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22236800000039

第39章 中唐前期诗歌(1)

元结与顾况

一、元结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因李林甫玩弄权术而落第,隐商余山。十二载(753)进士及第。乾元二年(753),入山南东道来瑱幕,募兵抗击史思明。代宗朝迁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兼容管经略史。大历七年(772)入朝卒。元结强调诗文的美刺作用,主张诗文要“救时劝俗”(《文编序》),崇尚古朴之风,代表作是《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舂陵行》描写战乱之中,老百姓在繁重的赋税的逼迫下水深火热的生活,写出“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树皮”的惨象,痛斥朝廷不知体恤民情,只知“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的征敛。《贼退示官吏》则指出朝廷对老百姓的伤害甚于盗贼:“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盗贼尚有恻隐之心,而朝廷使臣却毫不留情的收刮民脂民膏。看到这样的残酷现实,诗人宁愿得罪上官,也不愿给百姓雪上加霜,充分体现了为官者所应有的良心。元结是“能以真朴自立门户者”,但崇古之心过于强烈,又过于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而忽略其审美价值,使不少作品质木无文,也受到批评。

元结根据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审美标准,于乾元三年(760)编选了《箧中集》一书,收录沈千运、王季友、孟云卿等七人二十四首诗。这些诗词苦调悲,淳古质直,旨在抒发怀才不遇和贫困潦倒的愤懑,反映了社会黑暗和百姓疾苦,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但成就有限。

二、顾况

顾况(-806后),字逋翁,苏州人。至德二载(757)进士及第,曾入镇海节度韩滉幕,为节度判官;贞元初入为著作佐郎,后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受道箓,号华阳山人。顾况在强调诗歌的美刺教化作用的同时,又重视诗歌的抒情审美功能,因此其诗之文采较突出。他的《宿昭应》、《公子行》、《海鸥咏》等诗歌对统治者进行了嘲讽,《临海所居》其一则反映了战后农村荒芜的景象:“此是昔年征战处,曾经永日绝人行。千家寂寂对流水,唯有汀洲春草生。”顾况精通乐画,相关题材的诗写的较为出色,如:“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手头疾,腕头软,来来去去如风卷。声清泠泠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美女争窥玳瑂帘,圣人卷上真珠箔。”(《李供奉弹箜篌歌》)通过一连串的比喻,将音乐写得形象可感。从体裁来看,顾况的七言歌行成就最高,想象丰富,意象奇丽,如:“玉房掣锁声翻叶,银箭添泉绕霜堞。毕逋拨剌月衔城,八九雏飞其母惊。此是天上老鸦鸣,人间老鸦无此声。”(《乌啼曲》其一)他有些歌行注意学习民歌,具有俚俗的一面。有些歌行句式参差不齐,不避虚词,有以文为诗的倾向。

刘长卿与韦应物

一、刘长卿

刘长卿(-786)字文房,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居宣州(今安徽宣城),又迁长安。天宝间登进士及第,肃宗时历摄海盐令、监察御史、长洲尉等职,后贬为南巴(今广东电白)尉。大历五年(770)后,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随因被诬陷贪赃,再贬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德宗时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性格刚直不阿,屡遭贬谪,又身世坎坷,亲历战乱,抒发乱离之痛和冤屈悲愤是其诗歌的重要内容。他目睹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盛衰巨变,哀叹城乡的荒芜和百姓的流离:“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刘长卿还把时代的乱离和自身遭遇结合起来,抒发沉痛凄楚的感情,如著名的《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感情苍凉悲怆,可谓字字血迹。社会的****及身世的坎坷,使其常常陷入悲观消极的情绪之中,并萌生皈依佛教,希图在“西方净土”中谋求心灵平静的念头,因此多有与僧人往来酬唱之作,如《酬灵澈公相招》、《登思禅寺上方题修竹茂林》等。刘长卿诗歌中洋溢的不再是昂扬的气势和生活的热情,更多的是萧瑟凄凉的悲怨,如“自怜天上青云路,吊影徘徊独愁暮”(《小鸟篇上裴尹》),“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别严士元》),这些诗歌凄清哀婉,盛唐诗歌的气骨顿消,而与中唐诗风相近。但是,坎坷的身世却让他有更多的机会亲近自然,寄托人生,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简练之笔勾勒出一幅风雪夜归图,烘托出主人的清贫和旅客的惆怅。

刘长卿长于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他的五律注意研磨字句,善于捕捉精巧的自然意象入诗,如《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诗人选择“霜叶”、“孤城”、“独鸟”、“月”等容易引起思乡的意象,来排遣惆怅,突然传来的捣衣声,却让诗人愁上加愁,给人以缠绵不断的审美享受。由于刘长卿生活面过窄,他的诗歌“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下)。这种诗歌创作的气衰现象在中晚唐诗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长安人。少年时任侠负气,十五岁时为玄宗的三卫近侍,出入宫闱,行为失检。安史乱中,流落失职,遂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二年(764)许,任洛阳丞,因征治不法军人而被讼,愤而辞官。大历十年(775)后复起,历高陵宰、鄂县令、比部员外郎及滁、江二州刺史。贞元四年(787)入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七年致仕,世称韦左司、韦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