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咨询师临床操作手册
22235000000030

第30章 如何突破阻抗的治疗技巧(1)

一般来说,问题在心理治疗开始后1~2周内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在这以后会反复一下,然后再缓慢地改善。这个速度可能非常缓慢,而且在这过程中,阻抗时常发生,让临床心理咨询师感到咨询的艰难,甚至有挫败感。因此,突破阻抗是临床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重要的咨询技巧之一,本章从4个方面来谈最常见的突破阻抗的方法和治疗技巧:第一是表达阻抗及其突破技巧;第二是观念阻抗及其突破技巧;第三是情绪阻抗及其突破技巧;第四是关系阻抗及其突破技巧。

第一节表达阻抗及其突破技巧

一、当来访者沉默,不说话时

有的来访者,动不动就沉默,不说话了。但是沉默和喋喋不休一样也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他们可能是对表现自己的问题和感情,感到了抵触。

心理问题,即使表面看上去好像很单纯,但大多数都有着复杂的背景。这可能是背负着家庭、民族历史的深刻问题,也可能是对现代社会和世界形势的反应。对这样深刻的问题,来访者是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特别是其中心灵创伤的核心部分,如果来访者不从心里认为心理咨询师是可以信赖的人的话(也就是说,即使自己说出来,也不会被批评和中伤),他是不会轻易说出来的,这是可以理解的很自然的事情。

大多数的来访者在他们至今为止的人生中,一定有过当他们把自己的痛苦说出来时没有得到重视,或没有得到任何帮助的经历。他/她的遭遇可能是“你这种想法很奇怪”“不要去想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把它忘了吧”等等,被轻易否定,也有可能是“不要发牢骚”“不要没有自信”“这是你自己不好”等等,被批评教育。还有,当他把自己心里的不安说出来时被别人一笑而过:“不用在意这样的事情”“没事的”“现在担心这个也没有用呀”等等,有被嘲笑的感觉,甚至还有人把他/她的秘密泄漏出去,变成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当他们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他们当然可能以为心理咨询师也会同样地应付自己,特别害怕类似的事情发生。即使是面对专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轻易把自己的痛苦经历说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关于心灵创伤的核心部分,我们一定要等待来访者自发地叙说。或者在叙说有关部分时,“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告诉我呢?”“也可以等到你完全相信我了以后再告诉我。”我们要以这样的方式首先保证,让来访者有安全感。如果来访者在犹豫了一下以后还是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我们的话,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完全信任了我们的表示。“谢谢你把这些事情告诉了我”表示对来访者的感谢。然后,如果心理咨询师认为这个心灵创伤就是来访者问题的根源时,我们可以这样反馈给来访者:“原来你受到了这样的伤害,那么你有时想砸东西的心情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原来在公司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那么你早上不想起来上班也是自然的啦。”在这个时候,如果心理咨询师注意对来访者的攻击欲望和休息欲望给予一定肯定和认可的话,那么就一定能够了解到更多更深的有关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注意慢慢倾听,多了解一些来访者当时的感情、想法和处理事情的方式。

二、当来访者只简短回答问题时

当心理咨询师问:“这个星期怎么样?”如果来访者只回答“和以前一样呀”或“很好”时,作为心理咨询师该怎么办呢?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提起上一次治疗时的话题。比如说:“上次你告诉我你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来,甚至有一个星期没有洗澡了。这个星期怎么样呀?”尽量问一些具体的事情,让来访者感到容易回答。或者把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例和来访者的情况进行比较。比如说:“当一个人处于忧郁状态时,一般是早上心情比较晦暗,到了下午就会慢慢好起来一些。你是怎么样呢?”“当被别人批评不上学时,有人会生气得砸墙。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当孩子的情况真的很糟糕时,有的父母愁得甚至想杀了孩子,自己再自杀。你有过这样的想法吗?”“人到了这个时候,有不少人会认为自己活着没有意义,还是死了好,你如何呢?”等等。

在用疑问句询问来访者的一些事实时,如果用“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的话,那么对方会比较容易回答。“是谁”的问话,有的时候比较难回答。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问:“我们假定那个人是A,A对你说这样的话,那是第一次吗?”用匿名问话,来访者会感到轻松一些。

有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会担心来访者对这样的问题感到反感。我们可以这样确认来访者的感受。“我还是不要问这些问题为好,是吗?”有的来访者回答:“你这样问我,我反而觉得容易回答一些。”但是有可能来访者保持沉默。“是不是觉得不太好回答?”“现在不想说话,是吗?”“我也和你一起不说话了,好不好?”心理治疗的时间是来访者的时间,来访者可以自由使用。

三、当好像和问题无关的话题和游戏反复出现时

当心理治疗开始了几个月以后,有时那些好像和问题无关的话题和游戏会反复出现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情况相对来说还比较多。也可以说,这种情况很一般。心理咨询师容易在这个时候,产生这样的想法,“来访者到底在做什么呢?我是不是一点都没派上用场?”比如说,有的来访者认为自己的问题,以及周围的人有些让人烦恼的行为,一点都没有得到解决和改变。有的人光谈论一些关于世界政治和经济。有的孩子的父母总是在回忆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些事情。另外,有的在接受游戏疗法的孩子,每次都画同样的画,或者每次都玩同样的游戏。我们要理解其实这样的行为是来访者在为下一个阶段做的准备运动。

但是在这个阶段,打断来访者的谈话或游戏,促使他面对问题的核心,有时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但是这样做有危险,有可能恶化问题,甚至使治疗中断。像这种情况,我们要一边耐心等待,一边设法找到突破口。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一定要耐得住性子。这就像酿造威士忌、蚕在做茧和忍耐黎明前的黑暗一样,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要一起度过这个艰难时期。如果停滞感太强烈的话,我们可以和别的心理咨询师商量,也可以反复阅读治疗记录,还可以举行研讨会,也许我们可以从中确认来访者的进步,或者感觉到巨大的变化即将来临。然后孵化的时期就到了,如果我们听到了里面的小嘴在咬蛋壳时,我们不妨也可以从外面帮它敲一下。

四、当来访者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现不一致的时候

表现一个人内心世界最有效的媒介应该是语言。如果谈话的内容和说话时的表情、声音的调子、动作和姿势一致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些话的可信性比较高。但是有的时候,谈话的内容和非语言的内容相矛盾时,我们应该首先相信那些非语言的内容。

比如说来访者皱着眉头说“孩子都是可爱的”时,我们可以推测他对孩子抱有负面的感情。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可以试着这样回答:“是吗,我总是对小儿子比较宠爱。”“我总觉得我父母更加宠爱我哥哥。”这样回答,可以让来访者更加容易说出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情。

第二节观念阻抗及其突破技巧

一、当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价值观不同的时候

即使是关系很好的父母和孩子,或是夫妻,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定有不同的地方。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也是如此。而且,比起“好”行为,关于“坏”行为的基准更加不同。

在这里,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当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在谈论:从来访者的价值观来看认为是不好,而从心理咨询师的价值观来看认为是好的行为。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师可以表明自己的价值观。比如说:“恨父母就真的是不可原谅的事吗?父母也不是完人,在某种程度上恨父母,感到生气,不也是自然的事情吗?当然也不是说就可以因此杀了他们。”“认为孩子不可爱就不对了吗?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有时也会觉得不可爱,甚至有时觉得还是没有的好,但这不也是自然的事情吗?这种想法和时代、文化也有关,以前孩子反抗了,父母都可以杀死孩子呢。”这样的回答,可以让来访者心里的罪恶感得到一定的减轻。

下面再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当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在谈论:从心理咨询师的价值观来看认为是不好,而从来访者的价值观来看认为是好的行为。比如说,当暴走族的少年认为暴走没有什么不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说:“那些工作疲劳了而已经休息了的人,他们一定认为很吵。”其实少年本身也知道很吵,所以即使被心理咨询师这样批评,他们一般也是不会反省的。像这种情况,我们不如换个话题。比如说:“你很精神,又有勇气,我觉得你蛮适合当个探险家。”“你对服装的眼光很不错,怎么样,有没有想过当个服装设计师?”或者当对方说:“我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很好噢。”我们可以回答:“那当然啦。”这样一起来确认价值观的共同点。

二、当事实和见解发生混同的时候

当来访者开始诉说自己的过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在对方诉说完以后做一些简单的确认,这常常十分有效。来访者也许会因此感到心理咨询师理解了他,“我刚才是这样说的,可是事实有些不一样”,而进一步做更加细致的说明。但是要注意这种确认如果做得过多,有可能让人觉得有些不自然。尤其是当来访者把他心里想的事情当做事实似的告诉心理咨询师时要特别留心。比如当来访者说“A很讨厌我”“大家都看不起我”,如果这时心理咨询师回答说“是吗”,就好像心理咨询师认同了来访者刚才说的话似的。所以当这种情况,心理咨询师或者什么都不说,或者回答“是这样吗”为好,或语气再重一点,“居然有这种事情”,要不然有可能事后被来访者责怪“老师赞同了我的话”。

我们也可以这样回答。“你心里认为一定是这样,对吗”,或者“你心里是这样想的呀”。这时有的来访者还会强调:“就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来访者想让心理咨询师认为他说的就是事实。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只能回答:“也许是这样吧。”或者进一步说:“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也许我也会这样想呢。”

三、来访者的幻想

有的时候来访者会说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话。也许这是来访者内心世界的事实,但是从客观来说我们不得不怀疑。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是吗?如果不是知道内情的,一定会不相信呢。我们不要轻易地把这件事情告诉别人。另外,你能告诉我你是如何认识到这些的呢?”“这怎么办呢?如何处理好呢?我们把这件事情说出去一定也没有什么好处。”我们绝对不能当场就反驳来访者。如果是很明显的幻想,大多都同时出现睡眠不足,或者便秘等身体症状。如果对方没有去看过医生,那么就要建议他一定去看医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大多数的幻想症状都会消失。

第三节情绪阻抗及其突破技巧

一、当投射和移情发生的时候

当心理咨询师觉察到来访者的心理活动投射,或移情到别的人身上时,我们要注意随时确认。比如说:“你梦见的黑社会的人,是不是像某某人的父亲?”“在这一点上,我是不是和某某人的母亲有点像?当我给你布置下次治疗之前要完成的课题时,你有时认为我很烦,是不是?”“你画中的这个大象,是不是你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当我们认为最好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投射时,我们可以这样说:“当工作上有不顺心的事情时,有很多人回家以后向太太发脾气,或很严厉地训斥孩子,等等。我自己有时也是这样呢。”

有时来访者把心理咨询师理想化,有时孩子会叫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为“妈妈”或“爸爸”。这是由于来访者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心理咨询师混为一体了。这种时候,我们不用指明这是移情,我们最好继续扮演这样良好的角色。因为当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时,来访者自然能够认识到心理咨询师的真实形象。

二、无论如何也不能赞同时

共情在心理治疗中非常重要,但是共情不是努力去做就可以做到的。我们在这里再重复一下,越是经历过痛苦的人,越认为“自己的痛苦是不能够被别人所理解的”。

为了做到真正的共情,我们可以试一试以下的两种方法:一是就像看电影一样鲜明地想像来访者的经历;另外一个就是,想像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做出和来访者一样的行为来。但是,即使用这两种方法,有的时候还是很难理解来访者的感情。有的心理咨询师认为比起被害者,加害者的心情更加难以理解。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用一下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士兵的日记,以犯罪为题材的小说,甚至神话、传说,来体验一下这种心情。无论是怎样异常的行为,它只是正常行为的另一个极端,我们可以一点点地靠近它。但是,即使我们努力去理解,理解得到不断地深化,但仍然还是有不少来访者并不能够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行为正常化。我们既要相信来访者的可能性,也同时要拥有一个现实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