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22232100000007

第7章 电视新闻语体的语境(4)

这话倒是不假,看看草坪上,矿泉水瓶、各色包装袋到处都是,尤其让记者吃惊不小的是:一个仍然冒着烟的烟头竟然也肆无忌惮地躺在草坪上。记者赶忙熄灭了烟头,将它扔进了垃圾桶。这不由得让我们在对这里环境感到惋惜的同时,对安全也捏了把汗。北京站是人员密集的区域,也是首都的窗口地区之一,绿地和周边的这番景象,确实有些煞风景。不过,就在距离这块绿地不过两百米左右的地方,另一块绿地的草儿却是郁郁葱葱,原来,这里四周都围着冰冷的栅栏。少了与人的亲密接触,这里的草儿才得以生机盎然。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另一处公共绿地,这里竟成了一群年轻人聚会的场所。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人的频频眷顾,这里的草坪到处是垃圾、废弃物,靠着路边的草皮不少已成了斑秃,有的地方甚至被踩出了一条条小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这样的现象在不少公园、公共绿地都存在。如此看来,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绿色,需要的不止是园林部门的努力,每一位城市生活的参与者更该为此多做点什么。

——2005年7月30日《特别关注》

《北京站东街成了“避暑山庄”》

除了专业技术性较高的新闻话语范围和非技术性话语范围之外,在电视新闻语体中还存在着数量较大的中间融合性话语范围,比如时政类新闻。

在电视新闻语体中,非技术话语和技术话语都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而是各自向融合、通用的中间态靠拢,形成交叉、渗透、融合的电视新闻话语连续体。

电视新闻的话语范围的大致上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电视新闻的话语范围不同,直接制约着电视新闻语言材料的选择等内部结构表达。

首先,制约着电视新闻词语的选用。

由于所属非技术、融合、专业技术话语范围不同,专业性词语和通用词语的选用状况大不相同。如果按照专业性词语使用的多少来排列顺序,科技、财经、体育新闻中的专业词语使用较多,时政新闻次之,社会民生新闻最少。

不管是技术话语范围还是非技术话语范围,抑或是融合话语范围,都归属于电视新闻大众传播总的话语范围。社会中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事物、新现象都可以纳入到电视新闻的话语范围中来,所以,电视新闻话语会不断涌现出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词新语。再者,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一段时间内,会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主题集中、连续地进行报道,在这样的语场中,某些词语会高频率地出现,对受众形成反复的刺激,在不断使用、反复刺激的作用下,这些词语会逐渐被简化,因而,电视新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制造缩略词语。

其次,电视新闻语场内在地规定着电视新闻句法的选择和运用。

电视新闻是向受众传递最新的信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要求新闻传播主体客观、公正,尽量反映出真实的客观现实。现代汉语的四大句类中,感叹句常用来表示话语主体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祈使句也往往包含着话语主体明确的意向、态度和立场;疑问句中的有疑而问主要表示询问,往往要求听话者作出相应的回答,和电视新闻单向传播、无及时反馈的传播特点不符,疑问句中的无疑而问往往蕴含了话语主体的主观判断与感受。总体上来说,感叹、祈使、疑问三种句类和电视新闻客观、真实、公正传递新闻信息的语场不相适合,因而在电视新闻语体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于是,用于直接表述命题的陈述句因与电视新闻的语场相契合,而成为电视新闻话语的首选句类。

第三,电视新闻的语场决定着电视新闻叙事的结构模式。

“我们任何人都是直接接触消息,不是直接接触我们看不到的外界环境的……看不到的外界环境,主要是通过言词报道给我们的。”[[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林珊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4年版,第48页。]电视新闻就是通过对许多受众不能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实的叙述,达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如何”,是所有叙事必不可少的“五要素”。和文学等虚构的叙事不同,电视新闻的叙事是对现实存在事实的真实记录。电视新闻在叙事时,既可以遵循人们常见的认知思维习惯,采用线性的结构模式,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进行叙事,也可以打破这种按部就班的叙事模式,采用先声夺人、重点突出的层级性结构图式,按照核心—附属的关系进行叙事。

二、节目创作主体与受众的关系

韩礼德所说的语旨“指的是交际者的社会地位、身份、关系等”[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具体到电视新闻节目,就是电视新闻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是以哪种关系而存在。

在话语交际中,话语主体间的身份、地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话语双方采用何种方式有效、得体地将交际进行下去。在《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与赵太后之间首先是君臣关系,所以,一直以“老臣”自称,称自己的儿子为“贱息”,当谈到死时,自己是“填沟壑”,太后则是“山陵崩”,以表示对赵太后的尊敬;其次,若抛开君臣关系则两人又是同辈老友的关系,所以才有可能和赵太后谈论子女将来的问题。触龙正是将君臣同时又是同辈老友的身份关系拿捏、把握得恰到好处,巧妙地以己及人,达到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出使齐国为人质的目的。

社会由各种不同的关系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在不同的关系中,社会人的角色身份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对妻子而言是丈夫的角色,对子女而言是父亲的角色,对父母来说是儿子的角色,对在一起工作的其他人来说又是同事的角色……播音员、主持人以及编辑、记者等也是社会中的个体,同样具有不同的角色身份关系。但作为大众传播主体,在节目中便具有了政府、传播媒介和大众所赋予的话语权力和责任,于是这一语境便直接规定了其话语传播主体的角色身份。因而,在节目中便只具有传者与受者,即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这一层关系。

传者与受者的关系,直接决定了电视新闻传播主体的语言表达特点、话语表达样式与话语格调。

语言表达特点上。电视新闻传者的身份规定着创作主体的主要任务是及时传递新鲜的信息,为了有效实现传播目的,电视新闻的传播主体必须选择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语言表达特点。传播主体“喉舌”、“代言人”的身份要求其语言表达要庄重规范;为了达到快速、清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传播主体的语言表达必须自然晓畅、新鲜明快;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求传播主体的语言要质朴含蓄。

话语表达样式上。传播主体对新闻事件的客观反映,主要采用陈述的叙事方式进行。在文本层面,陈述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转述、描述和评述,这三种陈述样态外化为有声语言时,分别与播报、讲述、评说的样式相对应。

语言表达特点和表达样式在第五章“电视新闻语体的有声语言表达”中会有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主要谈谈传者与受者之间关系对话语格调的制约。

从现有的电视新闻节目来看,按照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距离关系远近和正式程度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庄重——正式——亲切——亲密四种等级关系类型。不过,实际上这四种等级之间是一个连续体,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完全将之截然分开,只不过在具体表现上更加偏向哪一个等级而已。

和这四种等级相对应的语体表现格调(或曰风格)分别为:高雅庄重体、平实正规体、通俗活泼体、消闲随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