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最好的别人
22235500000028

第28章 自立自强获尊重,“触类旁通”巧成功(3)

古人尚且把求人之道演绎得这般炉火纯青,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求人与个人的生存发展更是密不可分。无论衣食住行,还是生老病死,我们都是有求于人的,即使富甲天下,也有金钱不是万能的时候。比尔·盖茨最初劝说史蒂夫·鲍尔默与其合作是一种求人,你为自己的房子办贷是一种求人,甚至,你周末去看牙医,也是一种求人。

求人不是一种耻辱,也不是一种下作。相反,求人是一门艺术,一种智慧,一种信任他人的豁达。一个人,本来就没有什么特别,只有借助外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实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求人构成我们的生活,从而构成我们的世界——所以有了三国的鼎立与抗衡,所以有了伟大的微软世界,所以你住上了宽敞的房子,所以你的牙齿重新变得坚固。求人与天才无关,与智慧无关,与时代无关,与机缘无关,甚至,求人与实力无关。有关的是你的态度。

独立是一种品质。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做到真正的独立。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修建出自己的木屋,蒲松龄在淄川西蒲村的老树下铺满了草席,他们看似过着一种完全隐居的“独立”的生活,但是,假如他们真正做到“独立”,世界上就绝不可能出现《瓦尔登湖》和《聊斋志异》。我们不仅在生活上做不到完全真正的独立,思想上同样做不到。

“求人不如求己”是对独立的褒赏和认同,却不是教导人们诸事只靠自己的微薄力量。求己是一种放不下架子的无奈,一种四面楚歌的孤独,一种得过且过的惰性。项羽英雄盖世,却刚愎自用,从不求人,连身边唯一的范增也不能包容,最后落得乌江自刎;大清王朝,自我欣赏,惰性十足,在外敌的坚船利炮下,也喊出求人的号:“师夷长技以制夷。”无奈为时晚矣。

“求己不如求人”是对合作的鼓励和肯定,却绝非是对独立自主完全的彻底的否定。当你精疲力尽,充满绝望时,何不向人求来一点坚韧,让自己坚持?你身处逆境,一筹莫展,何不向人求来一点智慧,让自己成功?你彷徨原点,不知何去何从,何不向人求张地图,找出你的方位?求己并不是你唯一的选择。不必吝啬语言,不必羞于启齿,在关键时求人一把,助自己前进,是好事不是坏事。

“篱笆立靠桩,人立要靠帮。”

只有肯求人,广求人,善求人,才能壮大自己,成为人生的赢家。

求人者谦逊,不求者自傲;求人者多助,不求者无援;求人者智高,不求者谋寡。一言以蔽之:“学会求人才能赢。”

“求己”更多表现为被动,“求人”更多表现为主动,“求己”是一种品质,“求人”则是一种智慧。

“求己”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求人”也是;“求己”是相对的,“求人”也是。迷信任何一种方式都是人生大忌。好的办法是:诸事先求己,再求人。先给自己以信心,再给别人以信任。而当己所不能,不妨求人。求人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第一印象首先是听第一句话,不会说话的人第一句话就会成为永别的话。所以,求人要懂礼貌,要有点高雅的语言格调,还是应懂点“客套话和谦敬辞”:

初次见面说“久仰”,赞人见解用“高见”,

好久不见说“久违”,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批评说“指教”,宾客来到用“光临”,

求人原谅说“包涵”,陪伴朋友用“奉陪”,

央人帮忙说“麻烦”,中途先走用“失陪”,

求给方便说“借光”,等候客人用“恭候”,

麻烦别人说“打扰”,请人勿送用“留步”,

向人祝贺说“恭喜”,欢迎购买叫“光顾”,

求人看稿说“斧正”,归还原物叫“奉还”,

求人解答用“请问”,对方来信叫“惠书”,

请人指点用“赐教”,老人年龄叫“高寿”,

托人办事用“拜托”。

七、学会“软防御”,威力胜过枪炮

有句格言说道:“朋友总比敌人多,快乐总比烦恼多,办法总比问题多,希望总比失望多。”这样说来,我们不论做什么工作,遇上天大的困难,都不可怕,因为我们朋友多,所以,我们有办法,有希望,就应该快乐。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生活是具有无穷情趣的教科书,人们每天都在写这本书,只是各人的写法不同罢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慧和胆略,胆子太小,必定懦弱;胆子太大,难免鲁莽;最难能可贵的是有胆有识,智勇双全。

我有一位朋友,你说他胆子小,可他从不怕麻烦事,天大的事也难不住他;你说他胆子大,可他一遇到麻烦事就“半天”不愿讲一句话,等对方的气一消,他的“点子”就出来了,不是歪点子,而是金点子,往往会使对方措手不及,难以应对。类似的事,时间长了,遇上的也多了,双方较量的结果,却总是他占上风,于是人们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喊他叫“温温水”。“温温水”朋友多,办法多,快乐之事也多,就因为他感悟到了“软防御”比那种硬碰硬要高明得多,所以他快乐。学会“软防御”,威力胜过枪炮,有时候,可不“开一枪”,不“放一炮”,即可不战而胜或战而胜之。

老子曾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这“柔之胜刚”之道,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的,而很少人能“行”也。所以,流沙有时比岩石更坚固,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千方百计把墓穴建造得坚固、牢靠,用坚如磐石、固若金汤来形容恐不为过。其目的是为了防备盗墓者盗挖,可事实上,许多墓穴仍然被挖被盗,有的被洗劫一空。

河南上蔡有座古墓,建造于春秋时代。2005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时发现,古墓上被挖开了大大小小17个洞,说明盗墓者不知光顾过多少次。从洞里的器皿、古钱币、矿泉水瓶等遗留物考证,盗墓者来自于不同的朝代,最早的盗墓者来自战国时代,最近的来自现代。他们都对这座墓穴觊觎已久,想盗取里面的金银财宝。无从考究他们费了多少心思,唯一可以考证的是,他们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因为,考古工作者打开古墓之后发现,里面的藏品大都保存完好。

难道这座古墓有什么特别的防盗措施吗?其实,它在建造方法上与其他古墓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是,其他墓穴砌筑完后,都是用土回填,而这座墓穴是用沙回填。17米深的墓穴,上面回填了11米深的细沙,表层再填土封盖。细沙里放置了一千多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尖利石块。它被后人称为流沙墓,这就是它防盗的秘密。

我们知道,细沙的流动性很强,当盗墓者挖洞时,旁边的细沙会向洞里流动,掩埋刚挖好的洞。当挖的洞很深时,极易造成塌方,轻则把挖开的洞掩埋,重则会把洞里的人埋掉,更可怕的是藏在细沙里的石头,随着垮塌的沙子坠落,成了打击盗墓者的武器。

在盗墓者眼里,再坚硬的古墓都不在话下,唯独这座古墓,面对散软的黄沙,他们竟束手无策。

八、学会珍惜“唯一”,成功就有希望

现代社会中,成功的机会是无限的。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无数的机会等着你。但是,每个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除非你紧紧地抓住它,并且加以利用。当机会来临时,必须快速地做出决断,优柔寡断可能会丧失时机,机会就永远不会来光顾你。

亚伯拉罕在《突破现状,创新思考》一书中指出:“要在事业和生涯上创造突破,秘诀是更聪明地做事,而且更努力工作。要更聪明地做事,就要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并且努力落实这些想法,才能创造突破。”突破等待观望,突破陈旧观念,突破依赖思想,突破懒惰行为。珍惜“唯一”的时刻,像高尔基所说的“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事就是时间”。要创造珍惜“唯一”的机会,就不要等待观望,就应该有跳跃式的突破,才能抓住“唯一”,得到“唯一”,享受“唯一”。

1972年,美国民主党大会提名麦高文竞选总统,对手是尼克松。但是在这次大会中,麦高文宣布放弃他的竞选伙伴参议员伊高顿。

一个16岁的年轻人看到这个机会,立刻以每个5美分的成本买下全场5000个已经没用的、麦高文及伊高顿的竞选徽章的贴纸。然后,他以稀有的政治纪念品为名,马上又以每个25美分的价格出售这些产品。

这个人成功的因素在于他对机会非常敏感,能够迅速把握。这次行动虽然没有造成产业的突破性发展,然而,就是这样的创造性思考,这样的专注精神,使得这个年轻人日后能看到其他人没有看到的机会。这个年轻人,就是今天全球的首富,创立微软的比尔·盖茨。

要学会珍惜“唯一”,就应该懂得“1”为什么大于“300”的道理。

如果给张三1个机会,给李四300个机会,那么,谁能把握好这个机会呢?

如果你要回答,你是选张三还是李四?有可能你会选李四,因为李四拥有比张三多得多的机会,当然李四就有可能把握好机会。在判断你的答案是否正确之前,我们先来读读以下两个故事吧!

从前,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财主家的女儿,便上门去求亲。财主说,他家有9头牛,明天早上他打开牛栏门,9头牛会陆续从牛栏里走出来,只要年轻人能抓住其中一头牛的尾巴,他就答应把女儿许配给他。第二天早上,年轻人按时守在牛栏门口,见第一头走出来的牛过于高大,而第二头牛又过于强壮,第三头牛又过于威猛……年轻人迟迟不敢上前去抓,心想,等下一头再说。在等待观望中,一头又一头牛从他眼皮子底下走过。到第9头牛出来,刚好是头小牛,年轻人喜出望外,伸手便去抓牛的尾巴,可却抓了个空,原来这头小牛没有尾巴。年轻人之所以没有抓住牛的尾巴,就是因为财主家的牛太多,财主给他的机会太多,结果他在眼花缭乱中,一次次错失了良机。

有一位射击运动员,开始时,教练每天给他300发子弹进行训练,可他训练起来,总是漫不经心,还没对准靶心就随意地发射,结果射击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后来,教练对他改变了方法,每天仅给他一发子弹,如果没有射准靶心,就不准离开训练场。因为只有一次发射的机会,所以训练起来他变得格外认真,再也不敢有丝毫马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的射击成绩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1952年,在第十五届奥运会上,他获得了大口径步枪300米3×40项目的金牌,成为苏联第一个奥运会射击冠军。这位射击运动员,就是鲍格丹诺夫。

“1”为什么大于“300”?就是因为“1”是“唯一”,失去了这“唯一”,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对这“1”也就看得格外珍贵。而如果换上“300”,失去了其中一个“1”,还有许多个“1”,所以对失去其中的一个又一个“1”,也就漠然视之,正因为这种漠然视之的态度而最终失去了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