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22232900000015

第15章 媒体实务(15)

三、户外广告营销体系的创新设计

广告主关心的是投资回报率。要实现广告主的预期,户外媒体公司不能仅仅停留在“销售媒体”阶段,而要从广告主的需求出发,提供吻合广告主传播目标和自身媒体特性的营销解决方案,否则,户外新媒体公司只能在较低的层面竞争,比如比拼广告价格、销售人员能力等。由于不同的户外媒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一味地恶性竞争,只会影响广告主对户外媒体的信任度,因此,户外广告媒体必须建立能够应对不同广告主需求的营销体系,才能赢得广告主的认可和信赖。当然,真正建立起系统的营销体系,将广告产品进行立体化的整合,为广告主提供智能化的媒介策略和媒介传播组合方式的公司还比较少。目前得到广告主初步认可的是在电梯平面媒体领域的框架传媒建立的FPS媒体投放精准定位工具,它涵盖了地理特征参数、楼宇设施参数、人群参数和环境参数。

随着广告竞争的加剧,户外广告媒体的营销体系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提升媒体竞争力的焦点。在户外广告媒体营销系统的建设中,联合式户外广告是一个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联合式户外广告开启了国内户外广告营销体系建设和创新的先河,包括户外媒介联合、户外与其他媒介联合两种形式。户外媒介联合,即将户外媒体的各类形式综合性地运用于一个广告运动。如一个广告主题既用移动交通类广告终端,又用大型广告牌、街道媒体、其他新开发媒体等同时发布广告;户外媒体与其他媒体的组合是指一次广告运动中同时用到户外、电视报纸等媒体。在联合式户外广告系统中,采用动静结合以及多种创意结合的方式,用更为丰富的形式和更为精彩的内容表现来提升广告的美感,加深受众对广告内容的美好印象,大大减少了流动人群带给传播效果的不良因素,增加了广告的关注度和到达率,值得行业内的户外媒体公司借鉴。

对于户外广告媒体而言,创新是必走之路。只有从内容和营销手段上同时创新,才能进一步凸显产品的品牌价值,实现户外广告媒体的持续发展。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从《人民日报》看新闻图片的作用与发展计

剑桥

当今纸媒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图文并茂”成为当今报纸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图片新闻是报纸这一特殊商品中重要的因素,被称为报纸的“眼睛”。要让报纸的“眼睛”亮起来,新闻图片要“善于说话”,要能通过图片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同志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人民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联系政府与民众的桥梁,也是世界观察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因此,本文选取《人民日报》的新闻图片作为研究对象,阐释新闻图片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的特质、传播效果以及新闻图片日益突出的作用。

一、逐步重视图片运用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3年《人民日报》平均只有11%的图片是具有事件性的新闻图片,多数图片都不具有新闻性,因此在版面中的地位也不被重视。当时的新闻工作者根本没有注意到新闻图片本身所能携带的新闻性。说到底,这也跟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和传统的思想僵化是分不开的。

直到1990年,第一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图片研讨会举行,正式提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报纸编辑总方针,向总编辑宣传重视新闻图片的理念,贯彻“图文并重”的业务指导方针。后来,随着“图文并重”方针的具体落实,新闻图片的地位才越来越受到重视。

“图文并重”,它不只是报界同仁依据受众新需求发出的理性呼吁;它从客观上也反映了报纸新闻改革深化的内在要求;它是“读图胜于读文”的人本、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也更是社会发展到“读图时代”的一个无法绕开的选择。同上。同时,它也恰恰有力地反证了新闻图片在新时期地位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闻图片以自己的视觉强势,担当着唱响新时期“主旋律”的重要角色。由于新闻图片具有视觉的震撼力,在表现恢宏的场面、磅礴的气势时作用重大。因此,近些年,在报道长江三峡截流、香港回归祖国、北京申奥成功、神舟飞天、汶川大地震、第29届北京奥运会等举国聚焦、全球瞩目的大事中,《人民日报》都采用了从现场传回的巨幅照片,气势夺人地把重大新闻事件形象化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充分显示了新闻图片作为一种具有冲击性的视觉语言所具有的生动传神的独特优势。无声的画面胜过文字描述的千言万语,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过目难忘。

二是新闻图片以其再现特性,不容置疑地去“定格”突发事件。新闻图片的特性,可以满足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真相的愿望、对新闻事件现场及主体的最终确认的心理,使之能够“亲眼”对现场进行“目击”。的确,新闻图片的再现特性,使它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具有其他传播手段所不具备的“真实感”、“确认感”。特别是在反映各种突发事件的时候,这一特性更是明显。汶川地震时更是有许多再现当时救灾的感人画面,很大程度上“定格”了新闻事实,有力地回击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不当言论。

三是充分运用图片的“画面真实感”,展示万千社会风情。近年来,社会新闻以其可读性强而广受读者青睐,成为传媒“必争之地”。因此新闻图片的作用日益凸显。且不说灾害、事故、案件这些题材极适合用图片来表现,镜头还可以“摇”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捕捉各色生活浪花,构成绚丽的万千社会风情画面。2004年3月1日,《人民日报图12004年3月1日《人民日报》——《盲童用感觉塑造世界》发表了《盲童用感觉塑造世界》等富于生活气息的照片,既生动又贴近生活。照片以不干涉对象的现场抓拍为特色,使人们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图片的价值。通过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以及对不同生命历程的记录,一大批群众喜爱、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隽永的社会风情类新闻图片作品层出不穷,从客观上为党报架起了一座与普通老百姓沟通的桥梁。

二、如何实现“图文并重”

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编辑观点中,“图文并重”可以说是总的指导思路,显示着新闻图片的极端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实施“图文并重”也是新闻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竞争中向我们提出的一个挑战性课题。

图文怎样才算“并重”?是图片与文字比例各占50%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可以通过什么手段图22001年7月1日《纪念七一》来真正实施“图文并重”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人民日报》2001年、2004年和2006年的建党周年报道。

作为党报,建党周年活动是《人民日报》的传统报道重点。从历年建党周年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在图片使用上图32004年7月1日《纪念七一》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图文并重”的真正含义。

通过报样可知:2001年图片所占比例远大于2004年及2006年,然而图片相对单一,图片信息量不大,2001年新闻图片所传递给读者的有效新闻内容远不及2004年和2006年的丰富,2004年和2006年特刊中均引入了大量图表图片,使读者直观地看到日益壮大的党员队伍信息。2004年特刊首页《总书记看望老党员》的图片生动地展现了总书记的亲民形象。2006年特刊第二页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系列照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通过2001年至2006年《人民日报》“七一特刊”的比较,反映出新闻图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昭示出一条如何实现“图文并重”的道路:“并重”并不意味着纯粹从数量上增加图片的数量,而是强调在图片质量方面,要从低信息量图片过渡到高信息量图片,通过高质量小面积的优质图片提供给读者高效的新闻信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人民日报》若干重大的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图片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和效用,显示出其作为新时期新闻传播利器的重要作用。

寓情于理点面结合点上开花专题片《绿海甜园魅力新村——大兴新农村建设纪实》得失谈

徐志鹏

“2005年10月8日,****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向全国人民吹响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2006年初,大兴区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34个相关部、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新农村建设指挥部,下设6个工作组及专职办公室。大兴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以一张图、一张表、一本账、一个机制、一套班子的‘五个一’为统领,在全区全面展开。按照大兴区在北京市的功能定位和城镇规划,将全区526个村庄分为三种类型进行建设。”

以上是专题片《绿海甜园魅力新村——大兴新农村建设纪实》的一段解说词。

2009年2月,中心领导下派任务:受大兴区新农村建设委员会委托,由我科承接制作一部反映我区新农村建设成就的电视专题片。拍摄完成的专题片《绿海甜园魅力新村——大兴新农村建设纪实》获得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新农村新农民——中国农村小康故事”最佳作品(一等)奖。这是大兴广电中心第一次在国家级大奖评比中专题节目获得的最高奖项。

作为这部片子的创作人,我参与了从接洽、组稿、拍摄到制作、审片、改编的全部过程,创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很多体会。

大兴区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农业区,每年承担着北京市70%的禽蛋肉菜奶的生产和供给,因此大兴区的农业在整个北京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服务于大兴区的记者,我们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奔走在大兴的田间地头,贴近大兴的三农,近距离地接触、感受、报道大兴的农村、农民和农业。

大兴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从2006年初正式开始实施的。从改水改厕、道路建设、新民居建设、环境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设施建设,可以说,大兴区的农村在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变化着,有时这些变化是巨大的、跨越式的。作为记者,我们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报道者。

大兴的农民、农村、农业,我们熟悉、熟知;大兴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我们感同身受;我们知道从哪里入手才能反映大兴农业的变化;我们知道选用哪些镜头更能展现大兴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因此,我们能够把握这一题材的专题片制作。

大兴区的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初开始实施,到我们开始做这部片子的2009年年初,整整进行了3年,它涉及大兴区农村的方方面面,范围十分广,建设成就也十分巨大。如何在十几分钟的片子中展示这种变化,反映建设成就,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重点考虑的问题。专题片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像记流水账一样把变化、成就集中在一起展示。那样做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而且效果也不会好。我们只能按照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增收、发展、和谐、稳定等最能反映大兴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实绩组织策划稿,选取和拍摄画面,力求“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将表述政府主导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与大兴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喜悦和收获结合起来,做到情与理的结合,利用典型人物同期声把他们的语言升华到大兴新农村建设的大平面上,以质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述大道理,从而避免了生硬和生涩,使整部专题片更加可亲、可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