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22234400000060

第60章 智慧管理与特色推进策略(12)

五、多元沟通,凝聚学校发展合力

(一)沟通社区家庭,全面督促提升

建立由学校负责、社区和家庭参与的网络交流平台《校长信箱》和《校园公告》,在此发表交流学校的教育与业绩、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家长的心声与体会。通过交流,让教师明确什么样的教育是家长需要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社会认可的教育,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前进。

建立《网上德育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采用教师记录和评价、生生互评、学校记录和评价,为对学生进行比较客观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全面的素材,同时让家长通过网络就能知晓孩子在校表现。

(二)沟通领导教师,专业交流提升

通过《网上评教》《网上评管》,避免面对面的尴尬,防止面对面的不深入。教师在学校网页里交流思想、交流困惑、交流心得,让领导更深入地了解教师,作出合理的决策;让教师更确切地把握决策,准确地实施,共同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通过论坛、QQ群、个人专辑,教师们可以不受时空身份的限制,尽情地探讨自己的想法,使同事之间的交流更为深入。

(三)沟通教师学生,师生携手共进

师生通过《师生悄悄话》一起学习交流,教师更确切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学生更确切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师生在融洽的情谊中教学相长。

新农村教育需要注入现代元素,现代校园网络文化是其中之一。但现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它的建设需要学校不断地积累经验,革新工作,积跬步以至千里。它的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首先要明确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构建完整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同时,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建设,力求实现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覆盖的全方位。要追求完美、寻求创新,确保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高质量、高品位、高格调。要强调研究、善改进、求实效,争取规范网络文化活动。如此,才能使网络建设运用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融,才能真正地为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影响。

(傅世海)

数字校园 美的教育——九龙坡区高新第一实验小学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重庆“五个校园”建设的推进,校园网络文化日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高新第一实验小学通过充分发挥数字校园作为现代化教育重要辅助性工具的重要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美的教育”文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网站平台为核心、班班通教学设备为终端的数字校园整体架构,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网络文化。随着网站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网站内容的不断充实,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学校数字校园平台已经成为了教师的教学平台、学生的学习展示和交流平台、学校与家长及社会的交流平台、学校管理与办公平台、学生成长档案的记录平台、家长与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数字校园的育人效果也不断显现,为“美的教育”推波助澜,日益彰显出网络文化的特有魅力。

一、数字校园取向,符合“美的教育”需求

随着以网络通讯和多媒体为载体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已步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因此,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任务:既坚持用已有的文化精神为师生提供价值支撑、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又需要把文化建设空间从常规的物理空间延伸到网络虚拟空间,充分发挥数字校园的功能,以达成在数字化环境下人文精神与科学认知在教学实践中的统一。在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通过网络处处、时时、事事渗透文化信息和共同追求,成为学校文化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呈现方式之一,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与校园文化一脉相承。学校的数字校园和网络文化建设以“崇和尚美,一生相随”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美的教育”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引领,陶冶师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字校园的环境中,通过大量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运用、数字资源的阅读、自我思想的表达与交流,促使师生形成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探索和创新意识的态度和行为,为培育学生的思想美、行为美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数字校园建设,拓宽“美的教育”渠道

数字校园文化的建设包含了网络和终端硬件环境的搭建、系统平台软件环境的建设、软硬件及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师生操作规则和兴趣培养等。其中,网络硬件设备搭建是基础,“班班通”等教学设备是终端,软硬件及资源管理制度是保障,师生操作规则和兴趣培养是条件,网站等系统平台是核心。数字校园通过连接各项运用系统、资源系统和硬件终端设备,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好务。

(一)数字环境文化建设

1.硬件环境建设。

学校在数字校园硬件环境建设上坚持节约、高效、易管、够用即可的原则。

(1)校园网络安装到每位教师的桌面,安装到每个班级的操作平台,并以无线网络为补充,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

(2)校园网络接入九龙坡区城域网,共享全区教育教学资源,并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实现远程访问与交流。

(3)配置了硬件防火墙,保障学校网络安全;配置服务器,保障学校网站等平台的运转和资源的储存。

(4)在我区“数字化校园”“班班通”工程的推动下,投入大笔资金,配齐了每个班的多媒体终端和电脑终端,实现了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调用。

2.系统平台建设。

系统平台建设坚持方便、易用的原则,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综合架构。目前,学校数字化系统平台建设围绕学校网站——“新芽网”(www.cqxinya.net)为中心,集成了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博客系统、问卷调查、心理咨询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电子图书系统、校园图片管理系统等,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交流、资源管理等提供了操作平台。

3.资源内容建设。

数字校园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是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丰富的校园网络资源,光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走了原创、链接与引进相结合的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资源。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坚持好用、实用与共享的原则,资源尽量为学校原创。

(1)资源环境建设。为了减少成本投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学校资源环境建设一方面共享九龙坡区城域网资源,提供给教师使用;另一方面学校购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如电子图书库等予以充实;第三是自主建设,学校把教师自己原创的教案和配套的课件存入资料库进行共享,形成自己的资源体系。教学资源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因此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2)网站内容建设。目前,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平台,但访问量却非常低。究其原因,学校认为主要是由于校园网没有特色,吸引不了教师、学生、家长的访问兴趣。因此学校网站内容建设针对访问群体,让网站内容来自于教师,来自于学生,符合网站访问群体的需要和心理特点。目前,学校网站上原创内容已有七千多篇,内容涵盖校园新闻报道、文件通知、教师论文、案例、班队活动教案、学生撰写的国旗下讲话、学生作品展示、校园活动图片、班级博客等内容。既有教师发布的作品,也有学生展示的内容,自然吸引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访问。通过网站内容环境建设,让学校网站逐步成为师生的网上家园。

(二)网络管理制度建设

学校数字化平台的高效运行,管理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学校建立了网站的备案制度、信息发布的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网络突发舆情处置报告制度等。根据以上制度的规定,教师应把教学案例、教案、课件、班队活动方案、计划、总结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原创的资料或作品上传到网上;学生应把学习过程中的优秀原创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上,真正实现交流互补,资源共享。

学校还建立了“分级负责、条块管理”的网络管理体系。即学校信息中心是网站管理的整体负责部门;学校德育处、教务处、办公室、后勤处等部门负责人是各自相关板块的管理负责人,拥有板块内容的所有管理权限,并负责管理;所有教师、学生、家长都是网站平台内容的投稿人和交流主体。

(三)操作培训和兴趣培养

师生的主动参与是数字校园高效运转的必备条件,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操作制度和道德规范,则是数字校园正常运转和安全保障。

1.操作培训,帮助教师灵活运用。

开展数字校园操作专题培训,对教师进行网站信息上传、管理培训,班级博客管理培训和数字校园终端设备使用和管理培训。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并进行考核,帮助教师规范操作,保障网络管理有效和数字校园终端教学设备使用正常。

开展教师网上论文、教案或班队活动方案展评,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网络操作水平或数字校园终端设备使用水平也得到提高。

2.网络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素养。

开展学生网上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励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学习的兴趣。在校园网上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评选活动、网上“新芽之星”投票评价活动、班级博客展示活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匿名网上心理咨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活动的参加者,还是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也是网络的建设者,增强了学生对校园网站的认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喜爱校园网站,从正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了网络的作用,杜绝了学生对不良网站的访问。通过这些活动来规范师生的上网行为,促进网络道德规范和多媒体平台操作规范。

三、数字校园功能,提升“美的教育”质效

(一)数字校园培育“美的学生”

学校数字校园以培养“美的学生”为核心,通过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浏览丰富的教学资源或电子图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学生自己撰写的国旗下讲话稿和自己作品的发布、展示与交流,增加学生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