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22231300000030

第30章 对策与建议(4)

(一)通过合理使用人才进行培养

应该说,大部分党报所吸纳的新闻采编评及其它岗位上的人员都是经过较为严格考核的优秀人员。但对他们的使用上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人尽其才,才尽其力,尽快取得惊人的成绩,成长为新闻名流。对此,应当做到量才使用。人才是存在差异的。人皆有才,但如果才与用不一致,则会使才荒废,难以成名;应当做到信用一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只有信任人才,人才才会有力量,创佳绩。反之,人才则会顾虑重重,甚至远走高飞。还应当做到适时任用。新闻人才同其他人才一样,其才能的发挥存在着萌发、发展、鼎盛、衰减、薄暮五个阶段。这就要求组织上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实施不同的使用手段。应当在其才华横溢之时,让其挑重担,长才干,迅速成名。据人们对近现代千余位杰出人物分析,认为才华横溢期为25岁至45岁间。这就启示党报机构一定要大胆打造年青的人才快速成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使其错过时机,对其本人,对党报事业都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合理使用人才,还有一个遵循“人才链”规律,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所谓的人才链规律,就是同一种才能的人才,连续出现的现象,即出现一长串人才。人才链有两种:一种为“师德型”,如苏步青——谷超豪——李大潜人才链;一种为“血缘型”人才链,如曹操、曹丕、曹植;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等。作为党报组织,应关注运用这一规律。对于有发展前景的年青人才,要配备名师搞好传帮带,从而使年青者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名师出高徒”的师承效应,是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等岗位名流的有效途径。

(二)通过搭建平台进行培养

所谓的搭建平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理使用,而是通过特殊的策划安排,为培养对象搭建一个快速成长为明星的舞台,为他们的发展、完善、开拓创造一个更为优越的空间和氛围,使其尽早实现人生愿景,也使党报品牌尽早地凸现增长点和亮点。

1、设置个人署名专栏。这种形式实际上在中国报业早已存在。不过,当报业进入市场化之后,这种形式更加引起了报业的广泛使用,使之成为了凸现自己特色,构建本报品牌的“撒手锏”。1997年,《羊城晚报》娱乐版为记者肖执缨开设专栏《红缨枪》。该专栏以批评者的眼光审视娱乐界,评述事件、分析现象、整合资讯、发表观点,其文笔犀利、见解新锐,记者的个性气质得到张扬,此举开了风气之先。此后,一大批报纸都纷纷设置个人署名专栏。《南京日报》的《根生时评》、《申赋渔特稿》、《梁平爆料》,是依赖党报人才的素质优势而特设、独有的,三个专栏全部打响,对提高读者对《南京日报》的认同度、美誉度、忠诚度发挥着作用。[龚惠民:《实践“三贴近”,创新走市场——《南京日报》打造现代都市新型党报》,见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4年卷》,114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2、建立名记者工作室。借用工艺美术设计等领域的称谓,以本报优秀记者名字命名新闻工作室,以此放大记者的影响力,产生品牌效应。如《武汉晚报》为本报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全国知名的优秀女记者范春歌设立了“工作室”,一时间英名传扬。《深圳特区报》的记者徐华、朱文蔚,近年来写出许多有影响的报道,在深圳读者中有一定的名气。2003年2月,《深圳特区报》建立以他们的姓名命名的“新闻工作室”,为他们各配两名文字记者和1名摄影记者,报纸打出醒目的“新闻工作室”栏头,将他们各自的报料电话向社会公示。这样,就使名记者得到了优质的人力支持和新闻信息资源的配置,增强了名记者在读者中的品牌效应。

3、为有成就的个人举办作品研讨会。2003年3月,沈阳日报报业集团为沈阳日报特稿中心主任、年轻记者关捷举办了个人作品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其作品进行研讨。同年10月,西安日报社为其高级编辑郭兴文举办“郭兴文专家学者型新闻之路”研讨会。此前,还有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记者聂世超、解放日报社为记者李蓉举办过作品研讨会。媒体为成绩突出、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编辑记者举办作品研讨会,请专家学者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总结推广,既可以促进其本人进一步提高,召唤其他人员一同成长;又会收到推广党报品牌形象,扩大党报品牌影响力的功效。

4、实行“首席制”、“明星制”。《北京晨报》2001年即实施“首席工程”,编委会在评选基础上,将思想先进、成果卓著的资深编辑和记者,聘为“首席编辑”、“首席记者”,每有重大报道、重大选题,由他们充当主力组织报道,同时他们享有高出一般员工的福利待遇。一些媒体规定“首席记者(编辑)”享受部门副主任、主任甚至更高的待遇,让他们有名、有地位、有高收入。嘉兴日报社规定,凡评为首席记者、编辑的,公开登报,发给证书,一次性奖励3000元,两年内出国考察一次,职称内部上浮一级。河南《大河报》女记者杜超,十多年来抢发有重大影响的报道20多个,业内外人士评价她有“法拉奇式的采访风格”,是“新闻事业的朝觐者”、“打不倒的读者”,《大河报》授予她“终身首席记者”的称号。有的媒体通过面向读者评选“明星记者”、“明星编辑”,树立本媒体的明星形象,塑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媒体品牌。[徐向明:《新闻职场入门》,222——225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三)通过保护措施进行培养

既然是人才,是明星,就必有不同于流俗之处,难免会在某些时候不被多数人所理解,工作上会遇到阻力,甚至会出现失误和挫折。作为党报组织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对人才有明确的认识和保护的措施,使明星更加闪烁而不是破灭。

1、当人才出了问题,甚至犯了大的错误,只要不是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就不要否定他们自身的价值。要认真地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过失危害,激发其重振雄风的勇气。古代有一种说法“使功不如使过”,即使用有功之人不如使用有过之人。因有功者往往会因功自傲,求利胃口会张大;而有过者因其过,往往担心受到冷落,渴望将功补过。这是一种巨大的潜在能量。对有过者进行再度开发,委以重任,一般能促使其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新闻名流中,有的确有其长,但短又很突出,即便是有的没有太突出的问题,因其才能出众,也会成为焦点,引来众说纷纭,甚至还会遭至一些人的百般挑剔,乃至造谣中伤。在这种情况下,党报组织要力排众议,承担风险,对出众的人才尽力支持,对出头之鸟积极保护。对于那些故意打击、压制人才的事和人,党报组织更要有爱才之心,护才之勇,旗帜鲜明地给予处理。

3、当人才和领导有分歧时,领导更要宽宏大度给予保护。新闻名流,因自有其真知灼见,充满自信,所以有时会对领导的意见不肯随意附合,显得固执已见。甚至在公开场合时不顾领导情面,直抒已见,使领导下不了台。作为领导者应豁达大度,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汲取名流的知识和智慧,即使名流欠妥,也应给予谅解。要明确认识到,名流有主见,有自信,有见解,是件好事,作为组织,在配备党报各级领导成员时,要按“贤者知贤”的规律办事。“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避免外行领导内行,能力低的领导能力高的现象出现。

总之,用好人才,打造明星,是党报建设品牌,壮大报业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者要处于公心,具备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举才之德,容才之量,护才之魄。要认真执行好****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求:“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5页,人民出版社,2002。]

三、加强经营队伍建设

优秀采编人员可以创造新闻优势。要将新闻优势转化成报业的胜势,离不开经营管理者的精心运作。报业的快速发展,党报的品牌建设,急需一大批经营人才。然而,传统的新闻教育理念,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经营人才短缺,已成为好多党报发展壮大的瓶颈。广州日报集团“瞄准建立规范化报业集团的目标,把报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集团化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任务,在短时间内便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骨干队伍,使集团保持了较快的速度,保持了较强的发展后劲,为报业的整体动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其做法很值得借鉴。[何向芹:《人才战略:报业经营与发展的制高点》,载《新闻战线》,2000.8。]

(一)培养经营管理人才首先从领导班子抓起

该报社在1995年就将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改为社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调整后的领导班子中,使负责经营管理的成员从原来的1名增加到4名,从组织上保证了社委会加强对经营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班子成员,都曾长期从事采编或理论宣传工作,他们都十分注重补上报业经营管理这一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报业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几位主要领导还坚持在高校攻读管理科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二)选派优秀干部到经营管理部门当领头人

按照以往的办报理念和体制,报社在部门设置或干部配置上,都向采编部门倾斜。经营管理部门的干部整体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报业经营管理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部门设置增加,干部紧缺。针对这个报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广州日报社的做法是一是舍得把最优秀的采编骨干直接调派到关键的经营部门任职;二是在经营管理部门中抓好重点人培养,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践证明,这些做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如一名女排字工人,勤奋好学,业务上手快。社委会发现她的潜能后,不断给她压担子,使她走上了印务中心常务副总经理的岗位,成为了中国报业最年轻的印刷厂女厂长。

(三)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吸纳和培养人才

该报业集团把“奠定跨世纪的物质基础,组织跨世纪的人才队伍,培养跨世纪的工作作风,建立跨世纪的运行机制”作为人才工程的指导思想,把培养人才、吸纳人才放在基础建设的重要位置上。一是有计划地到国内著名学府引进大批思想好、学历高的青年人才。一大批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的多种专业的应届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充实到各个部门,其中不乏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二是每年都派出6至8名优秀人才到国外攻读学位或做访问学者,由集团提供全额资助。旨在使其更新知识,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科学。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培训一线生产骨干。发行部门连续5年每年都选派一批发行站站长以上的骨干到日本的一些报社跟班学习;印务中心引进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便定期选派机长及生产骨干到德国、瑞士接受培训;广告部多次派人到日本、香港等地进行业务培训。同时,该报业集团还十分注重向国内同行学习借鉴经验,利用自身优势,制度化、规范化地实施全员培训。通过上述渠道和形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人才已不仅仅限于少数精英,而是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结构合理、具备发展后劲的骨干队伍。

四、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体制是具有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制度。而机制通常是指保证制度实施的程序、规则和运作方式。在对报社员工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中,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应当不断创新、健全和完善。一些党报机构在这方面探索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且都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