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层领导任职理论与实务
22238400000024

第24章 有效激励(1)

领导和激励是紧密相关的,有效激励是领导者应该掌握的一门用人艺术;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必须善于通过激励,把蕴藏在下属身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出来。我国古代军事家孙膑认为:“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激气主要是运用激励的办法鼓舞士气,即通常所说的调动干部的积极性。重视激励行为的发挥,正确运用激励方式,对于领导者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节激励概述

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指借助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事物作为目标来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推动和引导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过程。“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

领导激励,就是领导者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下属和群众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鼓励组织群体为实现领导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一种职责行为。激励是管理上一个异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激励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外在的激励,包括:福利、晋升、授衔、表扬、嘉奖、认可等。内在的激励(或称自我激励),是指个人通过给自己设定目标,激发成就感和事业感,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工作来实现的,包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外在激励方式虽然能显著提高效果,但不易持久,处理不好有时会降低工作情绪;而内在激励方式,虽然激励过程需时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提高效果,且能持久。

一、激励的作用

激励对于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推动人们出色地去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励在管理职能中的重大作用激励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重视。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是由社会组织职能的明确化、规范化、激励对象的差异性和社会对公共管理要求的多样化所决定的,其表现如下:一是在国内外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对社会组织的公共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领导者或管理者在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同时,还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励部属,充分挖掘出其内在的潜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是部属的表现有好、中、差之分,领导者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各种激励办法,能不断地使表现好的人,继续保持积极行为,使表现一般的和表现较差的人,逐步地转变成为主动积极为组织多做贡献的成员,促使更多的人能够自愿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

三是激励对象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采取多种激励办法。包括多给奖金、友谊和关心、尊重,好的工作条件、有意义的工作、提升和培训等等。满足每个人的合理要求就能达到激励的目的。

(二)激励在组织实现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激励可以把有才能的、组织所需要的人才吸引过来,并长期为该组织工作。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特别重视这一点,它从世界各国吸引了很多有才能的专家、学者,这也是美国之所以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为了提升管理水平,我国公共管理部门也已经重视聘请博士甚至博士后等高学历的专家、学者进入圈内,但若不采取给予高薪、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等许多有效的激励办法,这一想法就很难实现。

二是通过激励可以使公共管理人员最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一书中阐述,他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一个人在受到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被激励前的3倍至4倍。

(三)激励对提高效率的作用激励可以激发下属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绩效。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下属采用培训激励方式,及时更新其知识结构,就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二、激励的特征和意义

(一)激励的特征激励的主要特征有方向性、选择性、时效性和持续性。1.方向性一个人努力完成一件事可能是为了个人私利,也可能是为了集体、国家,当然,也可以是国家、集体、个人都得到利益。

激励的目的就是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目标,尽可能指向组织、集体的利益。

2.选择性人的积极性有时是捉摸不定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气质、性格、爱好、兴趣、感情等,来决定对事物的积极性的选择。激励必须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有选择地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3.时效性和持续性积极性不能自然地持续高涨,而是起伏不定的,当需要一旦满足了就不再是激励力量。但是当激励对较高层次的需要进行再刺激时,积极性又会调动起来。

(二)激励的重要意义

首先,激励是工作积极性的推动剂。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不一定能长期保持极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通过激励加以推动,使其产生工作积极性。

其次,激励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现代公共管理以人为中心,越来越突出人的作用和力量。人是管理的主体,激励是管理的核心。因此,认真地研究激励理论,对于更好地运用激励因素,激励下属按所要求的方式去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正确地认识激励,不失时机地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与手段,这对中层领导干部具有很突出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激励的基本原则和前提

一、激励的基本原则

激励无定式、无定法,但激励有着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在一个组织中,工作人员作为个体,必须有个人目标,这是他们的人生追求和动力,如果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高度一致,即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也会达成个人目标,对工作人员会有较强的激励,使之积极主动地工作,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敢担风险,克服困难,坚韧不拔,工作有成效。反之,则激励作用很小或根本没有。领导应当善于将下属的个人目标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这种引导就是激励的艺术。

(二)公平合理性原则

公平合理性是指对于表现出同样具有典范作用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下属,满足同一的需要,进行相同的激励;而对那些平庸的人员,则不应该给予激励。也就是使人们得到的利益与做出的贡献直接挂钩,使人们明白,只有多做贡献才能得到更大的满足。领导满足下属的个体需要的激励作用不在于满足的无限性,而在于满足需要的公平合理性。

(三)功绩制原则

功绩制是现代人事行政的核心,它比恩赐官制和分肥制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以业绩作为评价的激励标准。它打破了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性质的传统人事行政制度;它体现了用人唯贤、用人唯功、优胜劣汰的用人原则。功绩制是以管理绩效为导向的,而不是以人际关系为导向的。如果不以功绩制作为激励原则,则易导致腐败。

(四)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领导者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下属的个体需要,但是从工作性质和组织本身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稀缺的角度来看,领导者对部属需要的满足是有限的,尤其是物质需要满足更为有限,因此,领导者在激励下属时必须以精神激励为主;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讲,主要是满足其地位需要、成就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二、领导激励的前提

任何个人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同社会发生联系,组织就是个人的直接社会环境,超越组织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一般是不存在的。作为一个组织的首脑——领导者,要想顺利地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在组织许可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为被领导者提供、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在我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个人目标行为与领导目标行为归根到底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激励的基础和前提。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就可以通过激励真正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缺乏这个基础和前提,激励就会失去积极的功能。因此,领导者在行使激励行为职能时,一方面要着眼于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个人需要和个人目标,要使二者结合并在结合点上进行有效的激励。这样,才能在社会需要得到满足、社会目标得到实现的同时,个人需要和个人目标也得到相应的满足和实现。可见,激励是有前提的,而且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领导的激励行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第三节激励的方式和艺术

激励作为调动、激发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是领导职能行为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根据激励理论和现代领导活动的特点及实践经验,比较常用的领导激励方式和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员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健康与活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精神激励方法,它是铸造灵魂的系统工程。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精神激励的一种,它是激发下属积极进取、力求奋发向上的起飞器,是培养下属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保证和动力。

通过正确而又适当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下属建立起自我激励机制,一旦下属养成严格的自律意识,用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自我激励,则比其他外在激励更为有效。

在运用精神激励时,领导应善于与下属分享成功,及时给予下属赞扬,满足下属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使其在精神上受到鼓励。同时,领导要使下属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有事业心,必须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工作上的信任、人格上的尊重。管理学上有句名言:“只有无能的管理者,没有无用的人才。”只要有适时、适当的精神激励,就能充分地开发工作人员的内在能源。

二、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是对下属潜能得以发挥或超额工作得以实现所给付的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酬劳。合理、有效的物质激励,既可以满足下属对物质方面的需求,又可以促进下属更好地工作。例如,有人对80项评价激励方式及其对员工生产率的影响做了研究,其结论是以物质作为刺激物使生产率提高程度最大,达到了30%,而其他激励方法仅能提高8%~16%。这是因为,衣、食、住、行是人的生活基础,物质不仅是维持个人及其家庭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个人在各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有有了生活的根本保障,下属才不会为生活基本问题所困扰。因此,领导不可忽视物质激励的作用。

三、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一种通过设置适当目标来鼓励和激发下属采取积极行动,取得优异成绩的激励方法。切合实际的目标激励,可使下属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与奋斗目标。领导活动的实践表明,领导者如能根据下属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足以激励人心的工作目标,就可以激励人们齐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当人们受到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刺激时,就会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尤其是事业心强的人,很愿意接受进步的、挑战性的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一个领导者如果适时、恰当地提出目标,有效地行使目标激励行为,就能极大地激发被领导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统一大家的思想和行为,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进取。为了实现部门目标,确保下属通过激励实现组织目标,部门领导必须对下属的行为提出一定的要求,规定一些准则,尽量使下属的目标与部门的目标保持一致,为此,领导对下属的行为必须进行引导。

四、奖惩激励奖和惩是从正、负两方面强化人们的合理需要,限制人们不合理的需要。奖惩激励的原则是:奖罚分明,以奖为主;有功则奖,有过则罚;无功、无过,批评教育。奖惩激励的目的是:激励先进更先进,中间成先进,后进赶先进,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社会效果。领导者实施赏罚的关键是要敢于进行奖惩。奖惩是调动组织内成员积极性,维护组织纪律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国古代兵书《六韬》中说:“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重罚者,可以罚怠也。”意思是,用尊爵重赏,是为了激励尽力效命:用严刑重罚,是为了督策懈怠。那种“没有功劳有苦劳”、“无过便是功”的认识有悖奖惩激励原则。对无功无过者不闻不问,甚至重用提拔的用人行为更不对。积极者得不到鼓励,积极性就会消失,为恶者得不到制裁,则会更加放纵。一般来说,无功无过大都甘居“中游”,多是思想消极、缺乏热情、不求进取的平庸之人。因此,对无功无过者不但不能欣赏、重用、提拔(即奖励),而且必须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让他们懂得“无功便是过”,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