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张九龄和王之涣
在四杰、陈子昂之后,应制诗风又有复萌的趋势,身兼宰辅和文宗双重身份的张说、张九龄为扭转这一趋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唐代,二张本人并非一流诗人,他们的表率之功,对后进诗人的奖拔,却推动唐诗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张说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世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后居洛阳。武后时,官至凤阁舍人,因忤旨贬钦州。玄宗时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又曾出为相州、岳州刺史。仕至尚书左丞相,谥文贞。有《张燕公集》。
张说在开元前期出将入相,其诗歌主要抒写成就君王霸业的豪情壮志。如《巡边在河北作》:“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诗中充满豪情自信的情调,且语言质朴,一变“沈宋”的典整,又较高适、岑参的歌行多些粗率,但洋溢着政治家轻生重义、许身报国的风采和气度。他的这种慷慨情调,在屡次迁谪后,变为失意凄婉,如《岳州看黄叶》:“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空惭堂树下,不见政成歌。”岁华不再而功业未就,与前诗相比,的确显得哀怨。
张说喜欢吟咏杰出的人物,代表作《邺都引》颇受后人称道,“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试上铜雀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笔调苍劲老道,比起卢、骆等人的歌行,此诗变排比铺陈为简洁凝练,意象更加集中,气势更为充沛,已与高、岑等人的歌行非常接近了。
二、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长安二年(702)进士,曾得到张说的奖拔,又在张说之后,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成为又一位开元名相。他也是受人钦羡的文坛宗匠,王维、杜甫都有诗赞美他。张九龄刚正不阿,曾上书要求除掉安禄山。后为奸臣李林甫所排,被贬荆州长史。
张九龄论诗重视抒发性情,强调无论穷达进退都要保持高洁人格的理想。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以香草美人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操守。他的五古成就甚高,代表作是《感遇》十二首、杂诗五首。《感遇》其七云:“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其借“丹橘”以言志,在不能济世的幽愤中,保持自我高洁的心志。张九龄的《感遇》诗和陈子昂的《感遇》一脉相承。陈子昂的《感遇》侧重探索人生哲理,有老庄意味;张九龄贤而被逐,遭遇类似屈原,其《感遇》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内容都类似楚骚。
张九龄的诗风清淡秀雅。胡应麟认为:“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也。”(《诗薮·内编》卷二)这主要是针对五古而言。但张九龄的律诗同样清拔俊朗。如《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在澄澈柔美的夜景里,一缕情思婉约悠长,情景混成。前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与“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后辉映,而以意境雄浑阔大为特色。
三、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谗去职,居家赋闲十五年,其间可能到过蓟门、玉关等地。后仕文安县尉。王之涣曾与王昌龄、高适相唱和,其为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高适称道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蓟门不遇王之涣因以留赠》)。
王之涣的边塞诗广为传布,惜多亡佚,只存六首,以《凉州词》和《登鹳雀楼》最为出色,足称名家。“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其一)写尽了边塞的雄阔荒凉。《登鹳雀楼》更是童叟能诵,尽人皆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已见夕阳残照,青山高耸,大河奔腾,气势如虹;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更是神来之笔,在饱赏壮丽之后欲求更加之壮丽,同时透露出人生无止境的哲理,激人奋发。全诗一气呵成,雄浑阔大,殆同天籁。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是南北朝诗歌的重要题材,大小谢与陶渊明各擅胜场。至盛唐时期,更形成了一个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孟浩然和王维。
开元时期,社会繁荣臻于极盛,文人都有一颗积极入世的心。他们的求仕方式多种多样,尤以借隐求仕的“终南捷径”为尚。当文人隐居山林时,一面吸收着山水灵气,一面也描画自然的美好。另外,唐王朝三教并重,佛教的修心静性,道教的返璞归真,为文人欣赏自然、发现自然美提供了观照的依据。而文人仕途失意的历史话题也在开明的唐代继续上演着,也使文人不免于要从庙堂走向自然。王、孟等人都有过建立功业的政治抱负,当理想受挫的时候,为了排遣内心苦闷,或者为了等待时机,他们辞官归田,漫游山水,借山水自然抚慰心灵,从而写出了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他们还相互酬唱,切磋进步,共同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诗歌意境,以清雅的风味,优美的旋律,为诗国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自幼苦读,崇尚节义。他长期隐居于鹿门山,又曾漫游江、湘、幽州、洛阳等地,以增长阅历,结交名流,获取声誉。至开元十六年(728)赴京应举时,人生已过去了四十年。在长安,他结交了王维、王昌龄等诗坛群彦。次年赋诗秘省,吟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令举座搁笔,仍不幸落第。随后南下吴越,寄情山水。开元二十五年(737)入张九龄荆州幕,三年后以病辞,随卒。
孟浩然的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唐代诗人。他的诗大部分是山水旅行诗,多作于隐居鹿门山和漫游江南途中,诗风清幽淡雅,尤以描绘江湘洞庭一带的山光水色的诗为佳。如: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前诗写等待友人时的所见所闻,“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一联清幽无比,全诗如同一幅万籁初静的暮景。次首则写夜泊江边,乡愁不断的行旅状况。孟浩然的这类山水诗能将个人淡淡的愁思与色调清冷的景物相融合,表现出一种凄清幽远的意境。
孟浩然善用白描手法传达一种神韵,“语淡而味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如《晚泊浔阳望香炉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此诗纯用白描手法,在若有若无的笔触间,将对名山的追寻与向往,对前贤的仰慕之情表现的言尽意远。
孟浩然的田园诗以《过故人庄》最为著名:“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此诗以隐士的眼光,描写了一幅纯朴淡泊、宁静优美的田园景色。首联写故人相邀,简朴真纯。然后描绘了近有绿树环绕,远有青山相接的农村风景,淡雅而宁静。颈联写宾主临窗举杯,相谈甚欢。最后又真率的预约,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田园的倾情。
李白曾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赞誉其人格,后人因此多将孟浩然视为隐逸诗人。尽管孟浩然的诗表现出一种隐逸的志趣,如“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予亦乘舟归鹿门”(《夜归鹿门歌》),但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悦仍不同,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盛世不遇的牢骚与幽愤。如: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咏怀愁不眠,松月夜窗虚。(《岁暮归南山》)
二诗均传达出不愿白衣终老、却无可奈何的牢骚。在这类诗里,清幽淡雅的味道不见了,代之以一腔壮逸不平之气。前诗以洞庭湖撼天动地的气势引出自己力量微小、出仕无门的遭遇,将满怀无可奈何的心情坦露无遗。孟浩然将山水田园诗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因取材过于窄狭,也受到苏轼“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的讥诮。
二、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后随父迁蒲(今山西永济)。王维幼而能诗,擅长书画、音乐。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为太乐丞,因故贬济州司仓参军,又改官淇上。经张九龄荐举,拜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王维受到打击。是年秋,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其边塞诗即多作于此时。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于开元二十九年北归,此后曾隐居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天宝元年(742)转左补阙,购得宋之问位于蓝田的辋川别业,悠游其中。安史乱前,官给事中。长安失陷后,他追随玄宗未及,虽服药佯为瘖疾,仍被授以伪职。次年长安收复,被定罪下狱。但因曾作《凝碧池》表现自己对朝廷的忠诚,以及得其弟疏救而获免,降太子中允。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早年的王维对功名充满热情和向往,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济人然后拂衣去,肯做徒尔一男儿”(《不遇咏》)。其《送张判官赴河西》云:“慷慨倚长剑,高歌已送君。”声调高昂,自信满怀。王维的入世思想多表现在边塞诗中,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少年行》、《使至塞上》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气势,流露着盛唐的时代气息。如《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境界开阔而雄浑,情调豪迈而超逸,那种左顾右盼又俯视一切的豪情壮采与矢志报国的人生追求相结合,是盛唐气象的典型写照。王维的边塞诗善于构筑画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一联,辽阔的大漠,盘曲的长河,笔直的孤烟,圆圆的落日,线条感、立体感十分强烈。又善于留白,如“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陇西行》)诗的前四句节奏紧凑,气氛紧张,后面两句却戛然收结,留下许多空白,供读者想象。
王维家世奉佛,又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本有深厚的佛教信仰。其功业理想遇挫后,佛禅思想更见滋生。安史之乱后,因大节有亏,更有谦退之情。“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王维传》),所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最终走向随缘任运,与现实若即若离的道路。
王维的赠别、思亲怀友诗颇多佳作。“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之二)借寒梅以发问,表达自己的乡关之思。又如《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以红豆劝言,慰藉相思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写出每逢佳节之时,亲人相互思念的的深厚情感。在这类诗中,最负盛名的是《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细雨蒙蒙,柳色青青,包含多少离别的伤感!遥望漫漫前路,杯杯清酒,又有多少眷恋!此诗被谱入乐,称为“阳关三叠”,历来传唱不衰。王维这些诗歌的特点是格调单纯而韵味隽永,语言浅显而情意浓深。
确立了王维的诗坛地位的,是山水田园诗。他在这方面的惊人的才华和创造力,掩盖了他在边塞诗等方面的成就。王维的田园诗多传达一种闲适之情,这既是因为他生活优裕,不用为生计而奔忙,也因为他在山水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官场上的相互倾轧不同,山水田园是祥和宁静、真纯自然的。再加上王维对佛教义理有一定的参悟,具有一种清净闲淡的心理,使他的诗歌能够摆脱世俗的纷扰,在净雅的诗境中抒写自我的隐逸情怀。王维善于摄取事物美的一面和捕捉美的瞬间,将山水田园、农事人情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田园乐》之四),田园习见之景,经他点化渲染,就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最著名的是《渭川田家》和《山居秋暝》。前者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田园晚照图: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适,怅然吟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