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最好的父母:培养好孩子的6大关键
22489300000020

第20章 智慧父母的自我提升(4)

开拓孩子的国际视野

要想让孩子具备国际视野,必须培养孩子以下四种素养:具备多元文化底蕴;拥有世界眼光,关注全球性问题;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并遵守规则;具有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想让孩子具备多元文化底蕴,拥有世界眼光,具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就要给孩子创造条件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成为世界公民。比如带孩子出国游学。我们小区的很多父母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基本上每年都会带孩子到国外过寒暑假。顶顶现在还在上幼儿园,可很多和他一样大的小朋友已经游览了很多国家,眼界已经很开阔了。

再比如,孩子可以通过交流学习建立国际友谊。友谊和人脉资源要靠孩子自己去建立,父母要做的就是倾听孩子的梦想,鼓励孩子为了实现梦想敢于冒险,并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机会。

构建孩子的能力体系

新的教育改革时期已经到来,学习成绩不再是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但“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父母还是要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帮助孩子构建能力体系,以便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进而融入社会。

能力体系包含五大能力,即抗挫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专注力、领导力。这些能力对于孩子能否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站稳脚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任由孩子在玩乐中长大,今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只有具备健全的能力体系,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抗挫折能力

家庭是挫折教育的第一课堂。人在儿童期虽然经历尚少,但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这时父母的态度如何、教育方式怎样,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所经历的挫折事件的认识与适应程度,甚至影响到他今后的心理发育和健康成长。专家发现,父母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上存在很多误区。有的父母一面高喊要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一面却又主观地判定孩子经不起挫折,在孩子因在比赛中没有取得名次而号啕大哭时,告诉孩子“输就输吧,没关系”。其实孩子为比赛输了而哭并非坏事,既是情绪的自然发泄,也是一种争强好胜、要求上进的表现。对此,父母不能给孩子传递“输赢无所谓”的信号,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今后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与“输赢无所谓”的父母相反,有的父母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参加一些他不想参加的比赛,并很在意比赛结果。但当孩子失败时,他们又把责任推给孩子,认为孩子承受不了挫折。其实,参与竞赛的人那么多,输的可能性本来就比赢的可能性大,一味强调必须赢,只会让孩子输不起。因此,比起事事争第一,不如让孩子学会凡事尽力就好。

有的父母认为让孩子多吃苦就是挫折教育,于是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吃苦夏令营,或者干脆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困难、挫折。在孩子遭遇挫折之后,也不帮助孩子分析和总结教训,结果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信。

挫折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挫折,而是培养孩子面对挫折时无所畏惧的自信心。因此,家庭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独立能力

让孩子学会独立,比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前者关系到孩子的一生是否能过得幸福。

我曾在机场看到一个对比很强烈的画面:在同一登机口,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带着一个约3岁的小男孩,一对外国夫妇带着一个与男孩年龄相近的女孩,他们都在等着登机。但不同的是,男孩被父母轮番抱在怀里,而女孩不仅没让妈妈抱着,还帮着妈妈推着小推车。年龄相仿的小朋友竟然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很值得我们深思。

在中国,像案例中的男孩那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根源出在中国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对父母太过依赖。

孩子之所以缺乏独立意识,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父母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中国的父母太强势,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由父母做主,孩子只要乖乖听话就好。就连孩子上什么兴趣班、上不上辅导课也是由父母做主,即使收效甚微,父母也不在意。日子久了,孩子完全失去了独立意识,只是等待父母主宰他们的人生。

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最要紧的是父母必须调整教育方法,敢于放手,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意识。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应该让他们尽情发挥。

幸福力

幸福取决于对幸福的感知能力,而不在于你实际拥有多少。一个没有感知幸福能力的人,即使他得到的再多,他也不会幸福;一个能够感知幸福的人,无论他多么平凡,他都是幸福的。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让孩子感知幸福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财富,所以家庭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提升孩子的幸福力-理解什么是幸福,具备追求幸福的能力,否则孩子拥有的再多,也很难感到幸福。

在许多父母的眼里,现在的孩子幸福得不得了。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多少家庭拥有私家车,也不可能经常去饭店吃饭,而如今的孩子却能常常光顾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品尝各种美食。在他们看来,如果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童年,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他们一定会开心地飞起来。可为什么在本应该幸福的童年,大多数孩子却感到不幸福?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容易养成自私的毛病,不知道什么是感恩、珍惜和责任,不尊重他人,不包容他人,更无法感知幸福。

为此,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拥有宽广的胸怀,具有包容不同观点的能力-拥有多元视角的孩子,才会更加容易用欣赏、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如果父母在这方面做出榜样,对孩子多包容一点,胸怀开阔一点,那么孩子也会学会包容,从而更容易保持内心的平衡,更容易拥有幸福感。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9岁那年,父亲又结婚了。在继母刚进家门的那天,父亲指着卡耐基向她介绍说:“以后你可千万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镇公认的最坏的孩子,说不定哪天你就会被这个倒霉蛋害得头疼不已。”

卡耐基本来就不打算接受这个继母,觉得继母会给他带来霉运,但接下来继母的举动却出乎卡耐基的意料。她微笑着走到卡耐基面前,摸着卡耐基的头,然后笑着责怪丈夫:“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看,他怎么会是全镇最坏的男孩呢?他应该是全镇最聪明、最快乐的孩子才对。”

继母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卡耐基,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这种话,即使母亲在世时也没有。就凭着继母的这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这一句话也成为激励卡耐基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有一次,我们为《父母必读》杂志做了一场赞助活动,由台湾地区的黄秋蓉老师做主讲。这是一堂很有意义的课。在课上,黄秋蓉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父母只有让自己的人生是彩色的,才能带出幸福的孩子,经营出幸福的家庭。对此我非常认同。

很多人钱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物质越来越丰富,有车有房有事业,但为什么还是感到不幸福?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只有一种颜色-追求名利。名利的确能在最初的一段时间给人带来愉悦、幸福的感觉,但任何事物都有边际递减效应,当名利多到令人麻木,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专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都会很投入、很专心,所以父母应该把培养孩子的兴趣与专注力结合起来。

蜚声国内外的钢琴家李云迪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钢琴家,就得益于其父母懂得如何利用他对钢琴的兴趣,培养他的专注力。

李云迪4岁的时候已经对乐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父母给他买了一部手风琴。没想到他的手风琴学得非常出色。李云迪7岁时,父母又给他买了钢琴。

为了让李云迪学好钢琴,父母不仅给他找最好的学校、老师,还抽出很多业余时间陪伴和督促他练琴。李云迪每天下午4点放学回家,6点完成所有的功课,7点开始练琴,一直练到9点,再预习第二天的功课,然后睡觉。

练琴是非常枯燥的,作为一个孩子,李云迪一样也有不想练琴的时候,但是他因为热爱钢琴,所以只要坐下练琴,就很专注。如果某个曲目完成得不好,即使时间再晚,也要练下去,直到练好才休息。作为一个孩子,如果他自己不热爱钢琴,这一点是做不到的。

就算李云迪的天赋再好,如果没有父母的坚持陪伴与培养,他也不可能抓住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成为“中国肖邦”。

李云迪的妈妈张小鲁说:“我每次陪儿子练琴,都是非常非常用心地听。每天都要陪上五六个小时,但我并不觉得累。因为我认为,我和孩子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既然付出了精力,就应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

一个周末,李云迪听说家里要来亲戚,便央求妈妈准许自己不练琴。张小鲁严肃地对儿子说:“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能轻易改变。”于是他们把活动时间往后推,并让李云迪提前一个小时练琴。完成任务后,李云迪便高高兴兴地和家人一起出去玩了。对于妈妈的强硬,李云迪很理解:“其实我妈管得对,只要我完成了每天的正常学习任务,看电视、打乒乓球这些我喜欢的事情,我妈从来不干涉我。”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仅需要父母的陪伴,也需要父母有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毅力其实就是父母毅力的体现。

领导力

具有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往往是自信、尊重他人、具有坚强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但领袖气质不是天生的,必须靠后天的培养。博冠国际开设的“培养领袖孩子”课程一直都很受父母欢迎,因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具备领袖气质。但父母应该明白,任何一种能力都应以家庭教育为主。

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不仅需要给予孩子鼓励,也要敢于放手,让孩子独自探索。一旦孩子遇到问题向父母求援时,父母也不要立即动手帮他,而应该鼓励他自己想办法再试试。

父母还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组织才能,比如带孩子出游时授权他全权管理家庭团队。在领导团队的过程中,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责任心将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此外,在孩子3岁以前,父母不要一门心思地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还要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顺畅沟通,以便为他将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