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对立战略与电视品牌
22231800000020

第20章 中国电视品牌环境分析(2)

2.媒体的公益性与经营性是不可分的关系

与前观点相对立,此观点很明确,公益性与经营性不可分,让我们来看持此观点的两个典型发言: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台长周莉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公益性广电事业和经营性广电产业,很难以频道或频率为单位,一步划分到位。因为在多数频道、频率内部,公益服务类栏目和可以进行市场运作的节目都存在。比如我们的卫视频道,作为综合性频道,既有新闻类节目,又有娱乐类节目,这就不能简单地将整个频道归入公益性事业板块或是经营性产业板块,而是需要按频道进行专业定位。

重庆广播电视的总台台长李晓枫认为,公益性与经营性是同一主体内并存的双重属性,公益为本,经营为用,公益性是其本质属性,表现为媒体根本的价值取向;经营性是其附属属性,表现为媒体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方式。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全球化时期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国家应当以其巨大的凝聚力、整合力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同时,构建和宏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和谐进步为核心的公共道德,作为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核,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整合力量,励精图治,完成新时期的伟大使命,实现民富国强的宏伟目标。

广电媒体作为传播最快、覆盖最广、形态最生动的现代传媒,具有复合文化载体、综合艺术形态和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理应承担起先进文化建设的责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时刻维护国家公共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真实传播公共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努力推进公众教育,致力宏扬先进文化。而不能在纯商业化的市场竞争中,为满足当下的、局部的经济利益的获取,而牺牲社会效益,违背公益性的价值目标。因此,在频率、频道的配置和经营方式上,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分为“公共”与“商业”两大体系。唐世鼎:《中国电视新思考——中国电视台台长访谈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3.一分为三的关系

1980~1990年代,广电改革席卷欧美。1996年英国对BBC进行重大改革,颁发新的皇家特许证书,第一次明文规定BBC可以“商业服务”,并对商业服务的内容、经费来源、运营、会计等方面作了严格的限定。到2003~2004年,BBC的商业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这也意味着,作为媒体的BBC的准公益性成分增大了。如果从更长时期看英国广播电视,1922年BBC成立,作为公营广播独此一家;1955年商业电视开播,英国有了公商并营的广电体制。然后,BBC也日益增大其准公益性。这段历史说明什么呢?英国广电改革就是从原来浑然一体的公益性中一边剥离出商业性;一边增大准公益性;同时也保留部分公益性。于是,整个体制也就一分为三:公益性——准公益性——商业性。温飚:《英国广播公司的改革之路》,载《视听界》2004年第5期。又见郭镇之:《电视传播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141页。

中国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完全重叠,广电都是公益性事业;政府取代了市场,当时的广电是比早期的BBC还要“纯”的公共物品——它完全没有经营。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广电也开始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也就是增加准公益性的成分。现在我国改革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广电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部分广电节目的制作经营将属于产业;部分频道、频率将组建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就是要剥离出商业性。那么,中国出于不同的原因与起点,倒与英国的广电改革路径趋同,也是一分为三:公益性——准公益性——商业性。

就目前看,全国的舆论调控、对外宣传和区域倾斜的全部内容,以及公共服务与高雅文化的部分内容,应属于公益性,由国家财政基本保证。地方的舆论调控的全部内容,也属于公益性,由地方财政基本保证。除此之外,还剩下全国的公共服务、高雅文化的部分内容;地方的公共服务、高雅文化的部分内容;以及地方的区域倾斜、对外宣传的全部内容;都属于准公益性,也就是经营性事业。

经营性事业就意味着,它是“事业”,电台、电视台必须办这些节目,由于它们有较大的公益性,财政要给予适当补助;它又是“经营性”,你办这些节目要考虑效益和成本,必须在与其他同类节目的竞争中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就是经营性事业的特殊使命:激活竞争!张立伟、杨飚:《广播电视划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研究》,文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10期。

以上这三种观点,各有相对完善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的规则。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忽略公益性,媒体品牌运作、营销战略的制定和战术的执行等等,可能在意识形态属性上出问题,走不长远;忽略经济性,意识形态属性将得到强化,却会发展乏力。所以,媒体在建立电视品牌之前,要对这种关系有明确的认识。按前面说到的,若电视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被明确地认识到,且了解到电视媒体意识形态性至少体现在“宣传舆论导向”和“社会公益导向”两个方面,就不难理解,新闻类频道是通过“宣传舆论导向”来归属其意识形态性,而综艺、娱乐、社会服务类频道,是通过引导宣传“社会公益导向”来体现其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的。而这种“社会公益导向”,正是维持一个国家稳定并发展所必需的社会主流文化。正因为如此,电视媒体的综艺、娱乐及社会服务类节目,其实就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而且还不仅是传播,某些方面,更是对文化的直接营造和组织实施。从古至今,文化即为意识形态性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是政权的获得,还是社稷的稳定发展,文化都是功不可没的。现在的共识是,国家竞争的领域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军事、经济、文化。文化是竞争的高级力量,高级得不易察觉,故又被称为“软力量”或“软实力”。

所以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任何类型的电视频道,都不应、更不能规避“或宣传舆论导向或社会公益导向”(即阶级属性)的本质、责任和功能。否则,即便是很多人认为不太要讲究公益性的综艺、娱乐电视频道,也会有麻烦:轻者,节目不能顺利播出,后果严重者,还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导致频道运营受阻。若如此,频道的品牌再好,恐怕也不会再有竞争力。

我们来看一则报道:

《X-Man》三亚录特辑惹众怒韩国综艺节目涉嫌辱华

韩国非常热门的综艺节目《X-Man》,由于风格时尚幽默,非常受内地观众欢迎,于8月19日正式引入中国。而该节目最近一期专程赴海南三亚制作的特辑,近日在韩国先行播出后,却引起轩然大波,网民在网上争论该节目涉嫌“有侮辱中国的情节”,如节目画面下方显示的中国地图里,没有台湾岛与海南岛,李胜基在节目中拿“本地人”开玩笑,暗讽中国人丑陋。

记者专程到网上下载了该期节目观看,发现在节目开始的画面中,后期制的中国地图里,将中国周边岛屿全部删除。在观看了该期节目后的观众,纷纷到节目制作方SBS电视台官网留言抗议:“虽然是娱乐节目,但是作为国家一大电视台,却忽略了原则问题,实在不敢恭维。”

在播出到16分钟时,节目进行到第一个游戏环节,韩国艺人分成两组互相攻击对方缺点。

轮到歌手李胜基时,他指出对方缺点竟然是“什么都好,但是,看起来像本地人”。其他艺人乐得哈哈大笑,有人还趁机讽刺该人“怪不得早上开始就吃饺子了”。有网民当即愤怒指出,在中国做节目,居然拿中国当地人开玩笑,太伤害感情了,他必须道歉。但是,对此声势浩大的抗议之声,SBS电视台方面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而李胜基经纪公司也就此做出解释,称“李胜基是按照剧本的要求做的,不是李胜基的本意,关于像当地人的话并不是轻视中国人的意思,那个话的意思说他适应力强。”

《X-Man》在上月已经被内地引进,在浙江等地电视台播出。鉴于第68期《海南岛特辑》引起轩然大波,昨日浙江电视台有关人士明确表态,如果《X-Man》这期节目的两个问题属实,浙江电视台将禁播《海南岛特辑》。昨天,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负责《X-Man》播出监制的陈卓表示:“我们还没有看到节目,但如果情况属实,我们会毫不留情地封杀节目,连重新剪辑制作之后都不可以!”摘自《南昌晚报》,2006年9月18日B叠头版头条。

很显然,这期“综艺娱乐”节目的播出肯定不会顺利。在此,我们至少应庆幸两件事:一是这期节目不是在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播出后引起观众不满的,否则该频道苦心经营的电视品牌再好,肯定也会“元气大伤”的。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要感谢先看了这期节目并发表观点的网民。这个事件之后,凡是引进该节目的内地所有电视台,一定会加强对《X-Man》的审片力度;二是这期节目触到的是观众最敏感的神经——民族情结。我们认为,这大概也是一个底线吧。所以很庆幸,被网民感受到了。若不是这个最敏感的底线神经,网民会有反应吗?

于是,两个庆幸的同时,我们至少又有两个担忧:

一是,不触及最敏感底线的其他电视节目中,如果不显山不露水地宣扬西方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等即西方文化,来潜移默化地西化、分化、渗透并影响中国年轻一代人的思维、行为乃至人生价值观的现象,受众是否关注到了?是否引起大多数中国电视人的重视?当“韩风”劲吹神州大地的时候,我们的耳边总是不禁响起韩国文化部长说的话,以前的竞争在军事方面,接着是在经济领域,现在是在文化范畴。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说:“文化认同的危机,会直接导致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损伤,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与断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传媒人义不容辞。

二是,《X-Man》今后是引起了大家重视的了,但其他看似没有太多的公益性的综艺、娱乐节目(包括内地电视人自己制作的综艺节目),其对社会公益导向的作用,又有多少人在关注?

所以,为适应新形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王太华要求,广播电视工作必须做到“七个适应”:

一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二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三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

四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

五要适应国内相关行业和国际同类行业激烈竞争的要求;

六要适应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和渗透的要求;

七要适应广播影视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这“七个适应”是中国电视人要时刻谨记的。其中,第六个适应正是综艺、娱乐、社会服务类节目和频道不可“失守”的重要职责。

大家都知道,湖南电视人以娱乐开道,用专业、准确的品牌战略,在中国电视史上创造了许多惊人的传奇。在电视媒体的经营性方面,湖南电视已毫无争议地成为内地电视台学习的楷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在经营媒体的快车道上,湖南卫视是一个忘情驰骋的先行者。而电视湘军的当家人——湖南广播电视局局长魏文彬,却在谈笑风生之余,对湖南卫视人说,在做好大众文化的同时,我们湖南卫视要研究国事,研究“大事”,研究“国运”,研究“民魂”(民族之魂),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要有一些“谋士”,研究高端观众,谋划高端节目,宏扬高端文化。欧阳常林、刘一平:《穿越梦想——湖南卫视2005全纪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从这一段发言,我们可以感受到,电视湘军大思维和大战略的运筹思路。所谓“一分胸怀,一分天下”,湖南电视人在市场竞争中快马加鞭,驾驭媒体经营属性的同时,非但丝毫不忘媒体阶级属性,牢牢把握宣传舆论导向和社会公益导向,并且更是一直以来,以此为延绵不绝的力量来源和品牌战略的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