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醉春风
22674900000222

第222章 附录(2)

在“金苹果”,我们一待就是五年。这五年,是卧薪尝胆、励精图志的五年,是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五年。这五年,我们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可以自我造血并略有盈利的企业。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五年,我们艰难而宁静。在这五年,我做司机,做贸易、做采购、做单证、做搬运工……做一切的一切,我成为无所不能的老总。尽管千辛万苦,但公司在大家的拼博下,销售额与员工人数都逐步增长,初步站稳了脚跟。

遭逢危机

但是,我们在2009年上半年遭受的第一次重创——国际金融危机。对这个危机的到来,最初我并没在意。当是时,我锐意进取,马不停蹄拜访了欧洲与澳洲的客户,那时精力充沛,来回奔波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但在去澳州之前,我感觉自己很不舒服,尤其喉咙疼,然后发展到全身难受,但我还是咬牙前往了澳洲。在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我接连拜访了诸多客户,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赢得了这些客户,其中有澳州最大的药厂及化妆品厂。

但回来后我就突然病倒了,经仁济医院会诊为亚甲炎,这是多年没日没夜拼博的后遗症,是我身体透支的的警告。当时情况非常严重,发展到高烧四十二度,一周不退。事不凑巧,我因外伤打了针破伤风,导致严重过敏——全身过敏性荨麻疹。半夜我挣扎去仁济,结果被告知,极度危险,有心源性猝死可能,需要马上转院去华山医院。为了省钱,没叫救护车,自己开车去,结果在半路昏迷,差点玩完。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我住院三个月,身体一下子垮掉了,连续的激素治疗使我极度虚胖,身体变形让大家几乎认不出来。

出院后,我发现了严重的财务问题:由于美元汇率大幅贬值,我们的欧洲订单实际浮亏达30%。同时,由于不懂汇率锁定等防御战术,我们的美金还没到账就剧贬。同时,我们最好的欧洲客户也是苦苦挣扎,最后被美国企业收购,我们的合作也自然中止——这对公司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

祸不单行,我个人也出了问题,真正成了“光标司令”。在黄浦江的后滩,也就是当年创业的地方,我徘徊许久。可以说,创业者的九死一生我已经尝尽。这时,我迫切意识到,我和企业都需要自我救赎:要么死,要么搏。

经过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也由于当时澳洲及其它的市场的开拓,我们终于又缓过来,在2009年下半年有了一定的进步。经过五年的积累,我已经深刻认识到公司发展的不足:我们没有实体,在上海建立工厂是个奢望。我们没有自己的资质,没有固定而稳定增长的客户群。我们没有更多的激励报酬,对员工也没有长远的福利计划。我们有的只是宇昂的激情及第一代团队不计报酬的拼搏精神。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在工作上做了一系列调整,首先是团队建设,这其中去襄樊学院招到后来的单证部魏经理是个里程碑。从此,公司的新员工的招聘进入了正轨。魏经理最终也成为公司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她的到来有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慢慢由无所不能型转向专业分工型发展,这是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财务部也最终请到有经验的吴老师,她的到来,使公司财务得以正规化。刘经理由最初的单纯记帐、出纳、会计,向财务主管发展,由最初害怕查账到最终能与会所、券商平等交流,这是个巨大的飞跃。同时,也由于财务吴老师的努力,我们最终也成功打通了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关节。

这里有个小插曲,在2005年企业成立后,我们希望获得银行的支持。我做了许多功课,把协会的论文、技术及公司的未来前景都向银行方面做了详尽的介绍。那时,即使能获得仅仅10万贷款我也会不尽感激,但很可惜,银行方面只是很傲慢地表示:“我们银行从来不会雪中送炭,只会锦上添花。同时,我们没有抵押物,不可能借到一分钱。”这件事给我了很大的刺激,让我痛定思痛,也明白了:只有自己争气,只有自我强大,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丛林法则的真实写照。多年以后,当某银行的高层拜访公司时,我还把这件事拿出来。但是后来,等我最终修炼到可以从更高层次理解银行贷款的意义后,我气消了——因为银行拿得投资者和储蓄者的资金,首先要保证资金的安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银行是逐利的,是不带感情色彩的。

张江发展

在2009年年底,公司终于从金融危机的打击中缓过来,但我也深刻认识到,公司转型的时间到了。我们不可能再租用民居,再靠贸易赚取差价。尽管,它的成本是最低的,但发展也是最慢的,我们的地位也是不高的。我的强项,我的技术,我的领域,我的一切一切的实力并没展示出来。

在向许多老师学习后,我积极求变:首先,积极向浦东科委、科协靠近,经常去听免费的公益课。然后,积极去找新的办公地点。当时,我对办公楼充满了渴望,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地点就能让我满足。我们遇到了好心人:首先,我从2005年就加入了浦东新经济党组织,并经常出席活动。很凑巧的是,2009年底,我有幸参加了党委组织的名叫“党员老总沙龙”的活动,基本内容是企业家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主题演讲,我很勇敢地做了《科技初创型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的报告。当时,我清楚记得,只有我是以高科技为主旨发表的演讲,其它的大多数企业家基本是房地产、金融投资领域的,故我的表现非常抢眼。再然后,市火炬中心原姚书记、科协的朱部长接连登门拜访,他们提出了一个让我终身受益的道路:张江高科是最适合我的地方,那里鼓励创新,鼓励高科技。同时,对新创企业有许多扶持政策。这些优惠如果能够享受,将是对公司发展的巨大推动。我非常激动,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代理公司办理相关手续。经过细致学习,我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申报及创新基金的申报为突破口,三个月的时间突击学会了科技申报。这是个宏大的体系,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学会申请专利,学会查新,学会项目的编写及各种关系的梳理及建立。

与此同时,我们迅速选定了张江创新园作为公司的办公室。这个决定在当年冒了很大的风险,我甚至做好了把五年积蓄全部赔光的打算。那是2010年初,寒风刺骨,我们几番选择,终于下定了决心。以前我们的房租一月是三千,现在要涨四五倍,这是个巨大的心理挑战。公司兵分两路,我带领财务部打头阵,先期进驻,在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把新办公室装修一新。而国内部、国际部继续留在金苹果。等到正式入驻的那天,看到敞亮的办公室,看到窗外张江漂亮的景色,看到大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有些恍然,一时间竟然手足无措。

至此,我并没有满足而是敏锐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定位高科技的公司,或者说,作为一个纯贸易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的标志,自己的研发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自我研发的成本当时觉得是天文数字。但,这是对我的雄心的考量,当然还能彰显我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我很快有了在张江找个实验室的想法,很可惜,创星园并不适合。经过选择,我把眼光放在了张江药谷,这个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地方。前去参观时,我的心一下子被它恢宏的气势所征服,我暗暗发誓,无论如何,哪怕借钱,哪怕卖血也要进去。我们拜访了他们的老总,很快就在1005室建立了生物研发公司。自我研发当初是一空二白,完全是白手建设。试剂、仪器、研发的内容、方向基本是一片空白。但我已经确定,这一步必不可少。

此外,我把眼光又投向了生产。这是公司的另一个软肋。光有研发是不够的,从产业链条来说,研发是小试,而中试到大生产,是个绕不过去的关卡。但在上海建厂可以说是难于登天。通过静心观察,我发现所有的PVP厂家都不敢在上海建厂,而上海又是PVP领域中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中心。其原因莫过于高昂的成本(人工、土地、基建等)以及上海的严苛政策。但从另一方面,人皆不敢而我敢,未尝不是一个大胆而又充满诱惑的选择。

于是,我们开始了寻找厂部的历程。几经波折,我们选择了临港园区。这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没有生产建设管理的经验,只有三年在华中药厂做技术工人的经历,也不在第一线,而当时的生产团队已经烟消云散。

如果选择代工或者OEM,未尝不是一个明智且合理的选择。但中国的国情决定,如果把生产放在外地或者OEM,则决定控制权肯定会出问题,最后又会回到贸易的老路。而自主创新,才是我最终的目的。故我咬紧牙,坚定了把生产放在上海的大胆信念。

生产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我们摘掉“贸易商”这顶帽子的勇气,拥有了放眼全球的豪迈,也让我把更多精力从贸易向研发、生产上转移。另一方面,我们辛苦赚来的微薄利润被这个无底洞所吞没。从此,公司就背上了两个厚重的壳,我们也由灵活的贸易商转成了高科技的制造企业。这个转型是痛苦的、艰难的,或者说是崩溃的、绝望地。

应该说,整个2010年的春天,我都带领团队在不断地拼搏。国际部迅速扩充至十人,一下子把创新园的办公室塞满了,办公室的每块地方都被应用到极致。我在最里面,外面分成三部分:里面是财务,是吴老师及刘经理的办公室。外面有个很小的单间,是国际部经理的办公室。再外面稍大的地方密密麻麻摆满了九个位置。大家全部塞满时,这个面积100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不到70平方米)的地方可以说是人声鼎沸,彼此的声音都听得太清楚。面积太小了,而人又太多了。在夏天时,由于单位面积的人数实在太多,办公室的中央空调竟然无法很好降温。我们想了许多办法,最后只好在我办公室的窗户外面贴满了遮阳板,另外把空调的出口位置进行移动,才勉强保证了大家上班的最低需要。当时外面最好的位置是空调下面,魏经理坐那里,可如果空调开大,她冷。而别的地方,尤其是我那里还是热。故当时她不得不穿厚衣服,而我却汗如雨下。

我们在药谷的研发地点相对空间较大,各项设施完善,为我们赚足了面子。在要转移到厂部的最后一个星期,它还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当时在首批新三板上市的冲刺关键期,中国证监会的领导来我公司考察,我们在药谷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次亮相非常成功。

因为我没有经验,我们厂部的建设却是一波三折。由于在张江,我只能加快学习创新、战略、资本运作等新要素,基本无法天天前往厂部,这也逼迫了我学会遥控指挥。我很庆幸招到了金主任,他是我们2010年初在金苹果招聘的最后一批新员工,也是最出色的后起之秀。那批员工里,最后留下来的,基本都成了公司的骨干及栋梁——已成为公司高管的金玉伟主任,研发的陈占经理,还有国际部的张涛,国内部的夏阳及吴峰——他们几个,肯定会成为公司将来的最重要的主力。

不久,我将国内部全部搬到工厂。至此,金苹果完成了它五年的奠基使命。那是我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也是我励精图治、蛰伏修炼的五年时光。为了它,我放弃了去国外,放弃了无数更好更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