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22234400000058

第58章 智慧管理与特色推进策略(10)

一、“小舞台,大人生”学校文化主题的确立

重庆市六十五中学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变迁,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52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让社会、家长、孩子选择这样一所普通的“平民”学校?那就是让家长放心,让师生喜欢,让学校富有文化特色。而选择一种怎样的文化定位和文化主题则成为学校重要的着力点与切入点。从“舞台”的角度来看,舞台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指为演员表演提供的空间,作为一种教育的存在,则指教育发生的文化环境。相对于整个社会,相对于漫长的人生,也许学校所提供给每个人的舞台还很小,所上演的剧目还很有限,但教育是从一个心灵走向另一个心灵的过程。学校力图让每一个镜头都迸发出精彩,让每一个情节都折射出真实,让每一个角色都浓缩进哲理。其实舞台是可以吸纳人们心灵的小世界,是可以恣意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精灵。这样的小舞台就具有了更加广阔的意义,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教育内涵。

从“角色”的角度来看,教师、学生、家长都有各自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是在自己特定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人生处处是舞台,人生处处有舞台。校园内外、课堂上、课间、课外活动……这些都是师生及家长们的“舞台”,在这里,他们可以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在这些舞台上,他们可“说”、可“唱”、可“舞”、可“说唱”、可“歌舞”、可“吟咏”、可“辩论”;还可以呈现课本内容、可以展现历史故事、可再现科学探索、可争论人生观点……这里的舞台可有布景、可有道具、可含科学、可含数理,各学科可以兼容相长,展现的形式异彩纷呈。

因而,学校历经传承与探索,将特色文化主题定位为:“小舞台,大人生”,将学校精神定位为“红星闪闪放光彩”。

二、以生为本,建筑处处皆文化

在“小舞台,大人生”文化理念框架的指引下,今天的重庆市六十五中学校园里绿树成阴,特别是“星光大道”,一幅幅学生自己设计的国学字画,一座座剧作名人雕塑……驻足而望,每一处景色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徜徉其中,更能嗅到文化的清香。近半个世纪源远流长的校园文化深入骨髓,浸润着学校每一个人的心灵。

(一)学校建筑结构文化

学校的建筑,不应是冷冰冰的水泥方块,而应成为一种文化表征,阐释学校的文化核心,为师生提供文化指引。重庆市六十五中学是学校广大干部教师大量学习国内外各类型学校建筑之后,由地方政府按照学校规范设计要求和审美规律,投入巨资兴建的新型学校,共有专业教学楼四栋,分别命名为“博学楼”“慎思楼”“明辨楼”“笃行楼”,取《礼记》中“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之意,旨在将学生培养为全面且具有平民情怀,会学习的现代公民。

学校一、二期教学楼气势恢弘,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建筑理念:将教学楼底层架空,作为学生雨天或炎夏天气活动的场所,有效利用了空间,也很好地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整个校园楼宇林立,展现了山城的层次感:从操场到星光大道,到星光柱,再到教学楼,也体现了四个层次和梯度,错落有致,让人感觉仿佛进入圣殿一般,顿生景仰。

(二)学校建筑色彩文化

学校的主色调是砖红、浅米黄色和白色。砖红色的墙体,意味着活泼、健康、昂扬、进取向上、又红又专。这是培养人的地方,是培养具有社会性的人的地方,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以后都将投入社会的怀抱,他们对这个社会应该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白色穿插勾勒在墙体上,意味着纯洁、纯真。纯洁的白色,随时提醒着师生,剔除人性杂质,回归净美的人生。浅米黄色有泥土的颜色,意寓着在这里的学生和教职工都依托这块生长的土地,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人性纯洁之美与青少年活泼向上的天性与纯美的人性相互辉映,这就是学校生命力之所在,文化建设的核心之所在。

三、经典浸润,校园舞台显文化

在“小舞台、大人生”的文化理念框架下,学校着力构建整洁、高雅、和谐、绿色的校园环境。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建成以“一园”(学生生态园:由学生培植和养护的植物小园,学生为自己的花草挂牌、命名,定期为其施肥、管理,每棵植物旁边有这棵植物的相关资料介绍)、“二道”(星光大道、主题大道)、“三廊”(学生利用教室外的走廊自种自护的生态长廊、国学经典楼廊、剧作长廊)、“四楼”(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为载体,以“小舞台、大人生”为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整个学校环境洋溢着活泼、和谐、人文化的现代学校气息。

(一)楼、廊、道路文化

走进教学楼前的林荫道(星光大道),是参天的小叶榕,荫翳蔽日。树下矗立着以剧作而见长的名人雕像,路面上有学校校徽LOGO,以及像香港星光大道上名人掌印一样的孩子们的掌印,这代表着一种无尚的荣誉与成绩,这也是孩子们自己设计想出来的。星光大道一侧的墙面上是老师们手绘的苏霍姆林斯基与学生交流的场景,苏霍姆林斯基弯着腰,手里拿着书,似乎是在给孩子们讲故事,两个孩子,双手托腮,凝神细听。这个场景不是与学校情境课堂以及“小舞台,大人生”之情境相得益彰吗?每天,老师和学生从这里经过,不经意间,不就在接受伟大教育家的熏陶吗?让每一个六十五中人寻找“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或学习生活”的感觉。

走进1~6年级教学楼,大厅正中央有“均衡教育之美”的领导题词。无论是往左还是往右上楼,都可以看到楼梯立面有小学各年级教材上经典的诗词曲赋以隶体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楼梯转角处有适合小学生的国学《三字经》情境图文。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改变以纯粹的文字性描述,更多的是将内容以漫画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看就明白讲的是什么,旁边还有详细的注解,让这些无声的教育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不是一种摆设,而是一种真正适合学生,让学生喜欢的育人环境。在楼廊的墙体斜面上是一幅幅设计古朴典雅的孩童脸谱画像,呈现了我国“剧”种脸谱的特色,让人一看就心生喜爱。画框上吊着的红色中国结,除了装饰以外,还传递给路过的师生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怀。来到7~9年级教学楼,楼梯立面上有初中教材中经典的诗词歌赋,主体教学楼楼梯立面则是《学记》等国学经典内容的呈现。进入博学楼,则进入了“主题大道”的天地。一楼是“学生微笑墙”,画面中有的孩子在跳绳、有的孩子在打球、有的孩子在做游戏,青春美丽的脸庞,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成为一道绝美的风景。二楼是“师生书法作品墙”,上面的作品均出自学校师生之手,或楷书、或篆书、或隶书,或软笔、或硬笔,应有尽有,让人赞叹不已。三楼是“教师微笑墙”,一百二十八位教职工笑容灿烂;年轻的朝气蓬勃,笑容可掬,年纪稍大的,睿智深沉,眼里流淌着爱,如一汪清泉。人们由此看到一个团结和谐而向上的团队。四楼是师生的艺术作品,有国画、油画、版画、工笔画、剪贴画、十字绣等。学生每天在这里来来往往,既能看到老师和蔼的眼神,又能看到同学的朝气蓬勃,这不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么?

(二)班级文化

每间教室外面,都悬挂着老师定的班级格言和班集体的大幅照片。有教师这样写道:把心交给孩子,让生命开花;有教师鼓励孩子说道:学习时认真学习,读书时用功读书,玩耍时放心玩耍(巴金语录)……励志的、劝学的、求真的、惜时的,每面墙壁上,都有一个谆谆的告诫或深情的嘱咐。因而,在全区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中,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三)办公室文化

更有特色的是学校的办公室及处室文化。学校里的每一个职能处室,干部、教师的办公室外墙或内部都落实了“五化”建设,即净化、绿化、美化、人文化、个性化。各教师办公室里有学校教师自己书写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等经典名句。学校强调教师道德与专业素养构建的重要性,坚持秉承没有好的品德、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理念,就不可能容载教育学生的神圣使命。

每一个职能处室和干部的办公室墙面上都有记录国学经典的书法作品,作为自己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的指引。这些作品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指向。如校长室里的“和而不同”“见贤思齐”,行政会议室里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接待室选择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条幅,工会办公室挂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教导处挂的是《菜根谭》中的一段话:“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因为教导处的干部与教师联系最多,摩擦也最多。“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是悬挂于总务处条幅上的一段话。博学厅(报告厅)里悬挂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等经典名句。慎思厅里悬挂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两段名言。

经过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如潜移默化的“春雨”,从细节到整体环境的“人文化”“经典化”,让每一处建筑都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教育的芳香,真正体现出重庆市六十五中学校园“点点滴滴皆文化,时时事事融教育”的深刻内涵。近两年来,来学校参观交流的全国各地的干部教师达到30批次以上,他们给予了学校高度的评价与赞赏。社区家长这样评价道:“在重庆市六十五中学这‘春风喜雨’的环境中,让2600多名师生达到了物质的赏心悦目和精神的志存高远。”相信每一个六十五中人,一定会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之上,谱写出最壮丽而幸福的教育大人生!

(程前亮 闫庆碧)

身无双翼 心有灵犀——重庆铁路中学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全球化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德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应用,已成为学校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把网络技术引入学校的德育管理和课堂教学,展示了网络技术强劲的生命力,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学校教育教学而言,网络技术的利用价值,越来越不可估量。

重庆市铁路中学教学设备精良,有新配套的多媒体计算机、闭路电视系统、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硬件设施齐全,功能齐备。近年来,学校区域内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网络信号的全覆盖。早在1998年,学校全体教师就接受了计算机培训。2002年,成都铁路局、重庆铁路分局和学校共投资160万元建立校园网。2003年学校投资180万元建起了“班班通”。2010年,学校接通电信光纤专线,电信在学校建无线网络,实现学校教学区域的全覆盖,连接九龙坡区城域网,方便了学校在区域内传送信息文件。

近年来,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教育发展的形势,在师生网络文化的建设方面因势利导,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健康、开放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据报道,我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互联网生力军正朝着年轻化的国际性趋势发展。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来倾诉自己的烦恼,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网络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最好渠道。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因此,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网络使学校对学生德育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特别是多样复杂的内容、多元的价值、虚拟隐蔽的交往将使学校的德育在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

但同时,以往的德育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青少年入情入境的兴趣,而融入网络后的德育活动,无论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角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为学校德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二、因势利导,建设健康、开放的学生网络文化

学校采取因势利导的原则,实现德育的成功转型。教师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发挥德育管理的主导功能,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实现自我的教育和管理。利用网络教育,满足学生的看似不合理的要求,但没有无条件地放松、放纵,也没有一味地禁止,导致学生的逆反,或让他们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因势利导,交流沟通

学校通过多种网络渠道与学生交流沟通,如跟踪管理校园贴吧,倾听学生对父母、老师和社会的牢骚、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失败的伤心、成功的喜悦、对过去的不满、对前途的迷茫等,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借机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疏浚他们内心堵塞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