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22234400000037

第37章 创新拓展与特色项目建设(4)

二、强化教师责任引领意识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责任教育的开展,既要关注学生发展,更需要教师做出责任榜样,同样也搭建起了教师自身成长平台。学校在实施责任教育过程中,要强化教师的责任引领意识。

学校打造教师责任团队,重点从“为自己的发展负责,做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做一名业务精良的教师;为社会的发展负责,做一名为人师表的教师;为学校的发展负责,做一名具有主人翁责任感的教师”等四方面进行打造。通过专家引领、参观考察、培训学习、专题讲座、体验活动、民主生活会等方式,不断交流反思,以研究带动学习,以学习来指导研究,用“为教师的终生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是教师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引导教师参加培训并获得成功。

教师发展必然经历外部施压到自我加压的发展过程。结合“责任教育”办学特色的文化核心,学校开展了教师素养的立体打造。让教师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缔造幸福。一方面,通过“靓丽师德”“靓丽师能”培养的系列活动,帮助教师团队形成良好的责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题深入研究,抓住德育、智育以及综合教育的诸多细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在广泛交流和反思撰文的过程中迅速反馈,完善自我,从而成功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责任铸就靓丽人生”成为师生、家长的共识,成为教师发展的理念起点。

教师人人争做“勿用扬鞭自奋蹄”的优秀教师,七年来在教学教育各级比赛和评比中不断收获成长,收获荣誉:全国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全国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重庆市教学业务竞赛一等奖、九龙坡区赛课一等奖,教师论坛一等奖,校长论坛一等奖……年轻的教师团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不懈努力,以个体的优秀推动着团队的发展。

为展现学校“走进园小的老师学生是快乐的,走出园小的老师学生是自信的”,学校大胆尝试“人文+个性化”的无缝责任管理模式,就连食堂的师傅、门卫、清洁工均有自己相应执行的责任和考核。学校教职员工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人人尽心,个个尽责,带来了学校的勃勃生机,更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良好口碑。

三、责任渗透深入细节

生活即育人。几年来,学校以建设责任特色校园文化为目标,创设校内责任教育氛围:园林文化、墙饰文化、橱窗文化、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功能室文化、厕所文化、食堂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时时、处处向学生讲述“身边无小事,事事皆责任”。

开展责任教育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载体。学校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将责任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

首先,找准结合点,挖掘育人要素。通过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找准责任教育落脚点,教师将责任教育结合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落实到学科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中。

其次,巧用教学手段,丰富教育内容。灵活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向学生播放安全常识、演绎精彩故事,使之成为责任教育课的有效补充。挖掘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课程拓展的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菌类栽培基地、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场所。

再次,教师利用集体朝会、午会、主题班会时间,分阶段分别类组织开展“校园因我而更加整洁;课堂因我而更加精彩;社会因我而更加和谐”等主题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反省、实践,逐渐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努力成为好习惯、有担当的好学生。

最后,无论何种教育都需要适宜的考评机制来反馈其效果。学校大胆采用“责任教育工作手册”,评比“责任同成长”展示墙,展评“我与责任同成长”成长档案袋。学校开展“五星级责任班”“靓丽之星”周周评和靓丽班主任月月评。

四、责任培养多方融合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概括道德责任为“做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将爱国、爱校、爱家、爱集体、爱社区等道德教育与养成教育进行融合,结合校情提出系列化的责任育人实施目标。按照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三个纬度与学会认知、尝试实践、养成习惯三个层面,撰写组编成了学校的《责任教育工作手册》。同时,结合责任教育核心理念对学生进行正确行为的指导,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责任教育,努力实施学生靓丽工程。

学校意识到,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单一责任,而更应该是学生周遭所有因素所有环境的合力影响。因此,学校竭力将责任教育引入家庭,开展了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制定家长学校及委员会章程,建立家访、信息反馈、优秀家长评比制度,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

与此同时,为了将教育的力量最大化,学校着力构建起协同式服务社区教育:主动与社区合作,开展学生社区实践活动,邀请社区相关人员到校进行讲座和实地演习,实现了协同式服务社区教育的功效。更多的人参与到责任教育中来,更多的人在共同营造一个充满责任感的和谐教育环境。

七年很短,西彭园区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建校时种下的小树依然纤细;七年却也很长,越来越多的家长欣喜地说:“园区小学不仅立足当前,更着眼于学生的长远未来,立志把学生培养为有责任感的人。把孩子交到这样的学校,我们家长放心!”……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品质要求,更是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警示与勉励。每位教师都深深明白,只有在循序渐进的教育中,才能铸就孩子们强烈的责任意识,让他们不仅身体与智慧能茁壮成长,更能拥有一个丰盈甚至伟大的灵魂。“责任铸就靓丽人生”——西彭园区实验小学全体师生满怀着高昂斗志,向着明亮的远方大步前行!

(李德全 刘春)

包容赏识 懂得敬重——重庆市渝高中学校“尊重教育”实践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纲要”特别指出我国教育发展,应当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

如何破解“千校一面”?

可行之策是让学校有个性,有特色地发展。如何使学校发展“有个性”“有特色”?

学校认为特色的基础是质量,特色的灵魂是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传统、知识符号、建筑风格、校风校纪等的集合体。我校“尊重教育”文化特色源起于2006年,经过5年的实践,渝高校园一草一木、一石一壁,处处都彰显“尊重”文化,整个校园就是一部立体的教材,使师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受到“尊重”文化的浸润,心灵的涤荡。“尊重让我们从渝高启航,尊重让我们更加幸福,尊重让我们放飞理想”,这是重庆市原副市长、********窦瑞华同志为我校“尊重教育”的题词。

一、尊重教育:精神文化的生命和灵魂

精神文化始终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学校精神文化是一种持续恒久的力量,它超越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优秀的学校教育必须以高质量的学校文化为支撑。这种精神文化,是学校基于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和个性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文化不以学校的大小、地理位置来区分价值。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传承、借鉴,但不可以模仿,更不可以跟风、追潮,必须基于学校自身实际,彰显学校个性特色。

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渝高中学“尊重教育”的价值原则、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体系。

学校把尊重教育的价值观确定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自己”主要指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权利和责任;“尊重他人”主要指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价值、权利和责任;“尊重社会”主要指尊重社会规则,明确社会责任意识;“尊重自然”主要指环保意识和行为、节俭意识和行为、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尊重教育:校园文化中的个性成长

不同的学校由于发展的历史和所处地域环境不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具有自己的个性。校园文化的“个性”,就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和张扬属于自己的“个性”,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意念。我校自2006年申报尊重课题以来,不断丰富以“尊重”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内涵,拓宽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扎实有效地开展尊重教育活动,从理念基础、环境建设、社团活动、课堂教学四大“维度”着手,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教育界专家高度评价。

(一)理念基础:“爱和尊重”的教育情愫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最大的需要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是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一种自尊、尊人的处世方式,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待人态度。同样在学校环境中,尊重是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阳光雨露,充满尊重的教育方式,是与理解、关爱、宽容和赏识相辅相成的,它杜绝苛求、嘲讽、体罚等不良教育言行。充满尊重的教育方式,像一缕春风吹拂着学生的心灵,分享着学生成功的喜悦,驱散着学生失败的忧愁。

我校实施“尊重教育”,目的是促进学校、学生、教职工协调全面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充满“尊重文化”特色的校园,以达到培养学生尊重意识,内化尊重素养,外化尊重行为的目。

(二)环境建设:“一草一木、一石一壁”营造尊重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不是凭空产生,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营造和传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发挥育人功能。余秋雨说过:学校文化最根本就是体现人本性,要教会学生审美。优美的学校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而然规范着师生的言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注重提炼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使校园文化体现“尊重”的文化风格。校园里的自然山水、花草树木、名人雕刻、橱窗等,既是教学场所,又是赏心悦目的风景点。我校下一步将在做好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让“尊重”理念的文化精神渗入校园的每个细节,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壁都演绎着生命的灵动和美丽,让整座校园成为一本多彩的、高雅的、无声的教科书,让师生从中受到尊重文化的辐射。

(三)社团活动:“五彩缤纷”的尊重教育载体

文化渗透,以师生的切身体验最深;教学体验,则以组建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最易入手——社团和活动,是我校尊重文化建设的最有力载体。

近年来,学校在德育活动、团队活动、班级建设、后勤服务等方面推进了渗透“尊重”理念的研究活动。各年级围绕“尊重”主题创造性开展德育活动,如“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实践尊重、体验成长”征文活动、“尊重父母”演讲比赛、尊重主题黑板报、三月文明礼貌月系列活动等,教育学生学会理解,懂得感恩,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特别是每年进行的“尊重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在教师、学生及家长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一位家长所说:“我们家长不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所以对孩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要么溺爱,要么过于严厉;另外,我们家长也想对孩子多些尊重、多与孩子沟通、多分享孩子的欢乐与痛苦,但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感谢渝高中学开展的‘尊重教育’主题活动,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孩子充分了解沟通的机会……”

(四)课堂教学:“平等、合作、互动”的尊重教育模式

“弘扬人文精神,建设学校文化”的主渠道在课堂。近年来,我校在“尊重”这核心基础上,提出了“平等、合作、互动”的现代教育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的平等性,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学生,从2011年起,我们将“平等、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这种“平等、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学习研究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三、尊重教育:没有终点的教育追求

今日的渝高中学,已经沿着“尊重教育”这条航线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校一位学生家长如此感言:“孩子上了渝高中学以后渐渐变得不一样了,回家出门都给我打招呼,还经常帮忙做家务,更有一次在我生日时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我,让我很感动。现在我才知道,这是‘尊重教育’带来的改变……”尊重教育的效果不仅得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而且得到了重庆市教育学会科研专家钟泰来、黄志玉、李缵仁等的高度评价。

渝高中学的尊重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结合全区推进的以“以生为本、减负提质”为主题的生本教育,我校开展的尊重教育正是生本教育的体现。我校将继续从课堂、德育和主题活动方面推进尊重教育的实践,以“尊重规律,打造以尊重为核心价值的教学文化”作为学校下一阶段培育学校文化的重要工作。结合新课改,我校将继续优化“平等、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交给学生,既尊重教育规律,又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得到全面个性的发展。

有文化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灵魂,有灵魂才有发展。我校的尊重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是让每位师生都能参与并从中受到其浸润、影响和规范的“平民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校园文化的力量和内涵。

(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