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22231100000031

第31章 后记

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步伐正紧,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点可以借鉴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害怕改革,担心改革之后没有生路的教育报刊的同行们。

本书是在笔者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主要以笔者所在的湖北教育报刊社的转企改制为例。湖北教育报刊社是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先行者,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论文之外还得就转企之后的发展问题谈一些想法。从湖北教育报刊社2009年改为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到今天的历史看,改革初期虽然有些危机,但是压力并不大。因为计划体制的惯性,教育系统强大的人脉资源、省内独家经营的格局会让转企之后的教育报刊持续发展。这是教育报刊转企改制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因为改企之后暂时的繁荣,会让我们止步不前。我们可能更多地把经历集中在体制上、内部机制和职工福利上。这会让我们错失机遇。

笔者认为教育报刊走向市场,要在市场生存,首先要实现出版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型,在发行上要建立市场化营销机制,要走全国性战略。如果改企之后还是把发行终端建立在市县教育局,不延伸到学校和家庭,随时会因教育政策的变化而遭受重创。而大多数人会因为“上脱下不脱”而(上头脱离行政依附,下头继续依靠教育行政力量发行)沾沾自喜,自我麻痹。殊不知,当非时政类报刊全部改企之后,当民营资本进一步进入教育报刊发行领域之后,竞争对手会打破你的美梦。全国性战略也非常重要。在省域之内做老大并不难,尤其在转企之初。但是如果总是在省域内求发展,时间一久,就没有了省外的空间。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转企已经几年了,非常可惜的是没有走出湖北,作为全国第一家改制的教育报刊企业,完全可以凭借新体制、新机制的优势快速进军并较大面积地占有全国教育报刊市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作了一些努力却没有收获大的成果。现在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大多数改企转制,民营积极参股经营,竞争对手多了、强了,再进入全国市场虽然可以分一杯羹,但是付出的代价可能要大得多,收获可能小得多。

教育报刊走全国战略路线,不只是要面向全国发行,首先要对报刊内容进行深度改革,甚至刊名都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变更,要细分读者市场,要给报刊差异化定位,要实现报刊产品从区域定位走向全国定位,从区域品牌走向全国品牌。更要提升报刊产品的品质、品位和形态,要根据教育内涵发展带来的师生阅读需求的变化和信息化带来的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做强内容、做活形式。要从报刊出版商向内容提供商和教育信息服务商转型,努力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毋庸讳言,这本书在很多方面的论述并不充分,一方面是水平所限,另一方面是改革仍在探索之中,许多问题需要实践去检验和回答。在论文阶段,在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德高望重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吴廷俊老师给予了悉心指导,亲自动笔帮笔者改了三四遍。特别是就工作实践与专著写作如何紧密结合,吴老师提出了很多具体意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老师们非常关心笔者,张昆、申凡、屠忠俊、石长顺、赵振宇、舒咏平等各位老师都给予了指导。石长顺老师还帮笔者仔细修改了写作提纲。

华中科技大学之外的一些老师和朋友对本书的写作也给予了很多帮助。武汉工业学院的吴锋教授对本书的提纲提出了修改意见,并把他的研究成果提供给我做参考。北京印刷学院的叶新副教授就本书的初稿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叶老师的学生周翔还帮我搜集整理资料,做了大量工作。河北教育报刊社的马振行社长、《河南教育》主编史道祥也都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帮助,给予了支持。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范眀懿老师为本书的出版花费了大量的心思。

书稿能够完成并付梓,凝聚了诸多老师和朋友们的心血,非我一人的功劳。借此机会向帮助过笔者的老师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文化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在今后经营管理实践和研究上,笔者将带着师长和朋友们的关心和激励,勤奋努力,力争有所成绩。

再一次感谢老师,感谢朋友们!

张才生

2012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