有很多学生课下从不做练习,这就如同只看病,不吃药——病怎么能好?!

因此,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要用口,还要用脑、用耳、用心。用耳分辨、用脑分析、用心感受、用口练习——学习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是全身心投入的过程。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要方法正确,找到了正确的途径——俗称,路子没走歪!剩下的就是勤奋+刻苦了!你全身心地投入,刻苦地练习就会发现:无论你在楼道中哼上一首曲儿、你和朋友就餐的时候面对面轻声地交谈,或是站在舞台上大声地诵读,又或者是面对着采访对象张口提出一个问题,都会给对方那种美的声音的感受——那时,你不是用一种刻意的、造作的、似乎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声音传递给对方,而是让对方在一种不经意间得到了一种听觉和心灵的享受,你的声音会在生活的话语言谈之中散发着沁人心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