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22234400000020

第20章 办学理念与特色价值内核(3)

二、物化校本文化内涵,营造人文特色校园环境

没有教育思想的校园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学校以成为重庆市国学教育实验基地为依托,以弘扬中华国学传统文化为载体,立足校本文化,按照用文化熏陶人、用文化滋养人的文化育人原则,对校园建设整体规划、逐步实施、重点推进,使校园成为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无声的教育载体和学生的精神家园。

学校撷取最具民族传统特色的诗书画印等艺术元素,建设书香校园,着力提升文化品位,营造教育氛围。采用梅、兰、竹、菊等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意韵的主题构成文化走廊,配以文化墙、橱窗栏、标语牌、主体雕塑、园林亭阁、绿地花草,施以净化、亮化、艺术化手段,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有机结合,将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结合,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学校文化的魅力。学校尽量创设出一种温馨舒畅的人际环境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教育氛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凸显浓厚的文化气息,以文化感召师生,以文化熏陶师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接受转变为体验,使文化积淀成人格,凝聚成学校特色。

三、实施文化立校方略,开启特色强校发展道路

特色学校是指在长期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办学成果的学校。要走特色强校之路,必须大力实施文化立校方略。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功能。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家长联席会制度、学生代表会制度等,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构建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文化。学校的《关于教职工病、婚、丧、事假的若干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教学质量奖励、岗位设置等各种方案的重大决策制定,都必须确保人人参与,实现“民主”和“自主”。实施网型管理新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分设三个年级组管理层,教导处、德育处、办公室、总务处辅助协调各组,分工协作,整体推动,积极营造规范有序、富有人情的文化环境,构建与人本民主、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体系。

(二)建立多元价值的课程文化

文化立校的核心是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中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学校实施“4+1”课程教育新模式,即学生周一至周四学习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设的必修科目,在周五时,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学校提供的拓展型科目中进行选择性学习。学校自编课程科目有书法、社会实践、古典诗词欣赏、数学与生活、艺术、体育等10余门。同时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延伸学校文化教育的触角。如组织学生参观市科技馆、区科技展、南山“菊花节”,以及观看《建国大业》影片和国庆60周年阅兵式,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举办“唱响国歌、校歌”合唱比赛,“感恩行为”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组织一学期一次的主题作文竞赛、兴趣数学竞赛、书画竞赛,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体验成就感;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健康学生身心。学校把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而成为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常态生活。让学校文化植根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建立高效智慧的课堂文化

在课堂中培育智慧文化,就是要求教师以智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创建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帮助学生发展智慧、应用智慧和创造智慧,从而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通过对师生课堂现状的问卷调查和组织各学科教研组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探讨,确立并推行“4+1”课堂教学模式,即指导学生课前定向自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课堂4个环节: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反馈练习、总结提升,从而构建具有生命、生本、生活、生态的智慧型课堂教学文化。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注重了教学目标达成上的层次性和生成性,教学资源遴选上的针对性和发展性,教学策略运用上的合作性和开放性。在设计教学程序时,既妥善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组织学生学习时,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培养实践学习、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能力。从而自然生成“引导争辩的课堂”“充满疑问的课堂”“凸现探究的课堂”“走向生活的课堂”和“唤醒智慧的课堂”,形成丰富多元、充满智慧的课堂文化。

(四)建立开放互动的教研文化

学校在建立健全教研组织、制度、评价等机制体制的同时,积极推行“122”教师成长计划。即每年组织教师参加1次教学赛课,以赛促培,选拔和培养教坛新秀;开展2次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和教师学术论坛,推动并促使教师反思教育教学问题,培养研究型教师;举办2次成果会——学术年会和表彰会,每年9月举行教师节表彰会,表彰教育教学质量优异的教师,每年4月举行学术年会,表彰在教育科研领域里为学校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以此为学校培养育人之师、科研之师、特色之师和创新之师。通过“122”教师成长计划的实施,激活了管理教师的机制,教师在共研共进的氛围中迅速成长。在师资培训上学校实施了“4+1”师培模式,即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教师论坛、课题研究这四种必修性学习,以及教师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的学历提升进修或学科专业进修的自助式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4+1”教育改革模式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通过上述活动,学校营造了重视学习、重视实践、重视研究的教研氛围,构建了开放互动的教研文化,让个人的知识、智慧、能力、活力竞相迸发,让学校教研教改的源泉得以充分涌流。

学校以文化立校为着力点,旨在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引领师生自觉追求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塑造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学校积极构建在办学举措、管理风格、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独具特色的校本文化,以期达到培我之特,展我之优,打造亮点,树立品牌,开启特色强校的科学发展道路。

(吴阳)

以文昌 以正养——九龙坡区石桥铺小学“养成教育”实践

教育需要情境。石桥铺小学教学楼内,每层楼上下楼梯第一阶右侧,都画有两个小脚丫。孩子们每天上下楼梯时,这两个小脚丫既是无声的提示,也是无声的引导。孩子们对小脚丫有更丰富的理解,有的孩子说:“小脚丫像一个安全天使,在我心目中象征文明!”有的孩子说:“小脚丫在我的心中就像一条路的起点,我们一踏上这条小路,就会朝正确的方向走去。”

一、教育情境:智慧的润泽

教育的情境是什么?九龙坡区石桥铺小学用实践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情境是一种润泽、一种滋养;情境是教育智慧的物化。教育应该用心营造儿童的校园,营造生动、具体、形象的儿童教育文化情境。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建于1933年,发源于石桥铺文昌宫的石桥铺小学,至今已有近80年历史。秉承“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助人、行善”的文昌文化,石桥铺小学最终定位于以传承传统文化和狠抓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来挖掘学校特色文化,提出“蒙以养正,光华文昌”的主张,并把它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战略目标。学校特色建设的内容围绕“蒙以养正,光华文昌”的主题来设计,从学校核心文化出发把“养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把“端端正正、大大方方”作为校训,把“好习惯处处在”作为校风。努力创造“养正”教育情境,将培养学生各方面良好习惯作为教育理想,让走出石小校园的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二、教育的价值观:养正

“养正”出自《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学校的养成教育的价值观正在于对学生成长的终极关怀,即立足于学生面对未来的社会的学习需求,“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并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一)“养”,一种现代的教育理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非常关键的时期,因此,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石桥铺小学多年来一直坚守养成教育,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正”,秉承基础教育的真意

“正”是引导。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教与学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是孩子成长的“引导者”。

“正”是矫正。矫正小学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优良品格形成和个性健康发展的行为。

“正”是正气。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耳濡目染这些存乎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中的“正气”,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树立道德理想以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三)“养正”,寄托全面育人的学校愿景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品德上的“养正”,即为德育。这是教育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思想上端正了,才能使行动的诸方面端正和落实。

在对具体知识学习上的“养正”,即为智育。在知识学习中,尤其要注意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认知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学校一直践行的教育理想。

在体育、美育、劳动等教育上的“养正”,既是思想态度上的“养正”,也是行为上的“养正”。养正教育将这些学科统一归纳为行为习惯的教育范畴,这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全方位教育。

三、理念关键词:习惯

(一)办学理念:养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从“养正”出发,学校把“养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这不仅是对养成教育的明确定位和清晰把握,也是最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教育意愿的。

印度哲学家菩德曼曾说过:“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你会收获一个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习惯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养成品德好习惯。小学生由于年幼,思想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在不利条件下可能变坏,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因此,良好的品德习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其他方面的养成教育目标还有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如认真预习,认真听课,及时复习等;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如天天锻炼等;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常换衣等;养成劳动好习惯,如勤劳、节俭等。

让孩子养成这些受用一生的好习惯,是学校的不懈追求,更是教育事业对所有学校的终极考验。学生养成了受用一生的好习惯,则教育一定是成功的。

(二)校训:端端正正,大大方方

“端端正正、大大方方”为石桥铺小学校训,与“养正”一脉相承,是“养正”的具象表达,更是办学理念“养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的要求。校训浅显易懂、简洁朴实,更利于小学生理解,时时受其熏陶。

“端端正正”,取正派与正确之意。一个意思是好习惯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坐姿端正,字写得端正。小学教育是为孩子打基础,坐姿是小学生在课堂上最常见的动作,从端正每天的坐姿开始告诫学生要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养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另一个意思是希望全校师生做人要品行端正,做事、为学都要态度端正。教师以身作则,正派为师,从小培养孩子的正义感,责任感。

“大大方方”即不计较、不吝啬;举止优雅,不俗气;衣着适当,不怪异。作为校训有两层含义:一指交际习惯,与人相处少计较,不吝啬。学生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师生之间感情真挚,相处融洽,教师毫不吝啬将爱播撒到每一位孩子的心里。二指穿着行为习惯,师生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形成最基本的审美习惯,穿着打扮自然,行为举止优雅,符合社会规范。

“端端正正、大大方方”是全方位的“养正”要求,突出了习惯教育多层面、多维度和全局性色彩。既要求学生和教师在日常的行为举止、着装打扮上做到正派而不拘泥,大方而符合规范,又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态度、作风、品行和思想上做到正确和正派,符合时代要求。另外,“端端正正、大大方方”作为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时刻贯穿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在智育上即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上,态度和行为也需端正大方,就是说学习知识文化既要摆正态度,又要大方,不可处处拘泥于细枝末节,不可总是死钻牛角尖。同样,在美育和劳动等教育方面,也应该做到端端正正和大大方方,审美和劳动必须端正才能正心和正身,同时需要大方才能在身心上产生豁达而贯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