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22232500000021

第21章 考生影评作品及优秀范文(7)

影片开始不久就戏剧性十足,显出一副剑拔弩张之势。先是许大同在“颁奖晚会”上述说他的“美国梦”,从而为整个影片奠定了结构方向。然后,则刮痧而引起的文化冲突紧随其后,凸显开来,可以说,对于中西文化冲突的阐释,导演意图是非常清楚的,对待“刮痧”的不同看法成为整个中西文化冲突的一个具象;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还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和忽视”?其背后隐藏的是中西文化的冲突,整个影片也正是紧紧围绕这种冲突进行。最后保罗给丹尼斯送来圣诞礼物,两个小孩重归于好,而昆兰也紧紧地抓住了许大同的手,两个人的关系也得以恢复。“欢迎你回家”,这句台词也成为中西文化沟通事例的一个符号。

情感在推动情节发展中育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西文化矜持的框架上,影片成功地展示了父子、母子、夫妻以及朋友之间的感情,使得影片蒙上了一层温馨的人情味。许大同为了不牵连父亲,毅然承认给儿子刮痧的是自己并且在父亲面前装出平静的样子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当父亲决定离开美国时,为了让爷孙俩再见上一面,许大同不惜违法将丹尼斯带出了福利院;在夫妻之间,许大同可容许简宁骂他是“臭****”,却不容许简宁骂自己是“贱货”;为了让孩子得到家庭的温暖,许大同做出了与妻子分居的决定;昆兰先生不计许大同离职的“前仇”,前后奔跑,亲自体验,为事情的解决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见,无论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解读,还是东方文化的领悟,都只能建立在对这种情感的感动下,才能达到宽容和认同。同时,影片对于情感的描述和影片对于冲突的展示交叉交替在一起,有效地调和了影片的节奏和氛围。

影片以情感加文化捆绑的这种方式,力图向我们阐释的是一个多元的主题,但是在情感与文化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失衡。

过于迷恋中西的文化冲突,而在亲情方面少下工夫,这使整个影片虽然大气却缺失精致。影片做了很多的煽情,如在第二次听证会前许大同为准备陈述的种种行为,是和他的复杂的心情分不开的,导演把这种复杂的心情外化,十分感人:在结尾处许大同为了和妻子、儿子一起过圣诞节爬上九楼,更是将亲情渲染到了极至,把整个戏推向高潮。但是这种煽情仅仅是平面化、简单性的。导演并没有在情感的深度上展开挖掘,因而真情似乎成了矫情。在第二次听证会上,许大同满腔激情、真挚动情地诉说着自己对儿子的爱与期望,但西方人依旧不能理解用“打”的方法教育孩子是一种“爱”。在谈到设计暴力电子游戏时,他们谈到了《西游记》——然而西方人依旧不能理解《西游记》跟解放思想、追求自由、反抗****有什么关系。这些疑点,影片完全可以继续挖掘下去。但是影片却以一个讨巧的方法回避了继续争论的可能。许大同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在最关键的时候离开美国回到北京,他的内心情感影片并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展示,从而在情感叙述上,影片不够纯粹,也缺乏足够的力度。

失去了情感叙述图谋的同时,影片对于文化的体悟也远远没有达到观众希望的高度。“许大同”即是认同之意,“简宁”也暗含着理解、和平。导演想探讨的是一种文化间的相互认同和宽容,然后以这种大同的思想来解决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矛盾。这是导演想探讨的一个理想主题。但是影片仅仅向我们阐释冲突的本身,而对于其原因和冲突的调和,并未做出很深刻的挖掘。文化是没有对错的。正如儿童福利机构女负责人所说:“没有人能打赢这个官司,全都是输家,特别是那个孩子。”那么,到底如何看待不同文化发生的冲突?影片对此却一直游移不定,没有一个稳定的立足点。一方面,“我为身在美国而骄傲”、“我为获得社会的承认而自豪”等话语;另一方面却是,“现在家已经支离破碎成这个样子了”在视听语言上,影片对美国的儿童监护制度、律师制度听证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等则不断加以嘲弄。在结尾处,面对星空响起了画外音:中国、北京、长城、长江、黄河……一派热爱祖国的抒情景象;可是片中许大同为了表达对上司的尊重而当场给儿子一巴掌,这些东方落后的思维方式又无疑是一种自我否定。

问题的解决方案居然是昆兰先生不计前仇负荆请罪式的“以身试刮”,然后以此博得检官司的信任而撤销了诉讼。文化的冲突仅仅靠人的态度便得到了理解和缝合。导演为了赶在圣诞夜来一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轻率地处理了在感情和文化上各自的冲突,实在让人遗憾,这种对于文化冲突的缝合方式未免过于理想化、浪漫化,因为中西文化冲突的缝合,应该是二者彼此之间的真正理解。导演给观众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但在叙述时却未能寻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两分钟的“追车”段落是影片最有意思的一场戏。许大同为了让父亲再见丹尼斯一面,从儿童福利院“拐骗”出丹尼斯,却以拐骗儿童、挟持人质的控告而被警方通缉。于是他只好带着儿子逃逸,驾车在公路上和大动干戈围追堵截的警察兜圈子。坐在后座上的儿子兴奋地和警察一起“表演枪战”,主人公也在这短暂的“逃亡”中从容地享受了父子团聚的快乐时光。这虽然显示了导演的幽默从容和创作的灵性,然而在影片关于文化或情感的表述中,并没有很深的依托,在整个影片中显得孤立、苍白。

从情感的角度上看,影片似乎过于简略;而从文化的角度上看,影片又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在情感与文化两者之间,影片出现了一种失衡。

18.一个智者的无奈

——评《求求你表扬我》的主题意蕴

作者:一考生

由黄建新执导,改编自北北的小说《请表扬我》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打着黑色幽默大旗,轻易的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善于以小见大的黄建新导演借助本片表达了他新的思考——一种理想与现实的悖离。引发了我们关于道德,关于社会现实的深深反思。

道德困境正是《求求你,表扬我》的核心所在。杨红旗是一个工地的建筑工人,尽管在城里的工地上上班,但是他的脑子里,他的意识里依然是农民式的,孝顺淳朴、见义勇为而不计后果。他其实需要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尽一个孝道,因为他的病重的父亲,一个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一生,以奖状贴满屋子里所有的墙面为荣的老人。他唯一的遗憾就是儿子能象他一样上报纸,得一次表扬。后来杨红旗真的做了一次好事,然而事主欧阳花因为考虑到对自己的影响而拒绝承认。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救过人,为了给患有肺癌时日无多的爸爸一个交代,杨红旗拼命的在证实自己,但是他也清楚知道这个证明对欧阳花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挣扎在孝道和道义之间,也因此他才一直避免去见欧阳花,

这里电影的矛盾就产生了,一个需要获得这次荣誉,一个却拒绝为此而出面证明。有个细节我们不会忘记,在古记者等人开始调查的时候,他们慢慢和欧阳花成了朋友。这里当然首先有个逻辑需要确定就是,杨要获得表扬必须先证明此事的存在,证据是主要的,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古记者等人与欧阳花成为朋友之后,对杨的怀疑加重。可能通过这里让我们承认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有时候没有勇气承认这一点:在道德上,当我们面对分别具有城乡身份的两个人时,我们会对城里人有种先入为主式的信任态度,而对满身泥土,一脸木讷的乡下人带有一种天然的怀疑目光。最后,随着事实本身的逐渐清晰,欧阳花当然让人心痛地为她的遮蔽隐瞒付出了代价。她当然值得同情,但是那个杨红旗和他的父亲呢?

《求求你表扬我》的真相是什么?黄建新没有给我们答案。他解构了真相,解构了道德,甚至解构了电影本身,把对社会浮夸风的批评扩大了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这个电影中,大部分人都在为了不同的原因和目的而成为撒谎者,少数的诚实者在这个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而且更可悲的是,由于看到太多谎言这些诚实者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就象古国歌对女友米依说的抓捕犯人事情也充满怀疑一样,随后影片中却以一个片头被抓获犯人被审问的镜头来侧面证实了米依的话是真实的。可是不知道这些的古国歌对忽然找上门要求表扬的杨红旗还是抱着同样的态度——不信任,可是他没有想到看似简单的调查过程却使他陷入了无法解脱的道德陷阱。

片中出现的看似无关紧要的配角也都在不同侧面表现着社会的种种怪现状,浮夸和谎言成为风尚,而诚信和传统却成为笑谈。村支书决定撒谎,因为他知道撒谎可以给村子和村民带来更大的利益,可以得到上级单位的表扬,所以这种谎言不得不说;句号扮演的警察决定撒谎,因为如果说出了粉巷曾经发生过恶性治安事件的事情,派出所的社会秩序综合治理标兵单位的表扬就会泡汤;这些人都在为了得到表扬而撒谎,唯一说真话要求得到表扬的杨红旗也被归于其中得不到信任,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由于道德沦丧而造成“我们不敢去相信别人”的悲哀。巩汉林扮演的杂货店主也是个有趣的人物,他不会去为帮助别人说一句实话或谎话,因为明哲保身是正理,但是事关自己的雨衣问题记忆力却好的要命,不过之后说起巷子里曾发生什么事情时他又一问三不知。

黄建新通过《求求你表扬我》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社会状态下,人们无法达到共识,真理没有统一的标准,道德只不过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托词,无论是感觉还是理性都是不可信的,这个世界是彻底不可知的。影片最后古国歌的笑是一个智者无奈的笑,悲剧的笑,立于神圣的天安门前,这笑似乎否定了一切权威与独断。影片在思想上完成了一种哲学式的追问,我们无法掌握现实生活,现实太复杂了,我们宁愿承认自己对不可知论的焦虑。

19.面对真实才能找回自我

——评《开往春天的地铁》

作者:王功山

爱情在很多时候都是虚假的,它给人以捉摸不定的感觉,有时候来的容易去得快,有可能费尽辛苦一场空。《开往春天的地铁》就是讲了一个关于真实、关于现代人怎么去面对真实的故事。

影片中的建斌与小慧带着梦想来到北京,他们经历了爱情的磨练,梦幻的破碎的过程。初恋在他们眼中被美化和诗化了,她过分关注他的承诺与目标时却忽略了实现目标所需要付出的艰辛以及其他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使他们的感觉变得迟钝,三个月没有工作这样的残酷现实使他体会到了“爱情在生活面前太微不足道了”,他不知所措,更无法与小慧言说。他被迫每天乘着地铁去“上班”,在地铁呆一天再陪着小慧“下班”,维持着虚假的成功男人的形象,甚至还用最后一笔钱到高档餐厅去吃饭来讨得小慧的欢心。当他为自己设立的无法企及的目标去疏离成功的形象来支撑自己时,他已离开了真实,而被迫与欺骗为伍,他没有勇气去说出生活的真相,不敢返回现实。

与之相比,小慧是对生活的艰辛有回避心态的,她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她回避痛苦与艰辛的态度成为了建斌迈向真实的障碍。她总是期望着每天都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她总是在内心责怪建斌没有为挽回爱情作出更多的努力,但她自己却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倾听建斌的话语。老虎以“人要对自己的感情真实”这一个爱情宣言吸引了小慧,幸好她在这个感情怪圈的边沿驻足了,她给了自己和建斌一个机会。导演成功的揭示出女人的虚荣成为男人奋斗的目标,着是时代爱情的实质与通病。在一味追求自己感情真实时忽略了对方感情的真实,更忘却了自己肩负的责任,这个感情的怪圈使彼此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在现实面前不敢面对和做回自己。

影片中的地铁里包含了都市里几乎是所有不得志的人,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更能很好的反应现代都市里那种现实的残酷,没钱就很难在城市里生活。在金钱的压迫下,人们的那种无奈心情恰好在那些失业或失恋的人们身上表现出来,而他们生活中可以排遣那种郁闷心情的方法就是在人来人往的地铁中消灭孤独和无助。社会角色的转换是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心态,建斌自己的爱情力不从心使他自我逃避和寻找。他逃避现实中的自我去寻找一个新的自己和新生活的支点。他追求的自信与自尊,轻松与欢快在丽川这里找到了,他们这种朦朦胧胧,若即若离的关系是使自己摆脱了失败者的身份而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安慰者。在丽川重建光明之前,他还是选择了逃离,他自己无法面对生活的真相,这是现代人的尴尬和叹息。他在竭力维护那个自我设计中的外表的名分的自己时失去的自己,而是投身于真实而不理会外表和虚拟时却找回了自己,掩饰和逃避只能是欺骗着自己。丽川是智慧的,她在没有揭开自己的绷带之前,不愿意听他说出自己的秘密,也只有丽川是勇敢的,在他匆匆离去之后,她仍然能够坦然接受这样的现实,她能凭心来体会世界的真相,而建斌和王要眼睛明亮却不能面对人生的真实。大明与天爱的阴差阳错也表明了生活的复杂、命运的捉弄。他一直暗恋着天爱却不敢表白,因为他是哑巴,当他终于鼓足勇气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的时候他们却因为误会而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