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22234400000025

第25章 教学改革与特色课程建设(3)

三、“接力共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要点

学校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有两个关键词:生活工作化、工作生活化。

倡导教师生活工作化。教师用学科教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主动留心或刻意找寻适合学生学习的生活内容、生活素材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消除职业麻木。

倡导教师工作生活化。学校努力从硬件设施、娱乐运动、饮食健康等方面改善工作环境;教师自己改变教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自己给自己减压,自己解放自己。

(二)实施“接力共进”校本教研工程

“接力共进”校本教研工程以“四实”(真实、务实、扎实、实用)和和谐为引领,通过不同层次的教研主体传力生力、受力生力、借力(外力)生力、合力生力,促使教师群体接力共进,建立学科教学共同体,积淀校本教研文化。

校本教研是“磁场”,是“生力磁场”。“生力磁场”中教研主体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师群体通过“接力”,进而“共进”,从而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接力共进”校本教研工程具有四大载体:

1.邻近年级组互帮互学教研活动

邻近年级组互帮互学指上一年级教师对下一年级教师就下一年级教学进行指导、建议、帮助,以及他们之间交流、互动等。教研活动时主要通过“反思与记录掠影”“深刻得失”“问题沙龙”三个环节,促使教师自觉反思、互帮互学、接力共进。

2.“齐放光芒”教研活动

学校把为参加各级赛课而搓课定位为校本教研活动,称之为“齐放光芒”教研活动。活动前学校要成立智囊团和制作班子,制作班子的教师负责课件制作及其相关材料收集,智囊团的教师则在参赛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试讲、搓课过程中出谋划策、合力打造。学校根据情况统一部署,有全程参与者,有中途参与者,有事先知研讨内容者,有事先不知研讨内容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同学科参与者,有不同学科参与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促使教师齐放智慧光芒而接力共进。

3.“百花争妍”校本教研活动

在学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总课题统领下,各年级各学科组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分别作了细化研究。各学科组按计划定期展示各组的研究与实践的得失,届时其他年级同学科教师参与评价和学习讨论,共享成果。目前,学校这种主题式细化研究与实践的校本教研模式呈“百花争妍”态势。

4.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互观互议互辩课教研活动

每逢单周,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一起互观2节课以上,之后由学科组长主持互议互辩课,并在《教研组工作手册》上如实作好以下几项记载:上课内容、上课日期、上课教师、观课教师、议辩课记录。此教研活动很好地推动了同类教师群体接力共进,尤其使年青教师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弘扬而不张狂,特长绽放光芒”活动,成就特长学生

一说起铝城小学,大家伸出大拇指,首先赞扬的就是它的体育艺术特色课堂活动,足球、乒乓球、体育舞蹈、艺术舞蹈、书法、漫画、器乐、艺术语言、每周二“2+2”训练等等,都非常成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坚持不懈施行“弘扬而不张狂,特长绽放光芒”校园活动文化的魅力体现。

以“弘扬而不张狂,特长绽放光芒”为宗旨的铝小活动文化,比较完美地体现了“指点生活,激扬生命”办学理念。“弘扬而不张狂”使自信与自谦有机结合,使自强、自信、自谦三大精神品质更加外显,“特长绽放光芒”让个体自强而激扬生命并绽放生命魅力。

在“指点生活,激扬生命”办学理念的引领下,铝城小学的理念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活动文化以及德育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等正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铝城小学正逐渐彰显出激扬生命的强大魅力。

(廖强 刘祖强)

自主课堂 互动精彩——九龙坡区金凤镇中学“自主互动”课堂建设

九龙坡金凤镇,是一块物产丰饶、人杰地灵的宝地。科举时代,孕育了龚炳疏、龚炳全等数位进士;民国时期,涌现出四川大学著名学者向宗鲁。建国后,此地更是才人辈出,前重庆市政府秘书长邱万新,巴县********牟和荣,从这里起飞,奏响了人生的华丽乐章。金凤中学就诞生在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上。建校五十余年,万千小树茁壮成长,两位学子走进了北京大学,谱写出了不朽的辉煌。

2010年,重庆市高新区扩容,金凤成为九龙坡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微电园一期落成,“生物谷”落户,高新大道即将贯通,金凤的美好明天触手可及。

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提出了“做优秀世界公民”的培养目标,培养脚踏实地,有正义感、有责任心、守规则的优秀公民,培养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世界公民。为实现这个目标,主阵地是课堂,只能以课堂改革为抓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营造“自主、互动、精彩”的课堂文化,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

一、构建学习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兼顾性别均衡,把全班学生6人一组分为8组。把班里综合成绩前16名同学,按每组2人较均匀地分到八个小组,共同担任小组长。其余同学也按上述原则分到各组。如果把学生按基础、能力、态度、成绩等差异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的话,每个组都有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便于开展组内互学、组间比学。

为了推动小组建设,学校还做了下面两件事情。

其一,拟组名组训。为了营造小组学习的氛围,增强凝聚力,还让学生开动脑筋,拟定个性十足的组名,以及朗朗上口、振奋人心的组训。如2011级三班的彩虹组——历尽风雨,成就梦想;雄鹰组——不畏艰险,展翅高飞;蜂鸟组——我能行,我很行。学生在不断高呼组训中,增强了自信心和小组的凝聚力。

其二,培训组长。多次开展培训,让组长明确职责和基本的工作方式。学习小组实行“兵管兵”“兵教兵”的办法。每个组长管理并帮扶两个组员,履行“三负责”:负责各科作业的督促检查和上交,负责各科课堂学习任务的分配和情况记录,负责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老师及时对组长进行指导,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能力。

学习小组成为了学习的基本组织,改变了学生单打独斗、逞个人之能的局面,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最基本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自主学习,引导合作探究

“先学后教”的原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在前,教在后,表面上是顺序的调换,实质上是教学思想的根本性变革。强调学生先学,一方面学是教的前提,学生学得如何,将决定教师教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必须基于学情,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用再教,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自学中不会的地方,提升其思维能力。

在操作层面,学校要求教师提前一两天将预习案发给学生,学生围绕预习目标,阅读教材,勾画重点,查找资料,深度预习。然后,完成预习自测题,解决基础知识中的疑难。对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小组检查、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落实,使师生心中有数。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特别是学生,受知识、能力、阅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自主学习上,往往很难有大的进展,这就使合作学习显得很有必要。在操作上,合作学习主要采用“兵教兵”的办法,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对于学习难点,就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教师将难点细化成几个相关的问题链,为学生探究搭建平台;或者教师深入小组,了解情况,以平等身份参与探讨。

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学校曾有过教训,强调合作学习而忽略了自主学习,使课堂走向了表面化、空洞化、作秀化、低效化。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返璞归真,重新回归学习之源——强化自主学习。只有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才开始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个举措收到了实效,被证明是正确的、明智的。

三、推进过程评价,课堂互动精彩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好,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我校制定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方案》。将学生学习的五个过程——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呈现评价、反馈提高、分享感悟,在课堂上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也许一堂课只有一个环节,也许有多个环节,但只要是能够呈现出来的环节就需要评价。当然,评价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教师评、组长评、学生自评互评都可以。每天总结当日得分,每周总结班上得分,每月进行全校表彰,形成了“堂堂评、日日结、周周比、月月奖”的评价模式。

为了记录学生学习的成长足迹,学校为每个班级开辟了专栏——“我们的舞台”,展示师生风采。对学生的评价,受QQ层级管理的启发,学校采用五级评价:星星→月亮→太阳→钻石→皇冠,层层递进,来表明学生的成长历程。学校还评选出个性十足的单项奖,如进步之星,质疑之星,发言之星等,从不同层面来反映学生的学习特质。这是单一的分数式量化评价所无法体现出来的。

学习小组的强化,使学习氛围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组长职能的发挥,一方面解放了教师,改变了一人管几十人、一人教几十人的费力不讨好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解放了学生,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激发,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得到锻炼,原始的生命力得到释放,学习在他们眼中不再是负累。

课堂上,教师充当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不再独享话语权。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组内学习。信息实现了多向传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师生与媒介之间广泛对话,课堂实现了互动,逐渐变得精彩起来。学生敢于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像老师一样讲解习题,思路清晰,步骤完整。更有部分学生,敢于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指出了教材注释中的错误。课堂“活”了,“瞌睡虫”不见了,“袖手旁观者”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深”了,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生成了新知识,产生了新见解。学生普遍反映,他们在课堂上有了主人翁的感觉,学习变得轻松了。

几年走下来,当自主互动精彩的课堂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追求后,当课堂呈现出自主互动精彩的景象后,学校有理由相信,构建“自主互动精彩”的课堂文化已经由梦想变成了现实。

(徐和建 肖世明)

聚焦课堂 关注成长——九龙坡区石坪桥小学“成长课堂”建设

家孕育生命,如果说父母的家给予的是个体的自然生命,那么学校的“家”给予的就是智慧生命。学校认为以“成长”为核心的课堂文化能够实现学校文化与家文化的对接,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对成长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成长课堂的认识

同兄弟学校的课改一样,石坪桥小学的成长课堂并不是对传统课堂的否定,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相对现行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弱化,甚至“只见分数不见人”,只重结果忽略孩子的学习中情感发展变化的现状,而提出的一种课堂方式。学校的口号是“均衡学生的学习营养”。如果说孩子在家里的生长需要牛奶、鸡蛋、水果、蔬菜,那么造就不同人生的课堂更需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商和情商全面的智慧营养。学校期待成长课堂更能唤起四十分钟教学对孩子一生负责,对民族素质负责。学校认为这一课题强调突出了两点:一是课堂上人重于知识,二是过程重于结果。关注两个方面的六个维度,在学生方面,强调关注生长的原点,关注学生的情绪发展,关注学生的获得;在教师方面,强调关注目标的选定,关注教学资源和生活联系,关注点拨评价。

二、成长课堂的践行

21世纪课堂改革给了学校有益的启示: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走常态化之路才有生命力,才有可持续发展动力。从去年的教研月开始,学校确立了“随堂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的目标,做到用理念去引导,用落实去促进,用管理去保证,以促进成长课堂的推进。具体做法是:实施“四个常态化”的教改管理机制,激活课改全盘棋。

(一)课例研究常态化

制度是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必备的条件。要使优质课成为“常态课”,光靠领导的提倡,教师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长期坚持“五个一”制度,即每周三至五节推门课,每月一次课堂教学反馈,每期一次校内集体视导,每年上学期“骏逸杯”赛课,下学期40岁以上教师三课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