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本诗写成都郊外野望所见之景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联对起,直接描写野望所见之景。上句写高远之景,“三城戍”暗示出边事甚紧,不但内忧重重,外患亦可深虑。下句写平远之景,“万里桥”活用费祎别孔明之典,含有与亲人万里阻隔的意蕴。颔联承前,由景转情。上句承第一句而来,因见“三城戍”而感风尘未已,故与诸弟相隔;下句承第二句而来,因见“万里桥”而想到自己孑然一身,飘零在万里之外,怎不凄然伤感,潸然泪下?颈联写自身之苦况。诗人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尾联扣题结篇。“跨马出郊”点出“野”字,“极目”点出“望”字,为全篇景语之总括,“不堪人事日萧条”即指中间两联的国难家愁与人生忧患,为全诗情语之总括。有板有眼,笔不疏漏,可见杜诗章法之绵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a忽传收蓟北b,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c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a剑外:即剑南,代指蜀中。b蓟北:今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根据地。c青春:春天。
【译文】
在这偏僻的剑门之外,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传到耳旁。乍听到时我惊喜万状,眼泪沾湿了衣裳。再看妻子的忧愁也一扫而光,忙忙乎乎收拾诗卷和书房,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这样喜庆的日子,只应当纵酒歌唱。我将在美丽春景中返回故乡。通过巴峡再穿过巫峡,过了襄阳后便直奔洛阳。
【评析】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冬,唐军收复洛阳和河南大部分地区。第二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纷纷投降,安史之乱结束。春天,消息传到蜀地,正流寓在梓州(治所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这首“平生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
本诗起笔突兀,感情如决堤狂涛随势而起。诗人多年漂泊在外,主要原因就是安史之乱未靖所致。所以乱平的消息,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一般,令他喜不自胜,全诗的感情即由这一消息所生发。颔联以转作承,写家人及自己的惊喜情态。“漫卷”这一细节极为生动逼真,乃人之常情,故也最动人。颈联对“喜欲狂”做进一步的抒写。“白日”和“青春”相互为文,衬托出诗人明朗欢欣的心境。“放歌”、“纵酒”既有战乱结束的喜悦,更有即将还乡的欢欣。下句直接道出久久积郁在心的愿望,“青春作伴好还乡”。尾联犹奇,连用四个地名,形成流水对,设想返乡的路线。“巴峡”和“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再用“即从”、“便下”两个表现紧紧相连关系的词语绾合起来,文势迅急,一气贯注而下,生动地表现出作者返乡的心情是何等迫切,思乡之念又是何等强烈。久客在外急于还乡的感情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故也最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感情奔放,气势充沛,快言快语,感人肺腑。诚如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所云:“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a清沙白鸟飞回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c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
【注释】
a渚:水中小洲。b鸟飞回:谓鸟因风急而在空中盘旋。c苦恨:特别恨、非常恨。d潦倒句:当时杜甫因病戒酒,故云。
【译文】
登上江边的高山,秋天的天空寥廓而高远。山风一阵紧似一阵,风声中夹杂着猿鸣的凄寒。俯视江面,江中的洲渚清晰可见,江边的沙滩白茫茫一片,几只水鸟在空中盘旋。随着阵阵秋风,满山遍野的落叶纷乱。俯瞰江面,滔滔的江水波浪滚滚,源源不断。面对这凄凉萧瑟的秋景,我悲从中来,思绪万千。想到自己大半生客居在万里之外,如今已到迟暮之年,弄得浑身是病,一个人孤零零登上高山,真是凄凉而又可怜。我真痛恨这混乱的世道,忧愁得两鬓如繁霜一般。本来想要借酒浇愁,但因有病不能再把酒杯来端。
【评析】
本诗是杜诗中的精品,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更大加推崇,认为是古今七律之冠。
本诗思想容量很大,饱含诗人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和穷困潦倒的喟叹,既富于形象性又有很大的概括力。前半首写登高所见之景,后半首写触景所生悲秋之情,笔法错落有致,隔句相承。一、三句写山上,二、四句写江面。一、二句精雕细刻,相当于绘画的工笔,三、四句大笔渲染,相当于绘画的写意。纵横开阖,天高地远,形声兼备,描绘出一幅萧条冷落、凄清寥廓的长江峡谷秋景图,为全诗的抒情渲染了悲剧气氛。颈联是全篇的中心,“悲秋”二字是诗眼,两句诗含蕴丰厚,味之无穷。逢秋而悲,人之常情;客中悲秋,其悲更甚;常常作客,故常常有悲;故园万里,故悲中又牵惹乡关之思;独自登台,顿生身世伶俜之感;多病缠身,尤增凄苦之情;年值垂暮,平添功业无成之痛。万事尽不遂愿,身心俱已憔悴矣。可见这两句诗思想含量极其丰富,表现出诗人当时极其复杂的感情世界。回环往复,笔触细腻。还应指出,此联中的“万里”、“百年”与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对应,均是一横一纵,一空间一时间,拓展了诗的境界。而且情景交融,互相渗透,诗人的忧思仿佛无边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样无边无垠,绵绵不绝,使感情的抒发更加沉重凝练、博大深远。
本诗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通体对仗,而且对得精致工巧,句中有对。如首联的“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给人以均齐对称之感。“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胡应麟《诗薮》)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a春色来天地,玉垒b浮云变古今。北极c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d莫相侵。可怜后主e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f。
【注释】
a锦江:岷江支流,自四川郫县流经成都市区西南,杜甫草堂临近锦江。b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县。c北极:北极星,喻指唐王朝。d西山寇盗:指吐蕃。e后主:即蜀汉后主刘禅。还:仍旧。f梁甫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译文】
高楼的近处鲜花开放,使我这位远方的客子更加感伤。在这国破家亡的艰难时刻,一个人孤独地来到楼上。骋目远眺,美丽的锦江在日夜流淌,两岸的春色蜿蜒绵长。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从古到今也没有固定的模样。大唐帝国的命运非常久远,就像天上的北极星那样。西南面的寇盗不要侵犯疆土,不要产生推翻朝廷的妄想。令人叹息的是那位昏庸误国的刘禅,至今依然有他自己的祠堂,还在承受着后人的祭祀,真是天大的荒唐。我还在默默地思想,不知不觉中已经暮色苍茫。姑且也像当年的诸葛亮,他爱好吟诵《梁甫吟》,我也写下这首诗章。
【评析】
本诗写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蜀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前一年春天刚刚平定安史之乱,秋天吐蕃便攻陷长安,代宗出逃。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乘舆返回。年底吐蕃又攻陷蜀北的一些州县。朝廷内外交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政混乱不堪,灾难重重。这些都是“万方多难”的内容。
起笔突兀,因果倒装,先说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伤心是因为“万方多难”的缘故,出人意表。“万方多难”是全诗抒情的出发点。“登临”则是观景的前提,可见首联具有提纲挈领、统摄全篇的作用。颔联描写山河的壮丽,上句写空间之广阔,下句写时间之悠远。天高地迥,古往今来,构成一幅阔大悠远、贯通古今的具有立体感的境界,充分显示出诗人视野的广博和胸襟的开阔。颈联议论天下大势。“终不改”三字表现出杜甫对唐王朝的一片忠心,倾诉了热爱国家和渴望安定统一的愿望,其中也包含着可贵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尾联借古讽今,用曲笔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无限关注之情。刘禅是亡国之君,仍受庙享,而当时的皇帝代宗李豫也非明主,正是由于他宠信宦官搞乱朝政才“万方多难”的。刘禅当初尚有名相诸葛亮辅佐,而代宗身旁却没有贤相能臣,国事岂不堪忧?但自己又万般无奈,空有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策。只能吟诗自遣忧愁,如此而已。愁思绵绵,情味深婉。
本诗在炼字方面特别突出,除尾联外,诗人将每句的句眼皆放在第五字。首句的“伤”字奠定全诗悲怆的基调,并造成悬念。次句的“此”字含义丰富,兼有此时、此地、此人等多种意义,强调环境之特殊。三句的“来”字显示出春色扑面而来,四句的“变”字语义双关,借浮云变幻喻世事沉浮多变。五、六、七句的“终”、“莫”、“还”三字也都非常警拔凝练,各有深味。
宿府a
杜甫
清秋幕府b井梧c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d。
【注释】
a宿府:住宿在幕府中,类今日之值班。b幕府:古代军队出征,将帅无固定住所,以帐幕为府署,故称幕府。后代称地方军政长官的衙署。c井梧:庭院中之梧桐树。井,指天井,即庭院也。d一枝安:《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译文】
冷清清的秋夜,幕府庭院中的梧桐树显得非常凄寒。我独自住在江城边的府舍中,注视着蜡烛正在渐渐烧残。漫长的黑夜里角声呜咽,如在倾述世道的悲惨;满天的月色清盈却无人去欣赏仰观。在风烟战乱中苦度着岁月,家里的书信已经绝断。关塞地区战争频繁,有心回家又担心路上太艰难。只身漂泊异地,已经忍受十年。姑且勉强栖息一枝,以维持生计求得暂时的平安。
【评析】
代宗广德二年(764)六月,杜甫受严武的推荐出任剑南节度使幕府的参谋。按当时的定制,参谋有时要在幕府中留宿值班,此诗便是住宿幕府时所写。
首联用倒挽法,先出景后出人,意在笔先,起势峻耸。出句通过渲染环境的凄凉烘托人物心境的悲凉,次句才写到“独宿”。“独宿”二字为全诗之眼。在清寒之夜,眼巴巴地看着“蜡炬残”,其孤独寂寞,夜不能寐之苦已见于言外。颔联写独宿的所见所闻。境界阔大,形声兼备,颇具神韵。抒情方法尤妙,诗人本在听角望月,却偏说“自语”、“谁看”。试想,诗人未听,何以知角悲?诗人未看,何以知月好?这样写来,一状孤独,无人共语共赏;二状心情抑郁,月色好也无心去观赏。抒情委婉顿挫,最有深味。清施补华云;“’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悲‘字、’好‘字,作一顿挫,实七律奇调,令人读烂不觉耳。”(《岘佣说诗》)颈联转写身世。“风尘”句上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因此才岁月蹉跎,乡书阻绝。“关塞”句上承“中天”句。遥望中天明月,更生乡思之情。但天下未靖,关塞萧条,想要返乡谈何容易,只能“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恨别》)而已。尾联暗应首联,总括全诗,抒情更加概括、精练。《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作者显然是化用了这一典故。前边用“已忍伶俜十年事”一垫,情味尤丰富深沉。已经忍受了十年漂泊,如今勉强有这一职位,总算有栖身之所了,故曰“一枝安”。但再看一看诗人这一夜中徘徊彷徨的景况,他的心理真是“安”了吗?这种似怨非怨,似安非安的矛盾而复杂的心理,特耐品味。另外,尾联的“一枝安”照应首联的“井梧寒”,意谓幕府参谋本是寒枝,但亦能暂且栖身,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增加了表达效果。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a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b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c数处起渔樵。卧龙d跃马e终黄土,人事音书漫f寂寥。
【注释】
a阴阳:指日月。b星河:银河。c夷歌: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d卧龙:指诸葛亮。诸葛亮因居住卧龙冈,也称卧龙先生。e跃马:指公孙述。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f漫:任凭.随意。
【译文】
岁暮时节,昼短夜长,光阴荏苒而时序逼人。客居天涯的游子,在霜雪初停的夜晚更觉得寒气凛凛。五更将尽,城楼上响起一阵悲壮的鼓角之音。三峡的江面上江水晃漾,天河的倒影闪烁深沉。战争频繁使山野中传来许多哭声,但悠扬的山歌也时常出现在河边或山林,唱歌的是樵夫或渔民。人生的道理真是难以琢磨,当年叱咤风云的诸葛亮,跃马称帝的公孙述,最终也都埋进黄土,身后的庙宇又有何意义可云?我也不必懊恼穷困潦倒又与亲人断绝音信,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听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