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蝶衣与菊仙,看似天生的一对敌人,但是程蝶衣在菊仙身上找到了母亲的影子。在程蝶衣眼里,菊仙的出现打破了他与段小楼从一而终的梦,是戏台上一系列悲剧的制造者。菊仙的妓女身份如同程蝶衣的母亲,她像母亲一样因为妓女的身份而屡次遭人辱骂。程蝶衣戒大烟,浑身发抖地躺在床上,菊仙在一边照顾他,程蝶衣在睡梦中喊娘,说着当年母亲残忍地剁掉他手指时候的话,菊仙似乎也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母性,把程蝶衣紧紧地搂在怀里。似乎程蝶衣从潜意识里不能接受菊仙和段小楼结婚,有一方面的原因是菊仙有他母亲的影子,而段小楼是他不能失去的依靠,两个同等重要的人走到一起而抛弃他,这对程蝶衣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段小楼被日本人抓走后,程蝶衣心急如焚地要去救师兄,当程蝶衣看到菊仙急匆匆地要他去救段小楼的时候,程蝶衣固执地装作很漠然的样子。菊仙承诺救出段小楼自己就回到花满楼,欺骗了程蝶衣,然而救出师兄后却遭到唾弃,这更伤了程蝶衣的心。在舞台上段小楼和台下士兵厮打的场面中,程蝶衣惶恐地躲在幕后,而菊仙挺身而出为了救段小楼被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这不但没有使程蝶衣动心,反而更遭到程蝶衣的嫉妒,对菊仙的仇恨进一步加深。以至于在批斗场面中,段小楼把程蝶衣的“反共行为”全盘托出,并对菊仙进行诽谤和侮辱时,这再次勾起程蝶衣对菊仙的仇恨,一直指认菊仙是制造矛盾和悲剧的罪魁祸首,并当众起哄狠狠地批斗菊仙。菊仙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而自杀。程蝶衣对师兄的依赖一开始就是一场错误,错误注定会成为悲剧。
在《霸王别姬》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惨烈的一面。
对于影评写作而言,单纯技术性的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是因为考生们在掌握影视本体性特征、影视技巧的时候,容易因为理解能力的问题,而在具体的理解和运用中出现一些误差。这篇影评在分析人物关系的时候,在首段就将这种分析与电影的主题结合起来:“由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霸王别姬》展现了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戏子,在舞台上亦真亦幻的悲剧命运。假霸王和真虞姬是同门师兄弟,两人结下深厚的感情,程蝶衣对京剧的痴迷使他把自己的生活与戏混淆,对自己的性别指认不明,对师哥段小楼的依赖超越了一般感情,这恰是造就了程蝶衣悲剧的一生”。《霸王别姬》是影评考试中经常考到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分析难度。作者从“真假变幻”的角度出发,分析程蝶衣与母亲、段小楼,以及菊仙的关系,并将之纳入“错位人生导致人物的悲剧”的主题,条理清楚。
在对三组人物关系的具体分析中,阐释得最好的是程蝶衣与段小楼的关系,写足了程蝶衣对段小楼由“依恋”而生“孽情”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对“烟袋锅戳嘴”等细节的描述,是比较到位的。而作者对一些细节的技术性分析,也很精到。例如,对于电影中镜头色调的对比的分析,就通过“白”和“红”的对立,展示了程蝶衣的绝望心情:“导演用一束强烈的白光打在程蝶衣头上,展现他内心的绝望和停滞,而屋内呈现暖色调,菊仙大红色的嫁衣象征着喜庆和欲望,展现此时他们幸福美满的家庭。两个场景在镜头切换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类似的例子,还有对于程蝶衣和母亲关系的分析,运用了有关“摇镜头”的技术效果的阐释:“母亲脱下外衣裹在程蝶衣身上随即转身离去,镜头顺着程蝶衣的目光摇向门外的时候,原本晴朗的天气忽然飘起了大雪,空旷的雪地里再也不见母亲的人影,这里也预示了母子俩的生死离别,从此程蝶衣的命运也将转为悲剧”。
当然,对人物关系的分析上,挖掘的深度还有待商榷。程蝶衣和菊仙之间既有母子情的暗示,又有传统的女性之间的“嫉妒”心理。然而,这二者之间是如何在矛盾冲突之间实现悖论式的结合的?在程蝶衣对菊仙既依恋又排斥的心理中,是其模仿女性、又无法完成女性角色的内在焦虑使然。恋母情结是男孩的特有心理,而“嫉妒”却是成年女性之间的重要关系——而这之间,缺乏的却是“真正的女性”的存在。这也是程蝶衣的悲剧所在。
一个伟大的政党一部复兴的史诗——评电影《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以强大的明星阵容和气势恢宏的视听画面,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是一场豪华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主旋律红色电影的重大突破。导演通过国家民族的叙事来超越革命的叙事,用这部正如贾内梯所说的处于“类型修正期”的经典红色电影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不一样的“建国之路”,既歌颂了为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又赞扬了我们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这部国家民族叙事超越革命叙事的红色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对于以往传统的红色主旋律电影是一次重要突破。这种突破主要凸显在三种人物身上,一方面,领袖人物形象的塑造超越了以往红色主旋律电影的尺度,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影片《开国大典》中的英雄政治家形象的领袖与本片有着鲜明的区别,导演在《建国大业》中更加彰显了这位领袖的人性化特征。醉酒时,毛主席慈祥的笑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显眼,这不但使得观众对主席的亲切感加强,而且屋内明亮的灯光与屋外暗淡的夜色相对比,更加预示了革命道路的光明前途。载歌载舞的场景中,毛主席显得那样平易近人,慢镜头的使用,将这种唯美的场面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为塑造******这一极具张力的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了对正面的领袖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影片更加强调对传统意义上的反面人物的塑造,影片将******塑造成一个个性鲜明的民族主义者,而不是着重塑造正邪势力的对抗之上。******最终因为国家民族情怀而将轰炸故宫的计划取消,影片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超越革命叙事的国家民族叙事手段。******的背影轮廓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模糊,这是一个政党终将淡出历史舞台的信号。这个萧索的背影,则是国民党命运的另一个侧面。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等第三势力在影片中的形象塑造也是空前的。李济深等人是最具代表性的,在国共两党一直处于水火交融之时,他们也曾动摇过,但最终他们追随中国共产党,这昭示着共产党在历尽沧桑岁月之后,必将会海纳百川,奔向光明前程,最终建立一部伟大的“民族复兴”大业。
影片的另一特色是嘉年华式的明星阵容和产业化的运作方式,这是大制作主旋律电影成功的关键要素。不论是表现国家意志还是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国大业》都最终回归到了艺术上,尊重观众,尊重市场,这种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建国大业》从市场出发,走产业化道路,作为一部主旋律献礼大片是成功的。100多名大腕明星和气势磅礴的画面相结合,增加了本片的含金量,于是成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商业大片已是必然。导演运用这种半纪实的电影手段,再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既增加了电影的历史感,又突出了画面内容的厚重感。《建国大业》作为主旋律电影与市场接轨的一次完美尝试,开辟了内地电影新的产业化模式。
《建国大业》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民族叙事和市场经济思维的整合,在强大的视觉包装之下,为我们展现了一段写意般的“复兴”之路,不仅宣扬了中国共产党从沧桑走向胜利的丰功伟绩,而且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红色电影中已然成为一部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经典力作。
主旋律电影是艺考经常出现的电影类型之一。这类电影的主题一般比较正统,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电影的技巧性直观易懂,不那么晦涩,故而分析起来难度不大。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写影评的时候,很容易流于“千人一面”。那么,怎样才能在这类影片的影评写作中高人一筹呢?这不仅要求作者有比较好的文字功底,而且要求作者能够找到一些新的分析角度,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比如,作者从电影的意识形态和类型化入手,细致地分析了电影《建国大业》。作为一部新世纪鸿篇巨制的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显示了主流意识形态已经日趋娴熟地与电影产业化、市场化接轨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电影的主题设置、人物设计上,也体现在电影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上。这篇影评的作者能够看到这几点,是难能可贵的。
影评开头,作者写道:“《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以强大的明星阵容和气势恢宏的视听画面,为我们展现了建国前后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是一场强大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主旋律红色电影的重大突破。导演通过国家民族的叙事来超越革命的叙事,用这部正如贾内梯所说的处于‘类型修正期’的经典红色电影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不一样的‘建国之路’,既歌颂了为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又赞扬了我们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方面,作者用典范的影评语言,提炼了影片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则从类型化的角度指出,这部电影的类型化特征,即通过国家民族叙事超越革命叙事,展示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建国之路”。其实这也是我们在影评写作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找到影评写作的突破口,必须对这部电影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想和比较。比如,作者将这部《建国大业》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开国大典》比较。只有在这种比较中,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电影的特点。
另外,这篇影评也再次印证了关于“主题—人物—技巧”的影评的铁三角关系。在中间部分的分析中,作者分析了该电影在正面领袖人物、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三类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类型化突破,并指出该电影在产业化运作上,借助明星阵容的特点。结尾的再次点题,则有力地回应了主题,升华了整篇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