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只有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并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我们的“创新”,其实是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开始的。
重庆渝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唐元华
一
1997年9月28日,乘着重庆直辖和国家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的东风,渝西矿业集团挂牌成立了。然而当时,集团的基础还十分薄弱,全国煤炭行业也还处于低迷状态,亚洲金融风暴接踵而至,更使企业雪上加霜: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市场,可以说是什么都缺,眼看连工资都发不起,碰上吃饭的时候,矿工们就敲打着饭碗像这样问我:“董事长,还不关饷呀——这个问题咋个办啊?”
是啊,怎么办呢,“民以食为天”,饭都吃不起了还叫大家怎么去干活?况且这还不只是集团一千多名职工的吃饭问题,一千多名职工背后是一千多个家庭,一千多个家庭背后是几千张嘴巴呀——那个时候,职工队伍的思想极不稳定,矿区安全事故频发,尚处在襁褓中的渝西矿业集团,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有幸的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在解放军这所革命大学校里经受过多年的教育,就在这个时候,想到了党善抓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凝聚人心的优良传统。
我想,“天下人为本,人以念为先”,这里的“念”,应该就是思想,只要把人的思想理顺了,人心齐了,能够发挥的潜能是相当大的。红军时期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草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环境那么恶劣,条件那么艰苦,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打胜仗,就是因为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思想政治工作抓得好,支部建在连上,党员在队伍中切实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基于这些思考,1998年9月28日,也就是渝西矿业集团组建一周年之际,我们在永川地区的民营企业中率先敲锣打鼓地成立了党委,紧接着,新成立的****渝西矿业集团委员会,又在集团的各下属企业都建立了支部,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也同时建立,党委牵头,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大家一起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好局面从此形成。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坚持了这样“五个抓”:抓思想教育,抓道德教育,抓法纪教育,抓典型教育,抓企业文化建设。
在管理创新初见成效,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六化”(管理网络化、员工法制化、食堂餐厅化、宿舍宾馆化、澡堂淋浴化、矿区公园化)并付诸实施,进一步深化“五抓”所取得的各项成果,改善矿区的工作条件和矿工生活环境,提高集团全体员工的福利待遇。
集团初建时,下属各煤矿的矿工也和别的民营企业的矿工一样,黑黢黢地一身从井里出来,要冷得窸窸窣窣地等着锅炉烧水洗澡,而现在的渝西矿业集团下属各矿,卫生整洁、功能齐备的现代化澡堂天天开放。矿工们一出井,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开着淋浴冲“浪里白条”;集团初建时,不但只讲产量不讲安全的违章作业现象比比皆是,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恶习也泛滥成灾。因打牌输光工资,导致夫妻反目、家庭失和的悲剧,时有发生,不少职工家属哭哭啼啼地告到集团来。而现在的渝西矿业集团及其下属矿区,人人遵纪守法、和睦团结,不但没有吵闹、赌博和违章作业等不良行为,就连粗话也少有人说了。
2008年7月16日,******安委会督查组深入我们集团的富家洞煤矿视察,在察看了矿区生活生态环境、员工精神风貌、企业文化建设、安全生产和技术革新措施等后纷纷竖起大拇指,有的说“很受感动”,还有的说“很震惊”,说我们的员工福利待遇很高,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却达到了“准国有”,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国有企业的水平。
富家洞园区
督察组的边组长是位老领导,那天竟临时决定破例留在富家洞煤矿食堂吃饭,同时感受一把矿区的文化氛围,把我们的矿工们感动得不得了,一个个欢欣鼓舞地奔走相告:“对哟,******督查组的领导都说我们的食堂办得好!”
二
在坚持“以人为本”,狠抓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管理创新的同时,我们又启动了以“人才强企,科技兴矿”为核心的科技创新。
实话实说,开展以“人才强企,科技兴矿”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这其中虽然含有我们集团领导层振兴企业的高度自觉,也有形势所迫的因素:由于煤层薄、生产技术条件差的客观原因,像我们这样的民营煤矿,一直以传统的人工开采方式进行生产。人工开采需要大量劳动力,然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去了,城镇青年又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付出高强度体力的人工采煤工艺。竖起招兵旗,也少有吃粮人。眼看快请不到工人下井挖煤了,出于降低劳动密度、减轻劳动强度和安全生产等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必须进行技术革新。然而这技术革新,首先需要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准的人才,所以在2004年,“人才强企,科技兴矿”的理念刻不容缓地被我们提出来了。
然而,可以“强企”的人才在哪里?
答案当然只有一条,那就是靠我们自己培养和引进。由于我们仅仅是西部一家极普通的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有一定难度,便着重在从内部选送优秀人才培养上下工夫。历年来集团已从本部和下属各企业选送优秀员工1000余人次,到高等学校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学习。我本人也通过进修学习取得了研究生学历。不少职工感慨地说:“集团对我们恁好,我们不好好干,就太对不起人了!”
后来的实践也果真证明,这些由我们自己选送到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由于有实际工作经验、有爱企如家的真实感情,所以无论是思想素质还是工作能力,通常都比直接引进的大学毕业生还要强出许多。为了巩固大家的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及工作的经验,集团已多次举办学成归来人员和新引进大学生的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至于集团内部的培训活动,更是成定制的在每月8日雷打不动地按时举行,每年春节也要把大家集中起来学习2至4天,我们从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把教授、专家请进来,分专业、分层次地培训员工,培训覆盖面达100%。也就是说,集团现在拥有的近3000名员工,都经受过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培训。经过内部培训和选送出去培训,不少人已经从普通矿工成长为技术骨干或业务尖子,一些人还被提拔到了管理岗位——例如教师出身的矿工****,因为其本身素质比较过硬,又在学习培训中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成长为矿长。
在培养和引进大批高素质人才,不断为科技创新积聚人力资源的同时,我们也不断挤出资金,用于生产技术的改革和科技创新。集团创建14年来,单是在技改工程和安全设施上,就已经投入了上亿元资金,极大地改善了所属各矿的井下安全生产条件,在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大了对通风、瓦斯等重大安全隐患(即危险源)的监控力度,设置了瓦斯监控系统,改造了回风系统巷道,增大了主扇风机的型号,从而杜绝了瓦斯事故,也极大减少了运输、顶板等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实现了各矿的安全生产。
在井下的采煤工艺方面,我们通过自主创新,专门针对仅有50厘米厚度的脊薄煤层研制割煤机,在克服一系列困难和挫折之后,终于从传统的人工手镐落煤方式改进为用先进的机器开采,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并极大地提高了采煤工效,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采煤工作面上的安全生产。
在井下的巷道支护方面,我们已经从传统的石碹加木支柱支护方式逐步改进为金属支架和锚喷支护方式,从而大大减少了煤柱留设,提高了煤炭回收率并提高了巷道掘进速度,也让矿井下面的安全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在采煤工作面的支护方面,我们已经从传统的木支柱顶板支护方式转变为液压支柱支护方式,在进一步增加安全系数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煤炭生产中的坑木消耗,从而有效地节约了林木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井下的提、通、运、排及供电系统等设施方面,我们也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要求不断地进行改进与革新,安装了双滚筒提升绞车、180KW20号轴流式对旋风机等先进设备,在采煤工作的运输方式上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现在,工人从工作面开采的煤炭系直接由刮板运输机运至水平运输大巷装入矿车,再由机车拉运至车场,经绞车提升即运出地面,运输环节减少,工作效率提高。
我们在科技兴企的艰难行程中,认识到要使企业真正得到快速、健康的长足发展,就必须自觉贯彻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具体落实到我们煤炭行业,就涉及到怎样形成减少污染、变废为宝和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的矿产经济链条等诸多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2008年4月,我们投资1528万元,耗时340天,在集团下属的富家洞矿区旁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达6000万匹砖的兴吉矸砖厂,砖厂的燃料系利用采煤时带出来丢弃的煤矸石,其整个工艺流程系采用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JKY60/60真空挤砖机和连续式焙烧热工设备隧道窑生产线,矸砖厂从工程整体设计到实际生产,都充分体现了环保、高效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建成投产后每年约利用富家洞及其周边煤矿的煤矸石十五余万吨,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矿井矸石堆放占用土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矿区配套建设了煤炭洗选厂、汽车修理厂,并成立了运输公司,初步形成了以矿山开采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的经济链条。在市有关部门和****重庆市永川区委和永川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心巩固并大力发展这一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计划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以能源综合利用开发为核心,以农业观光旅游为补充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不但用煤矸石烧砖,还要用瓦斯发电,还要搞能源建材和机械加工等,基地规划总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前期总投资3.8亿元的项目投资协议已于前不久与永川区经信委签订。
三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这已经是一条早就被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同时又有专家指出,只有把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上的创新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企业完整的“灵魂”。
我们对此深以为然。
因为,我们渝西矿业集团组建14年来的创新之路,就确实是这样走过来的:管理创新让我们稳定职工队伍并增强了凝聚力,科技创新夯实了我们企业的基础,然而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却能够也必将为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实,早在新世纪刚刚来临,集团工作刚刚步入正轨时,我们就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煤炭产业系资源产业,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使集团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必须走由煤炭生产一业引领,能源开发、旅游地产、物流运输、生态农业等多业并举的发展道路。基于这种认识,2001年3月18日,由渝西矿业集团创办的渝西旅行社挂牌成立;2001年10月8日,我们又挂牌成立了永川市来龙湖生态园有限公司。刚迈出那开头的一两步时,集团内部和外部都有不小的阻力,集团的一些股东认为我这是不务正业,更因为担心自己会血本无归,竟然吵闹着指责我说:
“吔,唐元华我看你硬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呢!”(他们认为我忘了集团初建时的创业艰辛。)
“唐元华你这简直是乱搞!”
“是瞎折腾!”
“哎呀哪里嘛”,我只得赔着笑,一面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地说服大家,一面坚定地走自己认准的道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条路终于被我们走出来了。现在,我们这个14年前仅有本金68万元、职工30多人的单一型煤炭经营公司(即渝西矿业集团的前身永川市矿业公司),已经发展为资产总额达5亿多元、员工近3000人,集煤炭生产、洗选、经销,旅游,地产开发,生态农业开发,物流运输以及建材建筑等多业为一体的实业集团,拥有17家下属企业,运作规范,机构健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俱佳,2010年更是创下了总收入达70106.31万元,创税收3686.63万元的新篇章。历年来,集团相继被评为重庆市成长型中型企业、重庆市诚信企业、重庆市永川区工业十强企业和永川区十佳煤矿企业,集团党委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我个人也相继获得了“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和“重庆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那些开始反对过我的股东们,现在一个个都乐开了花。
我们今后较长远的一个目标,就是争取在5至10年的时间内,建立起以能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为核心,以农业观光旅游为补充的业态多样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完成投资以后,年工业总产值可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利润达到15亿元以上,上缴税费1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0至8000个。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大幅度改善,职工的收入就会进一步提高,就能够更好地为新重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