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最好的别人
22235500000047

第47章 后记

前言“说学”,后记“说众”,“学”是知识,“众”是力量。“众”是群众的“众”,众人拾柴火焰高,很有力量。因为“众”,力量就大,智慧也高,就会无往而不胜。也因为“众”,三人成众,就不容易被攻破,只要有“众”,就有力量,也有智慧,就叫积众人之智。所以,才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之说,这就是群众的力量。群众与群雄有别,群雄能称霸,一听到这个名词,心中就有怕的味道,个个是精英。所以,不管是群众,还是群雄,都了不起,只要他们一联合,就有最大的力量,最高的智慧,能积众人之智,力量无比,这就是“学最好的别人”的理由。

高尔基说得好:“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人懂得越多,他就越有力量,而当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多么伟大而庄严的时候,他变得愈加有力量。”要获得知识,唯有勤奋学习,学最好的别人,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学最好的别人,不是把别人现成的“饭碗”端过来就吃,而是看他怎样采料、烹调、加水、选料、配料,再加上符合自己的口味“蒸炒”出美味佳肴,变成自己的“盘中餐”。

正如萨特普里安所说:“所谓独特的作家,不是指他从不模仿,而是指谁也模仿不了他。”所以,借人之智,借古、今、中、外各路成名大军之汗水、知识、智慧创造出的辉煌,再加个“拿来主义”,就叫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了它,就会少走些弯路,少在黑暗中摸爬滚打。

中国有句格言,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其意思是说,无论想要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决心,并下苦功夫,终会获得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是人们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伟大人物,都可以说是有心人。他们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经过了艰苦的劳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搞了两千多项发明创造,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是可以不经过艰辛勤劳而能够得到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反映了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指出了功夫和有心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有很深的哲理,它对我们攀登理论和科学知识的高峰有很大的启示。

那么,要积众人之智,“学最好的别人”,概而言之,要有“四心”:

一是信心。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一定能实现的心理状态,这是学的前提。常听人说自己“脑筋笨”、“智力差”而自怨自艾,对较难的理论和知识不敢问津。实际上存在这种心理状态是没有必要的。据科学测定,人的智力固有差别,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是绰绰有余的。所谓智力超常和低能只是个别的,而且智力的强弱也不完全是先天的因素,“天才在于勤奋,智慧在于积累”。达尔文就认为自己“很用功,但没有多大才能”。他的成功,就在于执著地追求和不懈地努力。对求知充满信心,自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给我们智慧和勇气。

二是进取心。这是战胜困难,达到预想目标的强大动力。进取心来源于远大志向和明确的目的。南宋大教育家朱熹说:“百学需先立志。”法国生化学家巴斯德也讲:“立志是事业的大门”。有了进取心,就有了不甘示弱的动力,就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才能谦虚谨慎,永不自满,才能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克服浮躁、懒散等消极因素,使自己能够掌握自己。

三是恒心。知识本身是由低到高的完整缜密的体系,有很强的联系性和梯次性。掌握知识有个由少到多,一点一滴积累和消化的过程。因此,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持之以恒。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用一个比喻,告诫我们寻求知识不能急于求成,他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有些年轻人对于学开始热情很高,而往往半途而废,关键是缺乏恒心和毅力。必须懂得学习没什么捷径可走,只能一步一步拾阶而上。

四是苦心。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想学会一门知识,掌握一种本领,取得一点成就,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只要我们下定决心,顽强拼搏,一定能攀登上理论和科学知识的高峰。要记住法国古典主义者安格尔的那句话:“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万德雄

2009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