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20年后,孩子靠什么养活自己
22239400000008

第8章 后天的财商培养,未来的身价积淀(3)

“财商能力”必须从小抓起

财商能力仅仅靠父母们口头教授是不会取得成效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思考,自主理财,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我从事咨询工作多年,经常有家长问我这样的两个问题:

(1)如何让孩子理解“钱从哪来”?

虽然孩子们从小就经常看到钱,用到钱,但大部分孩子到了10岁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他们对钱的认识只停留在“钱能买东西”的层次。看到爸爸只要伸进口袋就能拿出钱,妈妈的钱包里也有一叠钱,只是感到很神奇。懂的多点的孩子知道父母要去上班才能得到钱,至于为什么上班就有钱,如果你给他解释说是因为工作了才会得到钱,孩子们依然领会不了这样的答案。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就通过一次体验式的教育很好地为孩子诠释了这个问题,家长们可以借鉴一下。

这位年轻的妈妈利用假期期间带着6岁的儿子到附近县城去看朋友,不料在镇上迷了路,还丢了钱包,临近中午不仅没钱吃饭,连回程的车费都没有着落。于是妈妈就带着孩子来到了一家餐馆门口,询问老板是否需要临时工。餐馆老板正在为两个员工没来而急得团团转,得知她们的情况后立刻说道:“那你就先帮我招待客人,帮忙上上菜,孩子就到厨房去刷碗吧!”

于是母子俩就这样忙活了2个小时,等客人都散去后,老板就招呼她们一块吃饭,还给了30元钱的报酬。回到家,妈妈就问孩子:“知道老板为什么要给钱吗?”孩子自信地答道:“因为我们给他工作,帮他赚到了钱,所以他才会给我们钱。”

不得不说,这是一位聪明的妈妈,仅仅通过一次小小的体验活动,就让孩子深切体会了工作能带来回报的道理。

(2)如何教孩子学会“花钱”?

对于这个问题,你无论多苦口婆心地告诉他,让他背得有多熟,如果不进行实践,一切都是徒劳无功。曾有一位家长向我阐述他是如何改变儿子的花钱习惯的。

这位爸爸工资很高,应付日常的开支完全没有问题,才上初二的儿子经常问他要钱。因为担心儿子挥霍成性,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于是这位爸爸便狠下心来,缩减儿子的零花钱。改为每周定期发放,并且只有300元钱,告知他所有的个人消费都由他自己支付。结果刚过两天,孩子就把钱都花光了,不管孩子怎么撒娇哀求,他都不为所动。

几周下来,他发现儿子有了明显的变化,自己开始学着规划零花钱,每周将钱分成七份,每天只用一份。认识到这一点后,这位爸爸就将孩子带去了银行,为儿子建立了一个账户,并存进去500元,告诉他:“你已经学会自己管钱了,这就很好,给你奖励200元钱,以后每周我都会把你的零花钱打到你的账户上,你如果要用钱的话,直接自己去银行取钱。”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之后,他惊奇地发现儿子的账户里还有500元。于是他便改变策略,每个月将2000元存进他的账户,鼓励他尽量规划着用钱,并学会储蓄钱财。从此之后他发现孩子放学以后不再经常出去溜达,也很少花钱买一些用不到的东西,学习较之前也有了很大进步,也不再挑剔妈妈给他买的衣服了,还经常怪妈妈花钱多,浪费钱。

这位爸爸是一位成功的企业经理,他拥有多年管理员工的丰富经验,所以在引导孩子理财上也能游刃有余。但是现在中国的大多数父母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因此,千万不要等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后才意识到要改变他,一切要趁早进行。

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财商能力就要从小抓起。

如何训练孩子的财商能力

许多家长对我说:“我很重视孩子的财商教育啊,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给他在银行设立了个人账户,每年都会将他的压岁钱定期存进账户,并且平时经常给他讲储蓄的意义,培养他养成储蓄的好习惯。”

“将他的压岁钱定期存进账户”和“给他讲储蓄的意义”就能培养他养成储蓄的好习惯吗?换句话说,财商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教育内容,包含了各种理财能力和知识,仅仅做到学会储蓄就可以了吗?

压岁钱和红包通常会是孩子们的第一笔资产,是属于他们支配的财富,因此,要训练孩子的财商能力,第一步就要教孩子管理压岁钱和红包。具体来讲,父母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我就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1)父母代为管理阶段。尚在襁褓中的婴孩,对钱完全没有概念,他只会把钱当作一种玩具,这时候父母完全可以发挥监护人的作用,直接以第一监护人的身份替孩子保管钱财。家人和亲朋好友送的金银首饰也一样由父母代为管理。

(2)父母和孩子一同管理阶段。从孩子3岁开始,父母就应该下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钱币,告知他们钱的来源和用途,家长们可借鉴以下做法:

A.跟孩子一同管理钱财。家长们要将之前代为管理的财物公开,清楚地让孩子知道,他拥有哪些财产,这些钱都是怎么来的。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怎样管理这些财物。比如,为孩子在银行设立一个账户,将所有现金都存入这个账户。如果怕孩子不能保管好存折,父母可以代为管理,但是现金的存取都要让孩子知道;其他财物可以委托父母代为管理,但应该让孩子知道财物的收藏情况。

要让孩子认识到,他是钱财的真正主人,因为还太小不能独自管理,所以由父母代为管理。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初步了解钱财管理,也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意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B.让孩子参与家庭日常消费的规划。像买菜、购物等与孩子息息相关的家庭消费,家长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决定,让他对消费进行规划,比如要花20元买菜,可以买到哪些菜呢?在规划好之后,最好带上孩子一起去选购,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金钱的价值,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次体验式学习,培养他们按照规划使用金钱的习惯。许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认为不能让孩子过早地体验这种“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实质上,只有通过这种长期的实践,才能训练孩子良好的财商能力。

C.教孩子区分个人消费与家庭消费。要训练孩子的财商能力,还要教会孩子区分个人消费与家庭消费。如,孩子主动要求购买的零食和玩具就属于个人消费,这些需要用他们自己的钱来支付;日常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等费用就属于家庭消费,这些就可以由父母支付。这种划分不仅可以增强孩子对家的认同感,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第一阶段的管理,父母可以一直进行到孩子10岁,其余两个阶段父母可以从小就进行,并且可以伴随孩子的成长持续进行,逐步扩大他的参与度。

(3)孩子自主管理阶段。等孩子长到10岁之后,父母们就应该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学习管理钱财,父母从之前的“管理者”变成孩子的“咨询顾问”。可以将零花钱改为每个月定期发放,让他对自己的消费进行规划和预算。同时,也要逐步扩大他对家庭消费的参与度,增强他对家的认同感,培养责任感。

随着孩子的成长,使用现金的地方可能会越来越多,父母们可以相应地采取借贷策略。如果孩子想买手机或者想开party招待朋友,这是一笔大的开支,他的财富不足以支付,那么他就可以向父母提出借贷,签订借贷合同,并承诺以何种方式何时归还。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用钱习惯,了解有关借贷的相关信息,还可以让孩子懂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毋庸置疑,教育培养子女长大成才是每一对父母的责任,但是因为许多父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合理的教育手段,使得他们无论多努力培养孩子,仍然感觉孩子在某方面比较欠缺。这一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父母,因为他们本身对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就不足,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接受新观念。

但是即便是这样,社会的日新月异并不会因为个人的封闭保守而停止变化。如果父母们的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换代,那由你们培养的下一代将很难在社会中立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也将付诸东流。

FQ(财商)与IQ(智商)、EQ(情商)同样重要,财商能力的训练同样也是当代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父母切不可只重视IQ和EQ的培养,忽视FQ对孩子一生的决定性作用,顾此失彼,万万不可。

培养孩子理财观的15种小技巧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会慢慢表现出清晰的自我独立意识,并且会希望被父母认可和重视;在7岁时,已经能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在12岁以后,决策力也慢慢发展成型,并且会引导其自身行动。父母应该针对孩子的这种成长特点,在适当的年龄段将正确的理财观教导给孩子,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对金钱的认识、判断力和决策力能够帮助孩子在成年以后更好地面对现实,且获得富足美好的生活。

如果父母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就可能使孩子在金钱方面表现出两种极端化的潜意识:一、极尽奢侈的败家子;二、视财如命的吝啬鬼。这两种极端表现都不是什么好现象,因此父母有必要正视这个问题,从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财观。

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父母要有正确的金钱观。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能过分强调财富的作用,让孩子产生金钱至上的意识,但是同样的,父母也不能过于回避这个问题,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讨论和金钱相关的内容。最起码的,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财富是来之不易的,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同时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特点,在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父母应该教孩子识别纸币和硬币的模样、面值,这样既能帮助孩子认识金钱、辨别金钱,又能帮助孩子开发智力,了解外部世界。在孩子7岁左右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定支配金钱的权利,比方说,让孩子自己到超市购物,自己决定金钱的用途,等等。到了12岁左右,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在金钱方面做出自己的决策,比方说,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进行储蓄,或者学习开展一些理财活动,如购买基金、股票等。

丽丽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在她4岁的时候,妈妈就送了她一个漂亮的存钱罐——是一个精致的小房子造型,小房子上还竖着烟囱。丽丽很喜欢这个新伙伴,总是抱在怀里玩耍。有一天,她帮妈妈择菜时,妈妈摸摸她的头,表扬说:“丽丽真乖。”然后,作为奖励,妈妈在存钱罐里放了1元钱,并且说:“这是给丽丽的奖励。这个小房子就是存钱罐,以后就是丽丽的钱包了。丽丽有了钱,都可以存进去。”

乖巧的丽丽一直在好好利用存钱罐,等到她6岁的时候,存钱罐里已经攒了不少纸币和零碎的硬币。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某地发生地震的消息,看到画面上震区孩子们的样子,她决定把钱全都拿出来,捐给地震灾区。妈妈听了她的想法,心里非常高兴,就帮助丽丽完成了心愿。

我们可以将存钱罐看成金钱的有形载体,而随着存钱罐里钱币数目的增加,它承载着的不仅仅是金钱的增长,更是一个孩子对自己的心理需求、未来生活规划、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追逐。通过父母的正确引导和良好教育,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难以想象的满足和喜悦。在懂得金钱的重量的同时,他也学会了在支配金钱时做到三思而行,认真考虑每一笔开销的合理性和价值。

2012年,一份《少年儿童理财习惯培养研究与实践》的调查报告向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数据:觉得自己的零花钱稍有节余的孩子占53.3%;觉得零花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的孩子占21.3%;觉得零花钱刚好够用的孩子占17.1%。至于多余的零花钱要怎么花的问题,2%的孩子选择尽量想办法花出去;53.9%的孩子选择把钱存在家里;25.7%的孩子认为把钱交给父母管理比较好;只有18.4%的孩子会选择把钱存到银行里。

这份数据也在告诉我们,其实大多数孩子的理财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引导他们学会规划自己的财富人生,已经成为父母需要重点关注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