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林徽因传
22230600000025

第25章 永恒芬芳:万古人间四月天(3)

春风吹来,唤醒新生的力量。一切都是新的,人们脸上也开始洋溢着轻松笑容。这种变化也发生在梁家。解放后的林徽因,在清华大学担任一级教授,主讲市井设计课,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设计雏形。而针对国内情形,她结合实际,很符合战后重建的需要,讲建筑,也讲人文,还讲人心。而在北大念书的再冰,和张奚若的女儿一起参加了南下工作。林徽因并不很舍得女儿离开,一个女儿家,千里迢迢地离开父母去吃苦,做母亲的又怎么能不担忧呢?

其实她最害怕的是,这次和女儿的分别,说不定会是永诀。她很明白自己的身体,虽然手术成功了,但身体终究是如残破的树木,再也焕发不出新的生机。她担忧,女儿远在千里之外,最后竟不能见到自己的最后一面。然而,当她看见她穿着厚厚的棉军服,戴着灰色军帽,站在送别的人群里没心没肺地笑着的样子,再多的忧虑仿佛也因此淡然。她走上前去,深深地拥抱自己的孩子。

像当年,她的母亲也这样满怀忧虑不安,舍不得,又不得不舍得地送她去远渡重洋。孩子总是要长大,总是要有自己的天空,天高海阔,总是要让他们自己去闯荡。未来毕竟是属于他们的。再冰走了,带着满满的希望,也带着她满满的祝福走了,留下病弱的母亲,守望着那片天空。

徽因·你是爱,是暖

昨夜的雨,下得湍急而浩荡,不绝于耳的雨声里,带着白虹贯日般的气势。雨急速地落在窗上,噼里啪啦地响,震出一连串连绵的回音,瞬间又淹没在更加快速的声音里。这场雨仿佛没有尽头。远处的屋瓦房梁在暗夜里缩成黑黝黝的剪影,小得宛如轻轻伸手就可以掬一捧在手心,黑影间或被闪电短暂划亮,天地之间登时一片雪白,像老式照相机定格前的那个眨眼。夜雨里,适合追忆一些平日不敢触碰的往事,悲伤的或欢喜的,沉重的或宁静的。这种寂静的喧嚣,最适合用来冥想。

不知道,林徽因离去的那个夜晚,是否也是这样长久的雨夜,绵长的雨色,透着绵长的湿淋淋的悲哀。或许,那个晚上是一个再平静不过的夜晚,只不过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下了一场哀伤的雨。那是1955年4月1日的晚上,这个如白莲一样洁净盛放的女子,安静地凋落下最后一片花瓣。

那年,她五十一岁。波澜壮阔的岁月,无声地走到了尽头,最后一刻,林徽因安静地注视着这个世界。从万般娇宠的童年,走到不解世事娇憨无限的少女时期,人生的百般姿态,如银幕上的流光片影纷纷闪过,千帆过,万木生,这一生,虽然短暂,却比活得更久的人们都要值得驻足。她的心中没有遗憾,只因为她的一分一秒都不曾肆意挥霍。

纵使是病染沉疴,她也不曾停下前进的脚步。1950年6月23日,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由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的国徽被通过。一时间,掌声如潮。林徽因坐在座位上,没有力气站起来答谢,虽然动了手术,但落下的病根儿却因为多年的积弱根本无法拔除,她的生命像是从死神手中偷来的,点点滴滴都无比珍贵。面对这样巨大的荣誉,她热泪盈眶。眼泪并不是为这荣誉而落,而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如今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对于一生都在追梦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重要了。

会议不久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发出了公布国徽图案的命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业经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通过,特公布之。

此令。

主席******。

也是这一年,她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生命的时钟仿佛在低吟浅唱,默然进入了倒计时。此时,若林徽因放下手中的一切,寻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休养生息,远离俗世和凡尘,只守着一片青山远钟,死亡或许能够稍微延迟它无情的步伐,容这位诗意女子再在这个缤纷美丽的世界上栖息停留。

但没有或许,她不容许自己变成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她还有时间,还有许多事情想要去做完。北京的海王村古文化市场,是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以及一帮好友经常去的地方。从前,这里游人如织,摆满了古书古玩,有设在棚子里的,也有露天的,商贩和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战争时期,这个市场凋零下来,直至新中国成立,才逐渐恢复了以往的喧嚣。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林徽因出来散散心,梁思成也时常带她到海王村来。红尘之中,翩跹时候,总有那么一样物件,短短一瞥里,就牵动某根心弦,斐然清唱,绽放一曲难以忘怀。海王村给予了在生命尾声里的林徽因最后一份深爱。只是那么一眼,在满目的珠玉琳琅里,她只看见了那只景泰蓝花瓶,秀气、高贵、沉着、雍容。她的思绪忽然飘得很远。曾经还是一个小女孩儿的她,在上海的爷爷家里,看到过这样一只花瓶,连纹路都跟眼前的这一只如此相似。

她忍不住伸出手,轻轻摩挲花瓶上蜿蜒的花纹。触感是一种温润的冰冷,恍若透骨生香。这只花瓶也是景泰蓝中的佳品,釉色浓厚而均匀,花色高贵而温柔。她喜欢极了。梁思成一见她喜欢,自然付钱买了下来。卖花瓶的是一位老者,他一边帮忙包装,一边叹息说,这门手艺也不知道能挨到什么时候,老天利和中兴这两个康熙年间的老厂子都快办不下去了,那些小厂子恐怕就更加没法儿活了。

老者的话或许只是埋怨,然而林徽因却深深记住了。回到家里,她望着新买回的景泰蓝花瓶,那样端庄的美丽延续了几百年,依旧散发出柔和骄傲的光泽。这样的艺术如果就此失传,不知道该有多么可惜。她和梁思成商量,最后决定要为这门濒临失传的艺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了一个美术小组,除了高庄和莫宗江两位大师级人物,还新纳入了三个年轻的小姑娘。三个小姑娘还都是第一次接触到景泰蓝,于是,林徽因拿出花瓶,娓娓地向她们介绍景泰蓝也叫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极有名的特种工艺品,它最早出现在唐代,在明朝景泰年间达到顶端,因为它的主体颜色主要是孔雀蓝豚釉料,因此得名。造型美、花纹细、色彩绚丽是景泰蓝的三大特点,而它的雍容华贵和端庄美丽的艺术风格,早已深入人心。

为了挽救景泰蓝,林徽因带着学生,拖着病体连着好几天跑了几个生产景泰蓝的小厂。这些工厂大多数面临着严重危机,这不仅因为后继无人,也因为百年来生产模式单一,创新意识极度匮乏,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在几天的考察之后,林徽因认为景泰蓝工厂应该改变生产模式,同时他们应该编纂一部中国历代图案集,以便推陈出新,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工艺。此时,她已病得再无力气奔走,然而在病床上,心心念念的依旧是景泰蓝的生产。厂子里的几个老师傅看在眼里,深受感动,主动要求拿着新做出的成品,到林徽因家中接受指导,这样,她就可以不必两头奔波。

于是,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奔走之间,这门传统工艺在众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林徽因的帮助下,工厂的师傅们还设计出一套以敦煌飞天为题材的景泰蓝产品。缘于一次机缘巧合,梁氏夫妇的旧友常书鸿在北京举办敦煌艺术展,得知消息的林徽因立即组织大家去捧场。这个艺术展,受惠于梁思成诸多。早在常书鸿从法国留学归来后,梁思成就曾建议他去敦煌研究敦煌艺术,等常书鸿来到敦煌后,梁思成也给予多次援助。

在展览中,有许多是常书鸿临摹敦煌壁画的作品。林徽因站在这些画前,深深地被这古老的艺术震撼了。北魏时期的《狩猎图》,隋代的《供养人与牛车》,唐代的《飞天》和反弹琵琶的《乐伎》……伟大而绚丽的艺术,穿过千年漫长的时光,穿过敦煌浩瀚的风沙,面目清澈地出现在众人眼前,仿如轻轻旋转,便在每个人生命中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众多壁画中,林徽因最挚爱和感动的还是飞天壁画。灵动的姿态,飘逸的裙角,宛如烟云散去,霞光柔坠,满壁生辉。生命的灵秀和动人,就蕴藏在飞舞的衣袂间,就游走在遍开的浮云里。回到家中后,她深受启发,和莫宗江一起,绘制出飞天图案,送到景泰蓝工厂,烧制出来,造就了一批艺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

这批景泰蓝作品,被作为礼物送给了苏联文化代表团,凝聚着新生的景泰蓝,以这种方式走出国界线,走向更加遥远辽阔的世界,以比以往更加璀璨动人的美丽惊艳着世间。景泰蓝获得了它的新生,然而,林徽因却像流星,迅速却也是耀眼地向衰弱走去。

1955年3月,林徽因因病情加重住进医院。梁思成工作繁忙,可也经常前来探望。他给她带来她最喜欢的诗集,柔声安慰衰弱的妻子——这是沉重的病中她唯一的安慰。然而没过多久,梁思成也因肺结核住院治疗,二人病房挨着,一墙之隔,却如天堑,相守了近三十年的两个人,在生命的最后,唯有一张字条,承载起所有无奈和不舍。

女儿、儿子都分别请假前来看护,林徽因的病情却已急转直下。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她连着几天高烧不退,肺部严重感染,纵使医院用尽全力进行抢救,依旧无力回天。在4月1日的凌晨,这双美丽的眼睛,终究轻轻合上了。

云水浊世,她是这个世界里悄然开出的一株白莲。婉转,静好,会因为世间的点滴诗意而感动,也会因为一份感动而奔走不息。她从未去计较值不值得,她的字典里只有愿不愿意。她愿意去爱,于是便勇敢地深爱;她不愿因自己令谁伤心落泪,便决然转身;缭绕的烟火,没有染上她的莲衣,独特的芬芳如梦盛开,在心间,也在云端。回忆到此,并非戛然而止,余韵依旧悠长,怀念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