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包括仁、英、神、哲数朝,这是欧阳修、苏轼先后主盟文坛的时期,也是宋代文学呈现出自我风格的重要时期。
经过宋初的探索,革新晚唐五代文风的思潮已成为时代的共识,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势有必然。在诗歌方面,内容须紧密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社会;艺术表达上力求显明精警,故议论成分加重,古诗创作重兴,散文化特点突出。从而使宋诗形成了不同于唐风的独特面貌。而此期诗人辈出,创作繁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家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卓越的成就,领袖一代,使宋诗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词坛则出现了突破传统观念的作家和作品,崛起了同婉约派并驾齐驱的豪放派,解放了词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欧阳修的诗词
一、欧阳修的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卒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阳修博学多才,在文学及学术领域都的卓越的成就。在散文领域,欧阳修与唐人韩愈、柳宗元,宋人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有“唐宋八大家”之称。在史学领域,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还有金石考古著作《集古录》。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类著作的先河。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欧阳修注重文学的实用价值,对不务实际的浮靡文风痛加批判。在诗歌领域里,他不但批判五代、西昆以来的不良文风,对当时新出现的“太学体”也大力转拨。在散文创作方面,他提倡尊崇韩愈,取法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道”与“文”及其二者的关系做了精湛的阐释,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欧阳修的诗欧阳修反对西昆体的不良诗风,他的诗歌对宋诗的形成有奠基的作用。他有很多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诗,内容相当广泛。其一,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答杨子静祈雨长句》描写了“军国赋敛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虚空”的社会现实;《食糟民》揭露了官吏“日饮官酒诚可乐”,而百姓却“釜无糜粥度冬春”的不合理现象。他写这些诗的目的很明白,所谓“因吟君赠广其说,为我持之告采诗”,为的是规劝统治阶级修明政治,维护封建秩序。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则表现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昏庸误国的统治者的谴责。
其二,表现仕途生涯中的各种遭遇,抒发坦荡的胸怀和旷达的精神。如《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衬托思乡情怀,篇末又作宽解之词,真切感人。这种旷达的风格对苏轼的影响很大。其三,他的写景抒情之作或清新秀丽,或平淡有味,多抒发诗人的生活感受。如“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黄溪夜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鸟》)等。
欧诗在艺术上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但他并不对古人亦步亦趋,仍然具有自家面目,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故有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如《再和明妃曲》“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及“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的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欧诗也学李白,得益于语言之清新流畅,与其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写对好友的万里相思和少去老来的感慨,时空跨度很大,情绪亦跌宕起落。然而文气宛转,娓娓如诉家常。诗中春景写得明媚可喜,感情写得真挚动人。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多少有学习李白诗风带来的飘逸气,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
欧阳修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其《六一诗话》是第一部诗话。郭绍虞说:“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宋诗话考》)。他的诗话改变了前此诗论或重品评,或重格例,或重作法,或重本事的做法,而是兼收并蓄,细加抽绎,以随便亲切的闲谈逸事的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三、欧阳修的词欧阳修的词具有花间风格,仍以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为主要内容,并善于以清新疏淡之笔写景他的;并延续宋初词的特点,多用传统的小令,以婉约之笔写柔曼之情。他小令与晏殊齐名,号称“晏欧”。但欧词对词也有一定的贡献。
首先,对相思离别题材,摆脱了庸俗繁杂的体态描写而追求细腻的内心刻画,使词由歌者之词转向文人的抒情之作。如《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表现离情之苦的词,上片写马上征人,下片写闺中思妇,相互的罹形成对照,表达了两地相思之情。全词寓情于景,意境清丽缠绵。
其次,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和风格,不但书写人生情怀,又表达怀古之情,使词向抒情言志方向更进了一步。如《浪淘沙》: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这首咏史词从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发抒感慨,歌咏玄宗荒淫、杨妃专宠的史事。词人并不直接指斥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只用“有”、“无”的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的景象隐隐透露,特别隽永,耐人寻味。
另外,他的《朝中措》将自我形象置于其中,自写洒脱爽朗的风神,极为个性,也带给宋词新的风格与题材,对苏轼等人都有启发。
梅尧臣与苏舜钦的诗歌
一、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因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诗文革新运动,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称“梅欧”“苏梅”,是宋诗的“开山祖师”(刘克庄《后村诗话》)。有《宛陵先生集》。
梅尧臣仕途失意,在诗坛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与渴望的心情,写出了大量激动人心、内容丰富的诗篇,表现出关心国事的热烈情感。如关心和同情农民的生活,《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又《小村》:“寒鸦得食日呼伴,老奥无衣犹抱孙,磋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反对繁重的租税对农民的剥削。《陶者》则用白描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批评尖锐明朗,使人感到强烈地不平。《故园战》则写宋军同西夏作战时激越悲壮的场面,谴责统治者的御敌无能,表达了愤然难平的正义感。
梅尧臣在公务之余,常流连于建德、东流、池州的青山绿水之间,写了不少写景咏物诗,写景抒情,生动自然。如著名的《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首诗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而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有不尽的余韵。
梅尧臣早年诗作受西昆体影响,后来诗风转变,与西昆派针锋相对。他强调继承《诗、骚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要求写景形象,要意于言外,而以“古淡”风格著称。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