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22234400000042

第42章 创新拓展与特色项目建设(9)

一、家校结合,做好学生习惯的启蒙教育

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真正懂得“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含义。言谈举止要给孩子起一个好的榜样作用。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引导孩子在对周围的事物接触中,比较丑美和善恶,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加强行为习惯的过程管理

(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学生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需要从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见到垃圾弯弯腰、伸伸手,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要整齐……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千万不能忽视。

(二)从关键时期抓起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所以,小学阶段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学术上称之为“关键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在这个“关键期”不能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使其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又会给其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也即是说,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不能错过这一“关键期”。抓住了关键时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时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对小学生来说,要抓住学前班和低年级学生,注意研究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严格要求和强化训练,力求做到“六抓”,即进行养成教育要抓小、抓早、抓紧、抓好、抓细、抓实。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给学生拓展广阔的活动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幸福成长。

1.主动参与德育活动——陶冶情操

进一步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结合本校实际,精心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和品质。通过开展班队会、故事会、赛诗会、演讲会、读书读报交流会等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参与活动。此外学校还应因地制宜,把传统活动和日常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传统的春游、秋游、踏青扫墓、野炊赏秋等,把学生组织到大自然中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游玩中增长见识,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这样才真正称得上受到了教育。

2.主动参与艺体活动——强健体魄

目前,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学校将利用现有硬件设施,根据本校师资情况,认真开展体育活动、科技艺术“2+2”活动。学校抓住城乡统筹的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的优秀资源,改革了大课间活动,除了广播操和自编操以外,还增设了乒乓球、跳绳、接力赛等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既有学校的统一活动,也有班级的分项活动。此外,学校结合上级要求,认真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学校成立了合唱队,给中高年级学生每周安排了口风琴训练。学校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千方百计为学生开辟活动阵地,让他们广泛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

3.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收获快乐

学校将校园的一角开辟出来,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基地。让学生自己参与种植、播种和收获,丰富了课外知识,增长了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四)营造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环境

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都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品质的培育,道德情操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美好心灵的塑造,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大家共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学校要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给学生正面的宣传引导。学校利用警示语、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采取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制造正确舆论导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双眼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学校对校园要做好整体规划和精心布置,加强绿化、美化,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棵花草树木都会说话”,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可见,良好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养好习惯者成,染坏习惯者败”。因此,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一个人一旦养成良好习惯,那将是他终生享之不尽的财富。“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快乐人生”,让家校共同携起手来,为学生的快乐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方清文 陈冬梅)

练就雏鹰翅膀 助推学生成长——九龙坡区巴福小学“养成教育”实践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曾说,“在人生之中,我认为受益最大的,不是在大学,不是在高中,而是在幼儿园。是幼儿园的老师使我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事物’,这才是我成功的关键。”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也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形成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关键。

为此,九龙坡区巴福小学提出了“养成教育”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以“好习惯,好人生”引领学校特色建设,依照“基础扎实、习惯良好、心理健康、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方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同时把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编成歌曲《巴福小学养成教育歌》进行传唱,让全校师生明晓行为习惯养成的标准和要求,认真对照,反省自身行为。因而,我校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秀;生活习惯良好,乐观上进;文明礼仪得体,待人处事友善谦逊;生活简朴,勤俭节约,善于理财。基于此,学校被九龙坡区教委评为区养成教育特色学校。

一、“养成教育”特色的形成背景

九龙坡区巴福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从地理位置上讲,地处重庆市九龙坡区的西部,属于主城与农村的结合部。最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在自己家长身边。有的跟随祖辈生活,有的寄宿在亲戚家,甚至有的学生独自在家。而且还存在单亲家庭的学生,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缺乏有效的监管,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出现严重的问题。总体上看,学校存在学生留守儿童多、单亲家庭子女多、行为习惯问题多的“三多”特点。为改变这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状况,学校师生经过多次思考论证,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将“好习惯、好人生”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和发展的理念,努力打造“养成教育”特色学校。

同时,“养成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实施也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一是学校于2008年开始进行区级课题“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为打造养成教育特色学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将校园一角改造成有假山、喷泉的水幕墙,用“播种习惯,收获未来”进行行为导向;教学楼道外张贴“好习惯、好人生”十大要点,引领学生;整个学校育人环境创设进一步凸显“真善美”特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物化成果。

二、“养成教育”特色的内涵解读

养成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也就是学校通过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遵循授知与育人相结合、渐进性与阶段性相结合、个性化与整体性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进行干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教育工程,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制定了阶段分级目标。养成教育的最低目标是通过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解放人的大脑,其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节俭习惯”。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三、“养成教育”特色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规范训练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几句标语就能完成的,它是需要长期的、严格的、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

为此,学校除了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外,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贴上醒目的标语,努力营造学习规范的浓厚氛围外,还根据《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精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并实施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巴福小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巴福小学养成教育歌》《公物保护制度》等,从校内到校外规定了学生言行所必须遵守的内容,并把它们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去引导和规范着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形成一系列的检查督促制度:比如《流动红旗周周评制度》《“校园之星”评比制度》《班主任“交接班”制度》等。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但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必要的监督手段能有力地克服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唤起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此,学校还成立了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相关监督机构——“校园文明监察大队”和“红领巾监督岗”。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二)建构教育网络,形成学校育人格局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柯尔伯格在给德育教师的十条建议中提出“用直接教的方法灌输某些条文是无用的,德育应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识冲突的自我选择,发展道德认知力”。事实证明,拥有知识并不一定具有教养,形成道德的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思维把道德内在的本质转化为学生自己所具有的信念和行为。为此,学校通过校内组织机构和校外教育基地、社区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团队的发展,构筑起校内外结合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形成了全方位育人的生动格局。

(三)严格把握标准,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坚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在全校师生范围内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倡教师要爱岗敬业、爱生奉献,学生要热爱学习、诚实守信,提倡人际间的相互尊重、宽容、欣赏,提倡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营造一种民主、团结、理解、尊重、合作的和谐氛围是学校研究工作的重点,也是评价活动的标准。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为此,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尽量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不仅能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还能主动为学生创造优点,用成功的喜悦来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通过活动实践,强化良好习惯养成

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为此,学校以“四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六一节)为主轴,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校园文化活动。每年的重阳节、教师节、三八妇女节等,都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向长辈献礼,使孩子从小具有爱心。每年“11·27”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入学、入队宣誓等仪式,以及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总之,养成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学校的引导,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更需要学生自己的内化驱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受用一生。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教育也就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从这个角度上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责无旁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养成教育”特色学校的打造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学校应当牢牢抓住全区教育特色文化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顺应全区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扮靓学校养成教育特色,练就雏鹰翅膀,助推学生健康成长,为打造九龙坡西部养成教育特色名校而不懈努力。

(曾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