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虎妈猫爸之爱的教育
22429500000015

第15章 当中式教育撞见西式教育(2)

课程开始前,在知识积累和科学素养方面,北京的学生显著高于纽约(长岛)学生;课程结束后,北京的学生在两个维度上仍然高于纽约(长岛)学生;但就增量而言,北京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的增量显著高于科学素养,两个维度的增量均显著低于纽约学生。在科学素养7个评价指标中,获得A水平的指标占45%,包括尊重信任、独立实验、团队合作、完成作业;获得B水平的指标占45%,包括目标明确的学习、学习态度、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获得C水平的指标占10%,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学习态度”和“自我评价”两个指标,对此,美国教授给出的评语是:每天7-8小时的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英语水平和认真的态度是鼓舞人心的,学生们的表现非常出色。学生们一直表现得害羞和安静,也不愿意提问或回答问题,大部分课程中,学生回答问题很不自信,即使答案是正确的。当实验结果出现分歧时,学生专注于寻找错误的原因,但看似不合理中或许会蕴含着合理性……美国的孩子,往往会是这样的,他们会有很强的表现欲,哪怕回答的问题看似是荒唐的,他也愿意把手举得高高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美国的孩子比中国的孩子要自信很多,平心而论,我们同年龄同等级的孩子,就美国的老师的话说:“你们的孩子比美国的孩子优秀,但是,他们表现得不优秀,他们缺乏美国孩子的自信。”这也许是文化差异,也许是教育方式所导致的中美学生思维的差异,是学习过程What和Why的差异。

朋友的小孩儿三岁时由北京移居美国,在我们的记忆中她是个非常羞涩的小女孩,遇到生人就会躲在爷爷奶奶身后。虽然见面的次数很有限,但我也能听到美国教育在她身上产生的影响。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八年级(国内的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暑假回到北京,当时她的老师也知道她要回到中国,就给她留了个作业,记录她在北京所走过的地方,回去的时候要介绍给同学们。然后她就自己拿了个小DV,边玩边拍,孩子的爷爷觉得,既然是老师留的作业,就一定要帮孙女把这个作业做得最好。因为是小孩子嘛,她拍的DV很多时候画面会抖,拍得不是很好,所以爷爷就把她拍摄得不好的那段删掉,自己按着那个路径再拍一次。对于这件事,你们觉得孩子会怎么想?她为了这件事情差点把DV给摔了,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得自己做,拍得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诚实。这在我们看来可能只是很小的事情,可是也能引发我们一些思考,也是这个孩子给我们的最深的印象:独立、渴望被尊重。

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我们潜意识中都会把学生的回答与想法用很简单的是或否、对与错来评价,抑或是我们忽略了对学生的肯定与赞扬。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把学校里学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学校教育给每个生命个体赋予的增值,也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素质。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思辨、保持兴趣、学会选择、主动发展呢?这是我们教育人应该思考的,也是家长们需要关注的。

文化背景决定教育方式

专家:尉小珑(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校长)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推崇西方家庭教育,因为从人的角度而言,中西方的父母在对待孩子上共性多于差异。比如说,东西方的父母都会无私地爱孩子,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也都千方百计、尽己所能为孩子创造比较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也都有极少数毫无爱心的父母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还有极个别缺乏人性的父母虐待、摧残儿童,未能尽到父母职责的。另外,在教育上,东西方教育各有利弊,各有千秋,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比如说,我们都在注重孩子优秀品德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都在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各项能力,比如生活能力、交际的能力、沟通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差异是中国的一些父母和教师更多地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知识的学习和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而西方国家的很多父母和教师更注重孩子个性发展、独立生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所幸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都在逐步意识到这一点,正在做着取长补短的尝试。

说到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可能观念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说一个我感受很深刻的事,上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学习、教书的时候,住在美国房东家里。有一次美国房东姥姥带着四岁的外孙女去街心公园玩儿,小外孙女穿着小裙子一路上蹦蹦跳跳地跑。我看着很担心,因为孩子的姥姥并未牵着她的手走路,于是忍不住我一会儿说:“Sara别跑,小心摔跟头!”一会儿说:“Sara小心别碰了头。”后来孩子走累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时,我也像很多中国妈妈一样,马上说:“Sara别坐地上,多脏啊,把裙子弄脏了多不好。”这一路上,我比Sara的姥姥还劳神!后来孩子在沙丘上爬爬杆儿,在中国叫猴爬杆,有一米二高,小孩才四岁,小腿离地得有几十公分。我的第一反应是千万别掉下来摔伤了,所以能别玩千万别玩这玩意儿,要是中国的老人肯定就让孩子下来了,但是这位美国姥姥却不是这样护着她,而是喊着:“Go!Go!Sara,You are a monkey! You are the best!”(加油!加油!Sara,你是个小猴子!你是最棒的!)最后剩下两节杆,孩子实在爬过不去了,这位美国姥姥就扶着她让她噔噔噔过去了。后来我们在沙丘上休息,孩子姥姥跟我聊天,她说:“你看,那些抱着孩子的人一定是从墨西哥移民来的妈妈,陪着孩子跑的妈妈一定是欧洲国家移民来的。”我一看,还真是。她说:“这些墨西哥妈妈犯了一个错误,她们忘记了思考:是衣服脏了重要,还是培养孩子自由的性格更重要。你想想,是让孩子锻炼勇敢的精神、锻炼敢于尝试新东西的这种心态更重要,还是说我们这不让孩子做,那不让孩子做。你认为呢?我们是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活动,自由发展。”

我听了感到很受启发。这跟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关系,也跟教育理念有关系。从文化角度讲,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他们的前辈两手空空从欧洲来到新大陆,要靠自己开荒拓土,白手起家,都要去奋斗,不努力就无法生存。因此长期以来,他们培养起了极强的自立能力、独立意识和开创精神。到现在这种意识已经很深地根植在他们心里,并随时指导他们的行为。而中国是农耕古国,中国文化是“父母在,不远游”, 尤其是长子,要在家守着父母尽孝。这些都跟这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牵扯着。

据说现在中国50%-60%的青年人是“啃老族”,父母也把资助孩子当作天经地义的责任,这也是文化使然。因此,从一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要简单责怪孩子不懂事,怪年轻人自私,而是要思考我们的教育是否有误区,思考我们是否给孩子从小培养了自尊、自重的意识,思考是否给他从小提供了学会自立,锻炼自强的机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就是要汲取文化精华,去除糟粕,要反思我们的教育,认清教育目标,明确教育路径,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得到丰厚人生三大智慧:生存智慧、情感智慧、创新智慧和一个良性的“场”。

最根本的差异在家庭教育上

专家:王文利(北京市东交民巷小学校长)

其实每个父母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地过一辈子,只是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家长,他们给予孩子的期望值都太高,对孩子未来的蓝图描绘得也太过美好。很多孩子一旦犯错父母就大声呵责,不允许孩子有失误。可你大人还有失误呢,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反而不允许呢?因为他给孩子的目标定得太高,所以他不允许。

在教育孩子上,中西方的父母心态是有差异的,中国人往往比较紧张的,西方的人更放松一些。西方国家的父母觉得孩子摔个跟头是他长经验的时候,男孩子身上有个疤,是他炫耀的资本。而中国人想的是什么,不行,我的孩子为什么会有疤?我没看好他,我对不住他。所以我们的愧疚感赋予孩子很多骄纵与负担,导致中国的家长累,孩子更累,因为他们觉得输不起,也不能输。

有的家长觉得我很优秀,所以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失败,虎父焉能有犬子?可是你这么优秀,就没有失败过吗?你就是一路顺风顺水地走过来的吗?你的优秀就决定你的孩子也一定要优秀吗?优秀是需要一个努力的过程,你也不能让孩子一步就到达优秀的平台上,没有努力的过程是不行的。所以我就觉得中国的家长太累了,有的家长觉得自己教育意识很超前,但说和做却是两回事。

而国外的家长呢,更关注孩子情感上的教育,跟孩子那种亲情的沟通更胜于国人。他们会空出很多时间陪伴孩子读书,和孩子一起度假,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我们去国外考察时也发现了中国年轻父母最盛行的毛病就是朋友聚会多,尤其是一旦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长久不与朋友聚会,还会招朋友责怪。但是国外的父母不会这样,一旦朋友聚会,他们尽量会选择在中午休息时小间聚一下,晚上的时间更多地是留给孩子和家庭的。或者是节假日两个家庭进行家庭聚餐,把老婆孩子都带上。

而我们中国的家长往往自我标榜得很高,但做到的却甚少。就比如说朋友给你打个电话相约聚会,那你肯定不好意思不答应,孩子怎么办?给老人或者爱人打个电话:今晚上我回去晚些,孩子你帮我照顾照顾。还有的父母白天工作没有完成,回到家里电话一个接一个,孩子想和你分享一点自己白天的经历,结果却被你的电话一次又一次打断,很多年轻的父母觉得这些事不算什么,但是孩子他也许只有这点时间与你做亲子交流。所以晚上的时间是最应当留给孩子的,因为你忙了一天工作,孩子上了一天的学,你们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况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们相处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

父母一定要知道你们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不要觉得孩子送幼儿园了、上学了,你们就会因此放下了担子,觉得只要孩子吃好穿好就够了,孩子没学好那是学校老师的失责。不要觉得西方国家的孩子综合能力好是因为学校教得好,其实根本原因出在家庭教育上。你可能经常看到一些视频,国外的孩子吃东西吃得满脸都是,父母在旁边哈哈笑,要是中国家长恐怕早就坐不住了,这吃得哪都是,多脏啊,干脆我喂你吧。国外的孩子“咚”的一声摔了,感觉父母像没事人一样,中国父母就不会了,准是抱起来想尽办法哄,甚至还要故意打地板几下。西方国家的父母更懂得与孩子沟通,也懂得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中西文化都是多元化的组合

专家:张富国(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校长)

目前很多家长都在纠结,是传统教育好?还是西式教育好?这需要从历史文化发展的层面来分析。传统教育与西式教育的差异,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还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有关。比如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学校硬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教育软件,特别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发展的步伐也很大。比如我上小学的年代,中国的家庭教育理念就是典型的棍棒下出孝子,我到初一的时候我爸还要揍我呢。但是,到了我自己的孩子上中小学时,揍就不管用了,家长们一般也不会再直接采取体罚的措施管教孩子,这就是教育理念的一种进步。

中西方教育相比较有很多不同,究其本质是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远了不说,就说我们的邻居日本和印度,他们都是典型的东方文化。你看日本,家长和学校一般都重视从小让孩子锻炼身体。我们经常从新闻里看到,日本孩子冬天穿很少的衣服在雪地里游戏,这样可以磨炼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品质。印度佛教僧人怎么修行?苦行僧!就是僧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节衣缩食苦修,真正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这些就是东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者需要以严格、严肃的姿态让孩子承受各种磨难,让孩子在磨炼中成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很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这就是东方文化中最典型的特点——要想成功,你就得先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