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峡水文化研究
22237300000006

第6章 三峡水文化依托基础的水系文化(4)

如何解决华东、华中的能源不足问题?科学家们也提出过一些方案,一是多用火力发电,需要多修建10座180万千瓦的大火电厂,每年要多采掘5000万吨原煤,同时还要解决相应的铁道和海上运输,承担更为沉重的污染影响;二是在华东、华中兴修其他水电站,事实是这些地区最优越的水力资源大都已经开发,有一大批大中型水电站正在建设,其余的水电或抽水蓄能工程已在“八五”或“九五”期内开工,区内所剩资源已经不多;三是在长江干支流多修水电站,而长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和乌江等支流上的水电站已经修建和在开发的,其能源首先是满足四川、重庆、贵州用电需要,这些地区距离华东、华中又远,输电困难较大;四是在华东、华中兴修核电站,但我国核燃料资源并不丰富,我国对核电技术尚未全部掌握,其造价又很高。以上这些方案,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华东、华中对能源的需求,最佳方案当然就是兴修三峡水电站了。

如前所述,三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它的年发电量将是840亿千瓦时,相当于修建7座24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站和一座年产5000万吨原煤的大型煤矿,相当于6.5个葛洲坝水电站,或10座大亚湾核电站。三峡水电站投产后,将从根本上缓解华东、华中地区电力供应不足的状况,同时,还将为全国电力系统大联网创造现实条件,使我国的工业走向更高层次。这不仅在经济上和调度上将收到更大效益,而且在政治上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还应当特别提及的是,水电不像火电那样属污染大的一次性能源,而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将它与发电相当的火电站相比,每年可减原煤消耗4000万—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硫的100万吨、二氧化碳约1亿砘、一氧化碳约1万吨、氢氧化合物37万吨,还可减少大量的废水煤渣。因此,在环保效益方面,也是十分显著的。

(三)显著的航运效益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大河流。它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它的沿江两岸经济比较发达,水运资源非常丰富,历来就是沟通我国东南沿海和两南腹地的交通运输大动脉,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长江沿江地区开发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

但是,目前这条居于世界第三的大河,水道的发展运输低于世界同类河流。其主要原因是受川江航道不畅的影响。长江上游的宜宾至宜昌称为川江,全长I044公里,水流急湍,险滩林立。在葛洲坝水利枢纽蓄水前,全段有险滩180处,其中浅滩59处,急流滩58处,险滩63处;重庆到宜昌的660公里河段,落差高达120米,主要险滩有139处,单行控制段为46处,航道最窄处仅100米。川江航道在整治前最小尺度重庆以上为1.4米×25米×200米(水深×宽度×曲率半径),重庆至宜昌段为2.1米×33米×400米,经过整治后,到1985年,重庆至宜昌提高到2.9米×60米×750米。上世纪90年代初,川江下水通过能力每年可达1000万—1200万吨。随着经济的发展,川江下水运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重庆市三峡办预测,到2030年,西南出区总运量约2.3亿吨,其中向东方向运量约1.2亿吨,经襄渝、湘黔、南昆等几条铁路和江河分流后,需通过川江外运的货物,加上鄂西出口物资,总计下水过坝运量将达到5500万—6000万吨,其下水客运量也将从2000年的250万人次,增加到390万人次。

如何适应经济发展后对川江水运的要求?当然就靠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了。三峡工程修好后,其初期的运行方式是正常蓄水位为156米,防洪限制水位为135米,枯季消落水位140米,后常蓄水期则有所提高,其相应水位是175米、145米、155米。这样,就能使万吨级船队抵达重庆,大大提高川江的航运能力。

此外,三峡工程通过排水的调节,还能增加荆江枯水季节的航道深度。预计枯水最小泄流量,由原来的3000立方米/秒,增加到5000—6000立方米/秒,使该段枯水航道增加0.5—0.7米。这样,就能使万吨级船队由重庆抵达武汉,为沟通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武汉、下游的南京和江口的上海四大经济中心创造了条件,使重庆以下单向下水通过能力增加5倍,运输成本降低35—37%。

那时,长江将真正成为联接东西,带动南北,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沿江产业密集带的形成和推进华东、华中、西南三大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的“黄金水道”。

(四)便于实现南水北调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除了造成我们在上一小节里所讲的“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两大经济问题外,还有一个就是“南水北调”问题。

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约占全国总面积63.7%的外流流域,其年径流量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95.45%,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3%的内流流域,其年径流总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4.55%。在外流流域中,长江流域的面积占全国的18%,但年径流量却占全国的37.83%,华北和西北等广大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但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6.5%;黄淮海平原的3亿多亩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的23%,但年径流总量只占全国的3.8%。这表明,在水资源的分布上,长江流域多,西北、华北少,而华北平原人口众多,垦殖指数高,经济较为发达,工农业用水量大,因此,水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西北和华北的缺水问题,就必须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的内容,就是将长江干支流的水资源引调到北方,以解决西北和华北的缺水问题,并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河流联成一个统一的特大水利系统。

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案,可分为西线、中线和东线三条调水路线。西线调水是在长江上游干支流河谷中,通过修建高坝蓄水,然后通过盘山渠道将水引至黄河上游地区,其中一个具体方案就是在长江上游的通天河筑起高坝,将水送到积石山附近的黄河;中线是从长江三峡引水,穿越荆山,经丹江口水库过南阳,穿方城缺口,沿伏牛山东麓到郑州,再北向到达北京,此条线路全长约1200公里,年调量100—200亿立方米;东线调水路线是从扬州附近引长江水,沿京杭大运河北行,经洪泽湖、东平湖等,在梁山县境内穿越黄河,最后到达天津。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虽然不能在南水北调时实现自然流向,但它巨大的库容,可以调节长江径流流量,增加长江枯水季节的流量。这对实现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方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如果说三峡工程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空前壮举的话,那么,南水北调工程就将是与之媲美的另一宏伟工程。

三、广阔库区的巨大潜力

三峡工程竣工蓄水达到175米时,水库长约600公里,水面约1084平方公里,这浩淼广阔的高峡平湖,虽然淹没了17个县、市、区的632平方公里土地和100多个集镇,给库区带来了一定损失,但它建成投产后,却会对三峡库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三峡工程投入生产之后,三峡地区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到那时,将用超高压网架把西南各省区独立运行的电网系统联网,并用超高压变电工程将三峡水电输送到华东和华中地区,使西南电网与华东、华中电网联网,进而实现全国大联网。电力丰富了,就可以用电力代替三峡库区丰富的天然气和煤炭,而将其发展天然气化工工业和煤化工工业。同时,还可以将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磷化工和建筑材料等高耗能优势产品,形成我国重要的化工和建材基地。在农业方面,不仅使原有的药材、生漆、油桐、柑桔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等得到极大发展,而且还可以利用宽阔、舒缓等江河优势,发展渔业生产,形成现代化的水产基地。到那时,库区周围将建成各种新兴的产业带群。

三峡工程投入运行之后,三峡库区的水上航运,不仅万吨级船队直达重庆,而且沿库的一些城市如重庆、涪陵、万县、奉节、巫山等都将建成现代化的港口。在铁路方面,渝怀(怀化)、渝达(达县)、涪(涪陵)南(南川)、成(成都)达(达县)、广(广元)渝等线都将陆续建成,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在公路方面,重庆至宜昌的沿江高等级公路210、212、318、319等国道线都将得到兴修、改建和扩建,公路网络连接东西南北。在航空方面,重庆、宜昌等机场将得到改建和扩建,万县、黔江等新机场也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水陆空综合运输体系,将使三峡水库变成小小自然村中的一个生产队。三峡工程竣工后,那些迁建的古老县城和集镇,也将以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镇屹立在库边。不仅重庆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而且宜昌、万县也将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涪陵、奉节、巫山等则建成现代化的中小城市,再加上一大批现代化小集镇,它们通过水陆空交通体系的联结,将成为一个美丽、壮观的城镇体系。

三峡工程建成后,在广阔幽深的库区长廊里,不但山、水、林、泉、洞、峡、瀑、岛等自然景观更加争妍斗艳,美不胜收,而且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也更是林林总总,目不暇接,特别是那些新建的文化设施,更是特色鲜明,锦上添花。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与现代化经济交相辉映,将使三峡库区成为传统文化与现化文化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共腾飞的新三峡水文化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