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22232400000043

第43章 特殊递进句研究(上)(5)

三、多级递进的使用

3.1格式内部的多级使用反逼递进中不止一个层级。如:

(1)我可能会接连几天,每天端起饭碗的时候就在内心里骂一次用虚伪的应付怠慢了我的人,却不太会第二次登门讨什么尊严。何况每个人的尊严,一生中肯定的会被伤害会被践踏不知多少次,为诸如今天这样的一件事,以像他似的如此郑重的态度兴问罪之师,倒未免太娇气了。何况我本无伤害他的尊严践踏他的尊严的居心,只不过以虚伪的应付使他感到了实际上的怠慢而已。何况我也确实有病可托,便也应该被认为多少的有情可原啊。

(2)我们自然看得很有兴味。因为在我们那里,从来没有见过长官同士兵一起吃饭,更别说在一起游戏打球了。何况是一支军队的司令呢?(《火凤凰》)

(3)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鲁迅全集》)

例(1)“A。何况B1。何况B2。何况B3。”例(2)“A。更别说B1。何况B2”都是递事句的多级递进。例(3)是多级的基事,递事反而被省略掉了。

3.2综合式即其他递进格式结合的多级使用。有时“何况”往往是补充说明前面的情况的。所以它也可以和其他的格式如“不但A,而且B”格式连用,形成多级递进。如:

(4)高红初来晋察冀,就对欧阳行有极好的印象,认为他不仅是个学者,而且是个革命家和战士,对他非常敬重。何况他出狱后还一直没有见过他呢!(《火凤凰》)

(5)我并未感到被当面戳穿后的难堪。因为经常分析自己的潜意识乃是我的职业习惯。有时甚至供朋友加以分析。好比当医生的诊断病例,即使某种病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不是不可分析的。何况我觉得潜意识这种东西,细分析起来是挺有趣的。如同解几何题一样。不但能清楚自己本质上是怎么回事,也能明白别人许多。更何况,从医学的角度讲,绝对健康的人是没有的。(《表弟》)

例(4)“不仅A,而且B。何况C!”将反逼的基事扩张开来,形成多级递进增大了反逼的容量。例(5)“不但A,也B。更何况C”典型递进与反逼递进格式连用,形成多级递进。

四、反逼递进句式的历史考察

4.1来源汉语反逼递进句式的典型代表格式“尚且A何况B”的历史发展可以说由来已久。但是到了明代作为一种反逼递进的规范句式才正式形成,清代沿袭。(卢卓群,1999:320)如:

(1)梁山泊这一伙,朝廷几次尚且收捕他不得,何况我们在这里一郡之力?(《水浒传》第六十三回)

(2)连老太太尚且如此,何况他们!(《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例(1)(2)已经是成熟的反逼句式了。这个格式的形成是长期演化的结果。我们分别从反逼预递词和反逼承递词的演化以及二者的配合使用来考察此格式的历史发展情况。

4.2反逼预递词反逼预递词的典型代表是“尚且”,最早见于《敦煌变文集·维摩变文》。除此之外,从古到今还用到了许多其他的词语:犹、犹或、犹尚、犹将、犹且、犹各、犹然、犹亦、由;犹自、尤兀自;尚、尚自、尚犹、尚兀自、尚然、尚说、“生自”等。“且、且犹、且由、其犹、其”等等。但是不同时代所用的有所不同。其中的“犹”“尚”“且”竞争激烈,为加强竞争力就出现了复音词“犹尚”“尚犹”“犹且”“且犹”等。最终在近代汉语初期以“尚且”的形式而定型,一直沿袭至今。

4.3反逼承递词反逼承递词的历史发展也是很漫长的。反逼承递词的典型代表是“何况”,到西汉时期才产生。(曹小云1998)到东汉魏晋,用例激增,结构形式日渐多样,功能也日益完备。

考察所用到的反逼承递词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况”类连词,如:况、兄、况其、况乎、况夫、况于、况乃、况复、况是、况当、况道是;而况、而况于、而况乎、其况、岂况、又况、又况于等。战国以后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也是因为表达“反逼”使语气更进一层的需要,语言在长时间的实际运用中,反逼词语逐渐固定为“何况”这一词语。(卢卓群1999)

4.4反逼预递与承递的匹配反逼预递词和承递词的配合使用的历史有必要做一个考察。关于两者的配合使用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例如:

(3)王者至尊。犹且不堪,况尔小人之类乎!(《国语·周语上》)

到了近代仍在使用。例如:

(4)韩信立下如此功劳,尚然要将他杀了,何况老夫!(元·无名氏《随何赚风魔蒯通》第一折)

到了明代规范搭配才出现,经过清代一直沿袭到今天,发展成为一种规范格式,成为反逼递进句式的典型代表。但同时还并存的有一些变式。“何况”在元杂剧中有“况道是”,对现代汉语而言,则近似“更不必说”,这就是反逼递进句式的变式:“尚且…,更不必说…”。其他的格式还有“尚且”和“还/都/连…也、即使…也”等搭配的。

五、相关的几个问题

“况且”与“何况”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常用来连接小句和句子。它们存在着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5.1“况且”与“何况”的相同点“况且”与“何况”对前面已经述说的情况或所申明的理由再追加补充一些新的情况或理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例如:

(1)他的普通话里夹杂着南方口音,况且因为激动,越说越快,我简直连一半也听不懂。

(2)有人说,一人拼命,万人莫敌,何况你们所带的全是精兵,又是轻骑,毫无拖累,突围定能成功。

例(1)“连一半也没有听懂”,一层理由是“夹杂着南方口音”,另一层理由是“越说越快”。例(2)也是如此。

“何况”所连接的小句或句子,是对述说的情况或列举的理由进一步补充说明,使意思更进一层。这种用法和“况且”相近,前一小句提出一个理由或作出一个判断,“何况”引出小句用反问的语气补充一个似乎不值一提的理由。例如:

(3)父亲干涉破坏了他的吃饭兴致。何况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王蒙)

(4)我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我决不伤害任何人,何况是我的亲爱的孩子的母亲。(王蒙)

(5)任何手术都不能打包票,何况这么大的手术。(苏叔阳)

5.2“况且”与“何况”的不同点“况且”与“何况”出了相同点以外,也有不同点。

1、“何况”可以连接名词短语和谓词性短语,“况且”不能连接名词性短语,只能连接谓词性短语。如:

(6)专员便又这么多好处,何况比专员更大的官职呢?(《文博士》)

(7)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这是终身大事!(《白鹿原》)

(8)算了吧,老绝户还有抱个哈巴狗当孩子养的呢,况且这是个真正有鼻有眼的小孩。(《牛天赐传》)

例(6)“何况”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例(7)“何况”后是谓词性短语。例(8)“况且”后面是谓词性短语,不可以改为名词性短语。

2、“何况”的前面可以有其它的副词“更、又”等,而“况且”的前面不可以有其它的副词。例如:

(9)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了一次。(《鲁迅全集》)

(10)白灵戴着一架金丝眼镜,披肩的秀发披散在两肩,旗袍下丰满的胸脯和隆起腹部,很难使人把她与那个甩砖头的赤党学生联系到一起,更何况身边巍然依坐着一位全副武装的军官。(《白鹿原》)

(11)他们又没有大错处:况且他们给的房钱比别人多!(《二马》)

例(9)例(10)两个例子是“何况”,前面可以加“更、又”等副词。例(11)“况且”的前面就不能加副词。

3、“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的递进关系词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是单用,不和其他的关联词语搭配。连接的往往是小句或句子。如:

(12)人到底是人哪,况且,钱先生是他的好友啊!(老舍)

(13)他知道,太太已经是不好随便得罪的,况且是有官职的太太呢。(老舍)

(14)父亲到底是父亲,没法子治他;况且买卖不是父亲一个人的,铺子倒了,他们全得挨饿。(老舍《二马》)

(15)钱,名,都在此一举,她不是个傻子!况且华盛顿破坏婚约,法律上有保护玛力的义务。(老舍《二马》)

据我们统计,“况且”多用于句子之间。在我们收集到的107个“况且”例句中复句和句群的分布如下:

种类 数量 比例

复句 49 46%

句群 58 54%

“何况”一词有时却是用来表示急转语气,紧逼一步,常用在反问句里,表示逼进一层的意思,即表示甲事已是如此,乙事当然更是如此,“况且”没有这样的功能。如果“况且”出现这样的句子一定是错用了“何况”和“况且”。例如:

(16)北京都下雪了,何况哈尔滨?

(17)上海的变化大啊,几天就是一个样,何况几年?

(18)一个人对于一棵花,还不能太残酷了,何况是对付一个人呢?(《美人恩》)

(19)普通人闻着秋虫的叫鸣,都要不禁发生悲秋的心思,何况我是人世间的被欺侮者呢?(《少年漂泊者》)

“何况”的这种用法,相当于口语里的“甭说、甭提,更不必说,自不用说”等,但“甭说、甭提、更不必说、自不用说”等没有反问的语气。如:

(20)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敢有托付了。(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21)王平都害怕这个事情,更甭提小三了。

(22)他们同声地惋惜妇女运动太落后;因为县城里女学生不多,而且大都未成年,女工是没有的,家庭妇女则受过教育的太太们尚且不大肯出来,余者自不用说。(茅盾《蚀》)

(23)县长都骑自行车来,甭提其他人了。

4、“何况”除了上述的语法意义之外,还表达甲乙两个意思进行比较,以反问的语气突出乙。“况且”就没有这种语法意义。例如:

(24)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25)某球队连冲出亚洲都很困难,何况走向世界呢!

(26)然而未庄老例,只有赵太爷、钱太爷和秀才大爷上城才算一件事。假洋鬼子尚且不足数,何况是阿Q。

例(24)是针对“没有工夫”这一点来说,“谈天”的功夫比较容易找,“读书和散步”的功夫就更难找了,既然连比较容易的“谈天”都“没功夫”,自然更“没功夫”“读书和散步”了,从而突出后者更加做不到。例(25)针对“困难”这一点来说,“冲出亚洲”都很困难,“走向世界”就更加困难了。例(26)可类推。

5、“何况”还能和“尚且”搭配使用,“尚且”有让步的意思,再用“何况”把意思推进一步。“况且”不能和其他词语搭配。

5.3顺递“尚且”句和反递“尚且”句没有“尚且”出现,只有“何况”出现的句子一定是递进句。因为“何况”后面的部分往往是一个和前面小句里某个词语相比较的词语,比较的结果是程度更深了一层。但是没有“何况”出现,只有“尚且”出现的句子并不一定是递进句。因为“尚且”只提出某种事实作为议论的基点,后小句强调的是更进一层的意思才是递进,否则在意义上没有进层,或者相反意义的就不能看作是递进,而是其他关系。如:

(27)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么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面的事呵!(鲁迅《阿Q正传》)

(28)这么大的石头,大人们尚且搬不动,他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反倒搬动了。

“反倒”之类的词语是强调前后小句意思对立的词语。“反倒”之类前面可以加“却”,也可以直接把“反倒”之类改为“却”。

关于这类句子过去的观点有两种:一是认为递进句(陈昌来,2000:277),因为递进句包含“尚且……反而”二是认为非递进句(邢福义,2001:236)。认为这类句子的构成基础是转折关系,表达的意思和“尚且……何况”义正好相反。递进句最基本的是后一小句是前一小句的更进一层的意思,如果没有这种意思应该是非递进句。我们认为属于递进范畴的次范畴——反递范畴的一种句式。反递句式的特点是前面的基事引出一种否定的意思,后面用“反倒、却”从肯定方面把意思推进一层,完全和反递句式是一致的。试比较上面的两个句子如果改为:

(27’)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么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面的事呵!(鲁迅《阿Q正传》)

(28’)这么大的石头,大人们尚且搬不动,他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反倒搬动了。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是反递范畴,是属于有比较的反递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