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书房文玩把玩艺术
22229300000002

第2章 概述(1)

提起文房,大多数人第一个想起的通常都是所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实,书房文玩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范畴,其种类之繁多、材质之多样、造型之别致、情趣之迥异,如果真要一一加以列举的话,可谓是蔚为壮观。

第一节文房四宝概述

一、笔

各类笔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其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虽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该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时对笔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相传秦将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到了汉代,笔已比较考究,路卮是当时的制笔高手。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据正史书籍记载,我国著名的宣笔就发明于汉代。

宣笔时期是我国毛笔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晋时,安徽宣州用兔毛制成的紫毫笔,以笔锋尖挺而著称于世。宣州陈氏之笔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为全国制笔的中心,宣笔声誉日隆,此时的宣笔无论在制作技巧,选用材料,或在笔杆的雕镂艺术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人都对宣笔有过极高的评价。宣笔在唐朝时被奉为贡品和御用笔。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唐玄宗登楼看新潭、南方数十郡特产,排列在楼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笔。陈氏及诸葛氏之笔跨唐宋两朝,制笔技艺世代相传,所创无心散卓笔具有性能柔润、根基牢靠,久用不散,书写流畅的特点,称“海内第一”。宋代除了宣州诸葛氏之外,歙县的吕道人、黟县的吕大渊、新安的汪伯立等都名冠一时。

元代以后,以湖州为中心的制笔业日益兴隆。我国的毛笔进入了第二个重要发展时期——湖笔时期。尤以羊毫笔最享盛名,为士林所爱,并得到朝廷赞赏,此时的湖笔与宣笔已同享盛名,乃至超过了宣笔,成为全国毛笔的代表,誉满海内外。被称为“毛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时,善琏隶属湖州府,故这里出产的毛笔称为湖笔,善琏也被誉为“笔都”。当时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姚恺、陆震、杨鼎、沈秀荣、潘又新等制笔名师。

明末清初,善琏湖笔逐渐外传,善琏人在各地开设了一批著名的笔店,如北京的古月轩、贺连清,上海的周虎臣、杨振华、李鼎和,苏州的贝松泉、陆益堂等。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当时用作笔管的质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珐琅等,在笔管的装饰上,也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由于毛笔是由动物纤维制成,难以长久保存,故完整的古笔传世极少,除少数发掘品外,能见到的明清毛笔,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宝了。

二、墨

墨是中国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内涵丰富,古人曾云:“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一方优质墨往往直接影响到书画家的情绪与创作。墨作为一种消耗品,当今流传下来的古墨当属十分珍贵的收藏品。

我国早在商周以前,墨就已经作为一种黑色颜料,开始用于书写。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墨是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墨块。据李孝美在《墨谱》中记载: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所做。陶宗仪在《辍耕录》卷二十九中云:“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他们所讲的墨就是古代的“石墨”,它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所制成,使用时从研石在砚石上磨成粉末,再渗以水融成墨汁使用。

秦汉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出现了松烟墨。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胜过石墨。但是这时期的墨没有制成锭,而只是做成小圆块,它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到东汉时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趋于规整,从小圆块改进成墨锭,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汉代的墨很珍贵,一般人是很难得到它的。当时已形成了全国制墨中心,即隃麋(陕西省千阳县)。

三国时,我国的制墨业进一步发展。当时西安人韦诞,工书法,善制墨,所制“仲将墨”或“韦诞墨”已被史书记载。

唐代制墨业空前兴盛,制作精益,名匠辈出,制墨中心从陕西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有名。在唐末乃至历代各朝中最负盛名的制墨大师奚超,就是河北易州人。唐后期,奚超等人因避战乱迁居歙州,与其子奚廷圭以黄山松烟为原料,改进调胶、捣松等工艺,所制之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声名大作,因此得到南唐李后主赏识,赐姓李,并封李廷圭为墨务官,李廷圭墨由此扬名天下。

中国最为有名的墨是徽墨。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辖歙、休、黟、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制墨业形成了“家传户习”的盛况,自此,墨便统称“徽墨”。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了墨中之精品,誉满天下。

清代,是徽墨的又一个新时期,这时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江节庵、胡开文“四大墨王”,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曹素功早期凭借明末著名制墨家吴叔大的墨模制墨,改“玄粟斋”为“艺粟斋”,创制了“紫玉光”、“天琛”、“千秋光”、“天瑞”及集锦墨“豹囊丛赏”等名贵之墨,走上了徽墨之冠的宝座。汪近圣,原系曹素功家的墨工,后在徽州府城开设“鉴古斋”墨肆,其墨雕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汪节庵为歙派制墨业代表人物,善集锦墨。四大墨王中最后一位是胡开文,是徽墨休宁派制墨业的后起之秀。原店在休宁,乾隆四十七年在安徽海阳、屯溪两处开设墨肆,由长子、次子主事。同治三年四世孙在芜湖创设“沅记胡开文”。光绪年间五世孙胡祥均在上海开设“广户氏胡开文”。此后,胡氏后裔又在歙县、杭州、广州等十多座城市分设墨店。至清末,胡氏墨风靡神州,行销世界,胡氏的《苍佩室墨》是其代表作。

中国的墨,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用品,它更是举世无双的文化艺术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越功勋。我国古代素有蔡伦造纸一说,《后汉书·蔡伦传》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称“蔡侯纸”的记载。由于纸的存在,才使古代大量的书画艺术作品得以保存下来,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纸在当今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从目前出土的早期古纸及其年代顺序,可以归纳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

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纸那时已用于文字的书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

隋唐时期是造纸业的全盛时期,纸中之王的宣纸,就是这一时期产生和兴盛起来的。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纸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故名宣纸,自唐以来历代相延。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软、百搓不折、纹理紧密、光洁如玉、不腐不蛀,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誉之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其享有“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的美誉,成为中国历代名家的书画、古籍经典得以流传至今的必需品。

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

四、砚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照此说法,砚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实际上来说,它却居领衔地位,因此才有了“文房四宝砚为首”的说法。

砚之所以在实际上成了文房四宝之首,主要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古代并没有特制的砚,凡是可以研墨的东西,如石块、蚌壳、瓦片、砖头之类都可以做砚使用。后来有了石制的砚,所以砚字从“石”旁。又因砚是从“研”的意义生出来的,字音相同,所以用“见”做音符。汉刘熙《释名》解释“砚”字,说:“砚,研也,研墨以和儒也。”许慎《说文》说:“砚,石滑也。”“滑”字训作“利”字意,亦与研、磨同义。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清楚地解说道:“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磨者曰:砚。”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

砚又叫砚瓦,现在北方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可能是因其形凹下像瓦,也可能是因为有的是陶制得名。北京人叫砚台,是因为形状像台。现在“砚台”已成了砚在全国的通称。

砚究竟起于何时,仍无明确的结论。“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文房四谱》上说:“从前黄帝得玉一纽,将其治成墨海,并在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砚和它的铭。又有人根据山东曲阜孔庙的石砚,说是孔子用过的,甚至说孔子是砚的创始人。

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远在新石器时期,原始氏族社会已有彩绘陶器,利用黑红两色或其他色彩,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颜料颜色已经极为细腻。以理推之,说明那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

西安半坡出土的“彩绘研磨器”,多数学者认为是砚的起始,至今当有六千年历史了。不过,这种“砚”只不过是砚的雏形罢了。

从殷墟发现的甲骨刻辞来看,除刻字以外,还有用毛笔朱书或墨书的。有的甲骨上还残留着朱书、墨书的痕迹。那么朱和墨的研磨也是一定有工具的。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逐渐成形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古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方战国墨砚。砚和研墨石都是用鹅卵石的原形打磨制成的。砚和研石上面都有使用的痕迹和墨迹。不过,那时的墨为天然矿石,因而砚还需用研棒辅助,才能将墨磨至细。这段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对砚的形制、品质进行了不懈的改进,除一般石砚外,还出现了陶砚、铜砚、漆砚等。

目前所知,直到汉代发明了以松烟为主的人工手捏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不断发现汉代的砚,说明汉代已普遍使用砚了。1955年在洛阳一汉墓中发现汉石砚,为圆形三足,同时并发现一研石放在砚上。1956年安徽太和县多处发现汉圆形三足石砚。而此种圆形石砚,亦见于汉墓壁画中。由此可以得一概念,西汉末至东汉石砚,多为圆形、三足、平面、有盖,并有简单的刻画花纹。

汉代的砚,大多以石制成,也有陶制的。石砚用圆而扁或长而方的石料磨制而成,都附有研墨的石。有些石砚三足,有盖,刻有花纹。陶砚有圆形、三足、带盖的,有山形和龟形的。

东汉有一种兽形鎏金的铜砚盒,砚盖作兽身形,砚面部分为石片镶成,兽身通体鎏金,还镶嵌着各种宝石、红珊瑚等,制作精巧,极为美观,为汉砚中的珍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继承汉代石砚、陶砚外,由于瓷业的渐兴,故多制瓷砚。有一种青瓷三熊足砚,圆形,内周有水槽,砚心平坦,砚上有盖,砚盘下以三熊足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