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著名贤相。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诗作《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是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一派的渊源。有《曲江集》。
感遇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a,桂华秋皎洁。欣欣b此生意c,自尔d为佳节。谁知林栖者e,闻风f坐g相悦。草木有本心h,何求美人折?
【注释】
a葳蕤:草木枝叶茂盛纷披貌。b欣欣:欣欣向荣的略语,草木茂盛而有生气貌。c生意:生机勃勃。d自尔:各自如此。e林栖者:栖身于山林之人,指隐士。f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高风亮节。g坐:因。h本心:本来天生的习性。
【译文】
兰草在春天里生机勃勃,叶片茂盛而润泽。桂花到秋天时芳香清幽,靓丽的花朵高雅圣洁。它们欣欣向荣,各自拥有最美好的时节。谁知道那些栖身林下的隐士,听到它们的高风亮节,前来对其景仰和慕悦。兰草和桂花并不在乎这些,它们自然拥有高洁的生活习性,哪里希望有君子来欣赏和攀折。
【评析】
张九龄是盛唐最后一位贤相,为人方正廉明、刚直不阿,被著名奸臣李林甫排挤出朝廷,从此唐代政治由开明转向黑暗。本诗是他被贬之后所作,以兰桂自喻,表达坚守节操的志向。
“兰叶”两句对举两种在不同季节繁荣然而都很高洁美丽的花草,互文见义,作为全诗的主干意象。两句虽然分提花和叶,实际花叶皆包含在内。好花须绿叶扶,绿叶尤须好花衬,二者缺一不美。但二者确实各有侧重,春天的兰花叶片娇嫩润泽,熠熠生辉;用“葳蕤”极其精当,秋天的桂花点点黄金,错金镂彩于浓绿的树叶间,分外鲜明耀眼,用“皎洁”十分准确。两种花草比喻贤人君子的高雅品格,亦很恰切。“欣欣”两句一总一分,揭示出这两个意象的精神世界。它们在不同季节默默地向大自然奉献自己的美丽与芬芳。“谁知”两句转折,以人衬花草,为最后的收束点题做好铺垫。最后两句再起一波折,伸足前意,进一步表明兰桂高洁幽雅的品格。很明显,诗人在这里比喻一种高洁的人格,正人君子处心有道,行己有方,洁身修德完全是自我心性的要求,并非用来沽名钓誉或追求富贵的资本。全诗寓意复杂深婉、比喻精当、引人遐思。
感遇(其二)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a地气暖,自有岁寒心b。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c。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d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a伊:代词,指丹橘。b岁寒心:忍受寒冷的本性。c阻重深:阻隔多而且严重。d言:语助词,无实意。
【译文】
江南有一种红橘木,经过冬天依然一片绿荫。并不是那地方地气温暖,而是树木本身自有抵抗寒冷的决心。那鲜亮美味的果实可以献给高贵的客人,只是阻隔太多而难以实现本心。一切事物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而命运茫然无绪无法追寻。人们只愿意栽种桃树和李树,难道丹橘就没有适宜乘凉的树荫?
【评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之诗,在对丹橘的赞美与叹息中寄寓了自己急于用世而又要坚持人格操守的情怀。
读完全诗,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屈原的《橘颂》。《橘颂》开篇即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托物言志的寓意十分清楚,张九龄是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也生活在南方。故本诗托物言志的寓意也很明显。“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开头两句点明丹橘的坚贞品质,经过冬天,依然是一片绿荫。南方的树木也有很多冬天落叶凋零的。“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两句用反问语气肯定了不是地气的原因,而是丹橘自己天性如此,自己便有忍耐寒冷的高洁坚贞的心。如果是地气使之然,便没有什么可赞美的。一般来说,耐寒是松柏的本性,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论述可谓世人皆知,并不断被引用着。但松柏只有耐寒之高洁,却没有甜美的果实,丹橘则不同,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可以摆上高贵的宴席,可以供给最尊贵的客人,然而未能如此,因为阻隔重重,依然被冷落,被丢弃一旁,无人过问。怨怼之情很明显。“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两句是佳果被冷落原因的猜测,是无奈的解释。一切都是命运决定的,因为人生命运就像天道循环往复无始无终,说不清楚。最后两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意义有些模糊,桃李正春天开放,夏天结果,花则美矣,果则甜矣,然而到冬天就落叶凋零。桃李可能比喻那些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官场老手。
树木如同树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鲁国人阳虎逃出齐国投奔赵国,很狼狈。赵简主问他道:听说你很能树人,怎么没人帮你啊?阳虎回答道:我在鲁国,树了三人,皆为贵卿,等我一失去权势,都积极抓我。我跑到齐国,树三人,或为国君近臣,或为县令,或为管理国家边防大官。等我失势,三个人都千方百计抓捕我。赵简主笑道:“夫树柤梨橘柚者,食之则甘,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因此培养树立重用什么人是最关键的问题,是成功与失败的关节点。这便是本诗思想的最本质内容。
松柏高洁坚贞而无果,桃李美丽有果而不耐寒,唯独丹橘两者兼备,那么,丹橘不就是象征既有美好坚贞品格又有实际才能可以给人们贡献美好的良臣循吏吗?这就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托物言志,物我为一,是咏物诗文的最主要艺术形式,本诗是上乘之作。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其先人隋末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出生地至今未有定论,一说出生碎叶,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四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元年秋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三年春被权贵排挤出京。安史之乱中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王室内讧受累外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诗风雄奇豪迈,飘逸多致,感情奔放,形象鲜明,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下终南山a过斛斯山人b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c所来径,苍苍横翠微d。相携及田家e,童稚开荆扉f。绿竹入幽径,青萝g拂行衣。欢言得所憩h,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i,曲尽河星稀j。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k。
【注释】
a终南山:即秦岭,在长安西南,唐代隐士多隐居这里获取社会名声自重以求入仕,故有“终南捷径”之称。b斛斯山人:复姓斛斯。山人,隐士。c却顾:回头望。d翠微:草木翠碧繁盛貌。e田家:指斛斯山人的家。f荆扉:柴门。g青萝:一种蔓生植物。h所憩:休息的地方。憩,休息。i松风:古乐府有《风入松》曲。此意双关,指歌声与松风交相呼应。j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少,指夜深。k陶然:陶醉欢乐的样子。忘机:忘掉世俗的名利和机巧之心。
【译文】
在暮色苍茫中我走下碧绿的终南山岭,山上的明月一直伴随着我的身影,回头眺望刚刚走过的路径,已经隐没在隐约的绿色之中。我们携手来到一个朴素的农家小院,小孩为我们打开简陋的木制院门。进院后是绿竹掩映的幽深小路,青萝的藤蔓偶尔挂扯我的衣襟。非常高兴能找到如此好的休息场所,摆上美酒我们共同端起酒樽。酒酣时就长歌《风入松》的古调,当我们吟诵尽兴时已经星光稀少、夜色深深。我迷迷糊糊感觉很美您也非常快乐,我们都陶醉在这美好的情境中而忘掉了尘世和机巧之心。
【评析】
本诗写于天宝三年(744)春,即诗人被“赐金放还”的前夕。这时,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体验,诗人对奸佞当道、政治逐渐黑暗的朝廷已经非常失望,在游览终南山后到友人家住宿,抒写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和对于官场尔虞我诈之现状的不满和厌倦。
前两句情景自然真切。天渐渐黑,月亮渐渐清晰,暮色的“下”与山月的“归”是同步的,而山月本不可能移动,那么在诗人看来,月亮是如影随行的,和自己一起下山。接下来诗人可能已走到山下时,蓦然回首一望,走过的小路都掩映在绿色苍茫之中。翠微,本是形容草木茂盛,但用“苍苍”来修饰,符合天渐渐黑时所显示出草木的情景,暮色一片笼罩着,苍茫的绿。诗人同朋友一起来到斛斯山人这住宿,此处的景色与中南山上的相照应,都是清翠的绿,清新明快。绿竹和青萝陪伴着诗人饮酒快乐。“曲尽星河稀”说明诗人和友人一直在饮酒,全然不在乎时间已太久,天上的星星已经逐渐减少,这表明夜深甚至有可能是第二天的凌晨了。如此欢快的畅饮,人生难得几回?这种全然不在乎一切随心所欲的酣畅淋漓正是隐士所为。李白一生中从未以隐士身份处世,那么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渴望和向往呢?直到诗的最后一句,我们才得知原因。诗人建议自己和友人都要“陶然共忘机”,即忘掉机心,这恰是其渴望隐居生活的体现。而政治黑暗和奸佞当道不能不说是李白产生这种渴望的重要原因。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a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b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c云汉d。
【注释】
a花间:花丛中。b暂:暂时、姑且。c邈:遥远,模糊不清。d云汉:天河。
【译文】
在花间放置一壶酒,我自斟自饮无人可亲。只好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再对着自己的身影成为三人。可惜月亮不能理解我饮酒的乐趣,影子也徒自伴随我的肉身,都不能真正理解我的心。只好暂时陪伴着月亮和身影,尽情享乐而必须趁这美好的青春。我放声歌唱时月亮好像在徘徊思索,我翩翩起舞时影子好像乱动乱伸。酒醒的时候我们共同交相欢乐,酒醉后便各自离分。我愿意和月亮影子永远忘情的交游,约定共同到天上去交往诸神。
【评析】
《月下独酌》共四首,这是第一首,表现世无知音而极其孤独寂寞的情怀,感情很强烈。
在柔和美好的月光下的花丛间摆上一壶酒,良辰美景,环境清幽,这是一扬。但却一人独酌而没有一个可以亲近的人,显得很不和谐,孤独寂寞之情立现,这是一抑,成为全篇抒情的出发点。但诗人是个多情之人,他居然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来陪伴自己,还嫌不够,把月光下自己的身影也拉进来,于是便成了三个人,热热闹闹,开始喝起来,这又是一扬。但他马上意识到:月亮和影子并没有感情,也不理解自己,不能与自己交谈,更无法成为知心朋友,这又是一抑。但既然没有别的朋友,也只好暂时将就,姑且与月亮和影子相互陪伴吧。这实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寻求快乐需要趁这美好的春天。于是诗人便继续饮酒,酒酣时兴高采烈,歌舞起来,而且此时月亮和影子好像也参与其间,诗人歌唱时,月亮好像在徘徊思索,而诗人跳舞时,影子也跟着晃动,只要是醒的时候三个人便可以尽情欢乐,而醉后便各自分散了,这又是一扬一抑。最后又要与月亮和影子永远结忘情交游,并要共同到天上去,将激情迸发出来,达到极点。
全诗的感情起伏回环,忽起忽落,这是李白抒情诗的一大特点。而贯穿全篇的则是旷世的孤独和奇妙的想象。仔细品味,花前月下,一个人弄壶酒喝,多么凄凉和无奈。最后还要与无情的月亮和影子永远结交,岂不是太悲哀了吗?但读完此诗,在令人压抑的同时依然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欲望,并不使人悲哀沉沦和颓废。
春思
李白
燕a草如碧丝,秦b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c?
【注释】
a燕:古燕国故地,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是唐时的东北边塞,是思妇丈夫戍边之所。b秦:秦地,指关中平原,今陕西省,女子所居之地。c罗帏:丝织的帏帐。
【译文】
燕地的春草翠绿细小如丝,而秦地的桑树叶片茂密已压低树枝。当你思念故乡盼望返回之日,也正是我思念你肝肠寸断之时。春风与我并不相识,为什么要进入我那绫罗的床帏?
【评析】
本诗以表现闺中少妇思念戍边丈夫之情,委婉表达对于边塞战争的厌弃和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开头两句以景出情,通过对两地季节差异的想象性描述,曲折抒发对丈夫的关心和思念。燕地是丈夫所在地,你那里的春草刚刚发芽,而我这里的桑树已经枝繁叶茂。接下两句虽然是说双方都在相思,但是有时间前后和程度差异。当你开始相思之时,我已经肝肠寸断了。而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是由两地季节差异造成的,是前两句诗意义的延伸。最后两句用比兴手法再次强调思妇的寂寞和相思。那闯入帏帐的春风更令人产生青春虚掷的无奈和忧伤。
本诗之妙在于紧扣题目“春思”的“春”字来写,从春景开篇,由自然之春引出人之春及男女之爱,借助想象由一女之思写到两地之思,最后由春风终篇,简洁明快,不枝不蔓,一唱三叹,写出了思妇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