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是这样创新的:重庆企业家经典创新案例
22234700000013

第13章 宗申集团是这样创新的

人企合一,不仅是我的经营事业,也是我的经营精神,从此开始了管理、思维、转型、文化的创新。

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左宗申

从哪里谈起呢?实在不好落笔,我们开始拉家常,摆摆龙门阵,从企业的名称说起吧。也好,自报家门,尽管俗话说“英雄不问来路”,但我认为先通报姓名也是起码的礼貌吧,名正才能言顺。

大家知道我叫左宗申,宗申是我的名。在全国知名摩托车企业中,我是唯一把自己的名字作为企业名称和产品商标的企业家。宗申集团与我,浑然一体,我是宗申集团的代表,宗申集团是我的化身,本文中的“宗申”,特指宗申集团——我唯一的化身。为什么要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企业和产品,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一是对自己有信心,自信人生一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当时靠20万元家底正式开办企业的我就给自己鼓劲:我行,我能!二是表明对消费者和客户的承诺,左宗申是七尺男子,敢担当,不躲闪!后来,有境外媒体称,这种“人企合一”表明我不仅是在经营事业,也是在经营生命。对这种说法,我静下心来想一想,也是这个道理。

前不久,上个月吧,华龙网以《宗申集团:步步创新,上演发展神话30年让5000元变成111亿》为题,对我进行了采访,初步概括了宗申集团的创新:一是管理创新——从家族化管理到国际化现代企业;二是思维创新,“嫁”出“娶”进,海外联姻除了赚钱还赚企业长青路;三是战略转型,一改单纯制造业,未来盯准农业产业化链条;四是文化创新,企业要发展,“缩差共富”责任担当不能少。他们的报道,可以说基本上揭开了宗申从弱小到一步步健康成长,最后健壮到在同行业国际巨人之间进行PK的秘密,也算基本上找到了破解宗申为什么、怎么样以及被称为“宗申神话”的钥匙。

集团总部大楼

回首30余年尤其是近20年来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每前进一小步,都离不开创新,否则,真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新,对一个民族而言,则是进步的灵魂,对一个国家,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一个政党,是永葆生机的源泉,那么对一个企业呢?创新就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是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的动力,是参与竞争的挡箭牌,是摘取桂冠的杀手锏。洪波浩涌,风雷激荡,一个企业如果哪一天失去了创新,就意味着停止发展,开始走下坡路,直至走向破产关门、迎接死神。

对了,我想起了,宗申对外宣传,还有五条基本原则,这是早年定下的,虽然简单,但十分实在,体现了宗申做事的风格,所以沿用下来,没有改动。我当然要遵守,而且必须带头遵守,否则就成了只是挂在墙上、念在口里的东西。其中核心的三条为:不做虚假宣传;不说大话、过头话;不突出个人,不贬低同行,不挑起、参与行业之间的论战。按照这个原则和受其启发,我就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希望大家能感兴趣,有所启发。

怎样挖掘第一桶金?

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必须靠人,也只能靠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抓住人也就等于抓住了根本。靠人的什么呢?

当然首先就是观念。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受制于知识、胸襟等,但人的这些基本的“软件”符合要求之后,思路的产生、扩展、变化,最关键的还是受制于观念。1969年,我未满17岁,就到江津县当知青,一干就是6年,然后进瓷厂当工人4年。当时有这么个铁饭碗,可以说是不错了,尤其是在农村当了6年的知青,能进国营企业,后来才叫国有企业,应该很满足现状了,对许多人甚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但我始终不安分,天生我材必应干有更大、更高、更快发展的事。到了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1979年开始允许私人做生意,当时叫做“个体工商户”,此前是不可想象的,叫投机倒把,要被治罪的。冥冥中预感的机会终于来了,我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砸了自己的铁饭碗,办了一个个体工商户的执照,东拼西凑了5,000元,开了一间摩托车修理铺。以前在国营工厂里上班,工资每月36元,现在一个月就挣了360元,也就是说我的劳动力价值一下子就提高了近10倍!如果这一步跨不出来,肯定就没有这30年的过程和今天的局面了;或者大家都看清楚了应该跨的时候再跨,今天的结果也很难说。

那时候,办餐饮业、开出租车、倒腾烟酒甚至国库券都很赚钱,利用价格“双轨制”,吃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价差”就更赚钱了,但我为什么选择了自己并不熟悉的摩托车修理呢?主要是认识到,重庆既是工业基地又是军工基地,车辆工业发达,军工开始走“军转民”的路子,在摩托车上找到突破口、做大文章,重庆很快将成为全国“摩托车之都”,爆发出的潜力会是无限的,这一转型期要经历20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商机也是无限的。没想到,我这一干摩托车修理,就是13年半!从下乡去当知青到脱下满是油渍的工作服,整整23年过去了,我自己也到了孔老夫子说所的“不惑之年”了,居然还没干出什么像样的名堂来!这十多年中,不管有什么好做的生意有什么样的迅速致富的诱惑,我都认准了准备搞摩托车这条路,咬定青山不放松,增强内功,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我反复告诫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总有一天,我左宗申必将造出自己的宗申牌摩托车!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着的。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发展浪潮,允许私人开办公司了,我等待得太久的机会终于降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独享的生产摩托车的权利也开放给其他企业。在发展上,人生最大的过错就是错过,我以最快的速度,成立起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用采购来的零部件装配摩托车发动机。

应该说,就一个企业而言,宗申当时的起点并不高,实力也很弱——注册资本50万元,其中30万元还是贷款,实实在在的家底只有20万元。按综合购买力来折算,1992年的50万元也不过就是今天的200多万元吧。但我修了10多年的摩托车,所以对零件的质量、这些好的零件是哪些厂生产、品牌是什么都很熟悉了。我有了10多年的经验,知道如何选择最好的零部件以及从哪里获得这些零部件。这个才是我起步时最大的“本钱”,也是我自信的底气。

宗申干了3年发动机装配之后,觉得这一做法没有前途了。因为国营的摩托车制造商常常不允许零部件供应商供货给民营企业,因此要确保零部件的供应常常很难。由于国营制造商规模大,供应商不得不听命于它们。这使得宗申必须依靠自己的网络,通过“关系”或其他方式来获得零部件。但是,这样组装起来的发动机在质量和性能的很多方面存在不足。公差波动很大,因此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就受影响。多年的修车经验使我清楚地了解什么是重要的,便开始专注于生产如曲轴箱和缸头这样的核心零部件,随着能力的提升再逐步生产更多的零部件。在零部件生产的整合上,我在三个方面进行突破,或做出自己的特色:一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如果完全依赖供应商,对企业的发展比较被动。当时重庆有很多家民营企业,都是同质化竞争。大家都是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供应商,所以产品都是一样的,最后就是靠价格去竞争。所以我要解决差异化的问题。二是要确保零部件的供应。有的时候市场好、需求量大,我的零部件供应没有保障,因此我想解决自己稳定的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三是改良产品,因为日本的产品也不是完美的。可以在日本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优化,开始创新也是好的。

重庆的摩托车产业集群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对半成品存货的资金支持。早期的小公司没有多少资金,从供应商那里买来零部件,但是要到把零部件装配成摩托车,卖掉之后再付款给供应商,循环往复,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扩张。在那群雄四起、百舸争流,时不时狼烟滚滚的大潮中,宗申集团始终保持清醒,力争保持自己在产品上的差异化和相对独立性,尽最大努力确保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因为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在其中“分一勺羹”,而更主要是要创出自己的品牌。

这么稳步走向摩托车配件与整车的生产后,此后5年进入了急速扩张时期。一晃眼,就进入了新世纪。

2000年以后是宗申平稳、跨越发展阶段,再没有以前抓住市场机遇就可迅猛发展的那种势头。2000年也是宗申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起始年。围绕“所有权家族化、经营权社会化、股权公众化”的思路,宗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内部调整:通过现金补偿等方式,一些家族成员离开宗申的同时,也聚集起一大批高级职业经理人,导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起一流的管理团队,开始全面出击,向国内国际大市场进军。

企业发展壮大有秘诀吗?

简单地说,企业归根到底是靠产品说话,这也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产品的核心是品质,也就是质量。质量靠什么作保证,当然是技术。技术是人掌握的,说到底还是靠人。截至2010年底,宗申有在册职工9,567人——今年底会突破1万人,生产型企业,一线工人占大头;这么大的人员基数,技术人员占到5.6%,比销售人员多出近30%;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以上占40%。在管理人员配备上,宗申不追求高学历化,看重的是实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特别是人才的组合。俗话说,骏马日行千里,耕田不如老牛。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爱因斯坦,以色列建国时,请他回去当总统,他婉言谢绝了,并发了一句感慨,意思是宝物放错了地方就是废品,天才放得不是地方也等于傻瓜。我自身的经历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管理的科学化。其实,很多成功人士当时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有些是没有工作的,所以他就有创业的动力。他们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功?主要是由于客观环境、国家政策;并不是说这些人有多聪明。比如,美国、德国可能没有像中国这种机会出现,但并非美国人、德国人就比现在的中国人傻……是国家政策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成功,也就是所说的时势造英雄,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时代特征的英雄。

在重庆乃至全国,差不多在宗申起步的同时,涌现出了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商,单是做相关汽车和摩托车零部件的制造商大概就有2,000多家。包括宗申在内,以伪造和山寨为特征的模仿是发展中国家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常用的策略。这些企业不承担研发所需要的特定投资,在初创阶段也承担不起这笔费用,所以仿造是初始阶段的一个好办法。在这一方面,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的经历和几十年以前日本、韩国的经历类似。但大浪淘沙,企业在市场上有不断的生死哀荣,可以说不停地洗牌,最后没有被淘汰的,最关键、最致命、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技术上的创新!

我做摩托车行业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件事对我的触动很深,看看中国产品在全球遭遇的情况吧,虽说中国是世界第一摩托车制造大国,但同样的摩托车,“日本造”是“中国造”价格的4倍,“欧洲造”“美国造”是“中国造”的5倍,凭什么?都是同样材料组成的零部件。为什么咱“中国造”就这么低贱?静下心来细想,的确是因为产品质量的差异,不服气不行。其实,从“制造”到“创造”的飞跃就是产品质量的高下之别。而我们的产品就差这么一点点。而这个差距越小,攻克就越难,好比是大家都爬上了高原,但要攀上高峰就很难,最终登上了高峰的,能有几人?所以,你必须用你的全部精力来提升“这点质量”,突破这“最后冲刺”的一小步,才能取得成功。要赶上和超过外国产品价格,就必须登上那陡峭险峻又有无限风光的高峰,产品质量当然不能有一点儿差错。

为满足高品质产品需求和个性化产品趋势,改变目前国内零部件质量及工艺水平不稳定的状况,多种重要、关键的零部件必须实行自制。目前,宗申已形成了集有色金属特种铸造、机械加工、冲焊、汽摩进气系统、塑模制品、坐垫、涂装等为一体的零部件精良制造基地。

技术的大投入,是为了创新,创新的目的,最终是保障产品质量。早在2000年,宗申在发表的《质量宣言》中就向消费者郑重承诺:宗申产业集团不搞粗制滥造,在投入方面要走在全行业的最前头,增加设备,采用精益生产流程,绝不简化工艺,绝不减少工序,精良制造,制造精品,要做组装旧模式的终结者,做制造新时代的开启者。我们信守承诺,忠实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为打造宗申技术中心这一自主研发的平台,宗申先后投入了30多亿元。有几件比较值得提及的事:2004年10月,宗申集团技术中心进入第十一批国家认定企业(集团)技术中心;2005年11月,宗申检测中心进入国家实验室名录;2007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宗申技术中心设立首批企业专利工作站。目前,宗申集团技术中心设有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并建立起了全国行业最完备的知识产权数据库,专利总量在全国摩托车行业中位居前列。在全国摩托车行业中,宗申被认为是研发实力最强、研发投入最大的国内企业。宗申投资的又一个30亿元是“赛科·龙”计划,至少目前是国内摩托车行业规模最大的自主研发计划,也是一个全面提升整车质量的计划。正因有强大的研发团队,2011年5月,宗申拿到了中国首张电动摩托车“通行证”。

近年来,国内市场“禁摩”“限摩”呼声渐高,摩托产业国内市场发展受限。同时,自我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就真正面临和感受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压力和挑战。宗申和其他许多企业一样,存在着对产业技术、工艺标准、国际化营销网络、品牌影响力等诸多需求。中国提升企业及产品价值,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尽管宗申的摩托车发动机产销量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但也不得不和更需要靠瞄准海外市场去杀出一条“血路”。据重庆海关统计,近年来重庆摩托车出口一直呈现量质齐增的势头,宗申出口量一直排前列。最多时,产品行销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宗申“走出去”的目的不只是简单的产品出口,因贸易保护、关税壁垒等原因,产品出口这种最初级的“走出去”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不大行得通了。宗申经历了最初的产品出口、海外独资后,“走出去”现已升级为第三轮的“嫁出去”——将人员、技术等整套输出,与当地的公司联姻合作,这样才能充分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和法律保护。目前,宗申已与美国哈雷-戴维森公司、法国麦卡康姆公司、意大利塞尔瓦公司分别在大、中排量摩托车发动机、汽车发动机、通用汽油机、航空动力、水上动力等不同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还与泰国、越南、巴西等国家的企业已经合作,几乎已涉足全世界每个版块。这样的战略,就好比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减少了企业风险。宗申与意大利比亚乔集团的合作,曾被******总理称赞为中意两国企业合作的典范。

单是这样“嫁出去”还不够,还要将他们的先进技术“娶进来”,实现互补双赢。现在已与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进行技术合作,如目前正在洽谈中的城市清扫机项目,一旦成功引进,将填补国内这方面的空白。

抓住技术创新这项企业的基本功,就等于抓牢了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就是抓住了企业发展壮大的秘诀。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那样的眼界、远见和魄力,舍得花血本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反过来,如果有且只有技术,技术也会束之高阁,相当于理论成果还没走出实验室。

下一步往哪里去?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创新永无止境。“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人生永恒的命题,也是一个高度成熟的企业,必须时时勇敢直面和经受考验的。这是事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的发展战略问题。当然,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定位和轨迹,宗申现在主要业务范围已发展为动力板块、新能源板块、矿业板块、生物板块、房地产板块、金融板块等6大板块。其中,我一直执著于热动力领域:摩托车动力、汽车动力、船用动力、航空动力以及通用动力,下一步我们计划进入的还有新动力,包括压缩空气动力、生物能源等。

我的人生梦想就是领导宗申坚定不移地实施“热动力机械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专注热动力机械产品的开发、制造和销售。在全球化浪潮、后工业化时代到来之际,抓住国际产业进行重新分工的机遇,全球定位宗申的产业和产品,承接国际先进产业转移。在积累科技创新实力和精良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世界先进制造标准的对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动力王国”,其产业布局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宗申都提供优质动力。宗申力争在发展的第2个10年末,也就是明年,在大本营重庆的制造基地实现年产各类动力产品包括摩托车、汽车、船艇、飞行器、通用机械、燃料电池等的动力1000万台的目标,打造一个系列化、国际化的动力集成基地。

目前,尽管宗申已聚集了大量的人才,铸成了优秀的团队,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人才仍然是最大的挑战。中国缺乏对技术和产品有着深刻理解的专业人才。虽然中国是世界工厂,但真正理解制造的工程师很少。要寻找到一流的人才非常困难,虽然我们已从日本以及从其他地方募集人才,但是要吸引人才过来也很难。人才是否愿意来?愿意来的人,即使宗申能给他们好的待遇,他们是否真的有能力?同时,我们自己培养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刻意营造培养人才的氛围,等等。这些,都是宗申和大企业或高端企业需要认真思考,未雨绸缪长远打算的。

一个企业,必须既运筹长远又立足脚下,既放眼未来又回望身后。我回想起当年毛主席、周总理时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其中第二个就是农业现代化,现在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实现了小康,正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但“三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土地搁荒和“青壮打工去,收禾童与姑”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社会公平、和谐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城镇化进程问题,等等,宗申能否在其中的一项或多项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触发了我的农业产业化梦想。宗申主要是搞机械制造的,那么就从农业机械化着手。通过几年的探索,可以说已经迈开了步子,宗申农机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部分地区还形成了全部使用宗申农机产品的“宗申村”。宗申农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主要以山区、丘陵地带为主,平原大棚、果园等使用为辅。目前已通过国家支持推广目录机型多达16个,地方补贴目录涵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广泛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美洲等国际市场。但总的说来,宗申在这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城市市场有限,但农村市场大得很。我的祖籍是上海,但重庆是我的家乡,宗申首先要把家乡的这块试验田做好。目前,重庆正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对农民的各项政策也很优惠。未来,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民居住小区化,市场商机可谓无限。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业机械化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辆三轮车,既可运输,又可发电、抽水、碾米、打谷子……这就是宗申提出的模块化、多功能、农机化全新三轮车的设计构想,并将其作为重点战略转型项目,力图为农民提供一项多功能的生产性工具,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民劳动效率。此外,宗申还正与意大利企业合作,生产适用丘陵地区的中小型农机,在宗申未来的转型过程,农机生产将占据重要一席。

除了农业机械生产,还可置换农民土地,发展种植、养殖等农村产业,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同时,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还可发展农业地产等。目前,宗申已在巴南区试点,建设城乡统筹示范点,将打造成一个农业地产的“样板间”。这个占地40平方公里的农业地产试点位于巴南区石龙镇,按规划,将农民宅基地置换出来后,给农民修建全新现代化的集中居住小区。置换出来的土地重新进行总体规划,分成若干小农场,种蔬菜、种水果,或者种粮食。规划好以后再向城市资本招商,让城里人来当老板,农民以土地入股成为职业农民,类似于产业工人,逐步把农业产业化在这片农业地产内培育起来……

一路走来,宗申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旗下共有全资或控股子公司3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30亿元的集团企业,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即国内A股宗申动力和在加拿大上市的ZPP宗申派姆,连续13年入选重庆工业企业50强,“宗申”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宗申摩托车荣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大家总喜欢问“为什么宗申能够这样”。我很少思考这个问题,但有一种感觉:说到底是靠一种精神和承载这种精神的企业文化支撑起来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优秀的、实用的企业文化当然也是企业的精神旗帜,宗申的企业文化比较简约,但有自己的特色,有很强的针对性,包括“追求全球技术领先,实现宗申精良制造”的企业宗旨,“创造速度和能量、追求极限和极致、造福人类,以科技创造动感之美”的企业使命,“要经营企业,先经营团队”的人才理念,“预防为主、控制过程、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等,还有列在企业文化第一条的警示语:“我们不要夜郎自大,我们不做井底之蛙,我们不当现代阿Q!我们要接纳新观念,我们要树立新文化,我们要确定新目标!”我们是彻底的以人为本,信奉“人人都是天才,庸才只是放错位置的天才”的用人理念,实施“赛马而不相马”的用人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出人的活力、积极性、潜能和创造力。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措施。

大家要我概括一下宗申,给宗申画个像。我怎么说呢?简单点说,宗申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员,企业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思想与胆识的双重领先;是因为不断地突破和超越;是因为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因为大力坚持自主创新,大力提高职工素质;是因为诚信守从此,左右申高人命运的一条企业发展语录诞生了:呵护生命、维护健康、产业报国、共同拥抱和谐健康。我们不停步地进行发展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创造更多财富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