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圣经的智慧
2278700000042

第42章 耶稣之死 (1)

耶稣一案交给罗马总督处理,

只要他的管辖范围内可以维持和平与稳定,

他才不会关心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同意判处耶稣死刑。

传道总会有结束的时候,就像耶稣心里非常明白的那样,也正像他仍然在加利利与朋友中间时对自己的门徒和亲戚们的多次暗示那样。

数百年来,耶路撒冷一直拥有宗教垄断的地位,这里不仅给当地大多数居民带来了丰厚的利益,而且还凭借严格遵守摩西的律法而保持自己的成功。

自从犹太人的大流放开始,一直到现在,大部分犹太人一直生活在外国。在埃及、希腊、意大利半岛、西班牙以及北非,在这些地方的城市里,他们生活得非常安逸,那里要比犹地亚更加繁华,可以得到大量的财富,由于故国土地贫瘠、已经耗尽了养分的农田只能通过大量繁重的劳动勉强维持着。

当强大的波斯人允许他们重新返回家乡时,如果不动用军队,就想把足够多的犹太人带回圣殿是绝对不可能的。从那时起,情况就一直没有发生好转。

犹太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会对耶路撒冷怀有深深的敬佩之情,把它视为自己民族的宗教中心,但是,他们已经在安逸的地方定居了,只有依靠军队才能强迫他们返回故土。

因此,那些生活在古老民族的都城里的所有人,必然与耶路撒冷有关,就像我们现代的许多学院的小城镇,通过各种方式依靠着附近的大学得到每天必备的面包和黄油一样,如果大学被迫关门的话,他们就只能挨饿或是搬走。这些人中,有一小部分祭司组成了经济领域和精神领域的贵族阶层。

其次是他们负责照看燔祭与小型的献祭礼仪的助手们,实际上,他们接受过良好的训练,是一群技艺高超的屠夫,他们唯一感兴趣的就是送来的活牲的数量和质量,这些祭品为他们提供了日常饮食的绝大部分。

第三,是一些普通的仆人,他们负责维持圣殿的卫生,到傍晚时,人们离开后,他们就去清扫庭院。

接下来的是兑换钱币的商人,也就是现代的银行家,他们做的是兑换世界各地钱币的交易。

还有饭馆、旅馆的主人们,他们为无数的朝圣者提供优质的食宿,香客们每年都会来耶路撒冷谨守律法,在规定的时间去祖先的祭坛上敬献。再有就是普通商铺的老板、鞋匠、酒贩、裁缝,可以在任何一座旅游的城市里找到他们的踪迹。

耶路撒冷其实就是一座这样的城市。

人们挤在这个宗教旅游中心并不是为了得到消遣,而是为了某种他们坚信的仪式,这些仪式在其他地方,或是通过其他的与那些从古至今恪守祭司职责不同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施行的。

你一定要真切地了解这些事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当耶稣冒险再次进入耶路撒冷时,投向他的那些充满了仇恨的狠毒目光。

然而,这个生活在加利利偏僻的小乡村的木匠,这个连邪恶的罪人和税吏都敬仰的谦逊的导师,还是来了。过去,他曾经两次被人通知离开,耶路撒冷不需要他。那么,他回来的目的是想引起更多的麻烦,还是要进行几场演说呢?

的确,他有时与他的同道们的那些珍贵的谈话,听起来似乎是没有任何害处的。但是,这些谈话却是最危险的,他一直在暗示些什么,而且没有用一些含糊的术语,但是在博学的文士中,这种做法是极其普遍的,他们喜欢把一切言论的意义都埋藏在那冗长而又复杂的希伯来经文下面,这样会给人一种学识深奥的印象。但是,他使用的是一种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语言。耶稣说:“你要尽心、尽兴、尽意爱你的神。这是戒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是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还有那些有关牧羊人和所有日常事物的小寓言,全都切中事物的关键。曾经有一些人试图回答那些显然对虚伪的领袖和虚假神祇的影射。

但是,耶稣会讲一些新的故事迷惑他们,人们则会双手赞成。即使是小孩子也会前来聆听,因为他们非常喜欢这个曾经与他们玩耍的人。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阻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就是这样的人。”

简言之,这个拿撒勒人一直在做、在说严肃的拉比从来都不会做和说的所有事情,他非常快乐,默默地走自己的路,即使是警察也拿他没办法。

紧接着,我们要说一下到他坚持的主张了!

难道他没有经常宣称自己的天国无处不在,远远超出居住着耶和华偏爱的一些选民的犹地亚边境吗?难道他没有找借口为一个女子治病并且公开违反安息日的诫律吗?他们不是曾经说过,在加利利,他在外国人、罗马官吏以及那些从来也不会允许跨入圣殿外门的人家中聚餐吗?

如果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严肃地接受这种语言,真的相信圣灵会在大马士革或是亚历山大里亚膜拜,就像在摩利亚山膜拜一样,那耶路撒冷、祭司和这里的旅店老板、小商贩们以及其他所有人将会变成什么?

耶路撒冷会毁灭,祭司、旅店的老板、小商贩们以及其他所有人都会随着他一起灭亡。

令人恐惧的是,在“爱你们的邻居”这种恐怖的口号下,整个复杂的摩西诫律将会崩溃。

因为事实上,那是耶稣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要教导的所有要旨。他希望、恳求人们关心自己的邻居,不再争吵。他被周围的所有残忍而又不正义的行为所逼迫。在本性方面看,他是一个快乐以及充满许多情趣的人。

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他深爱自己的母亲、家庭以及他的所有朋友,他也尽情地享受在自己家乡的那种淳朴的欢乐。他不是隐士,不支持那些通过逃避来挽救自己灵魂的人。但是,这个世界好像不应该尽是折磨、痛苦、武力以及混乱。

他凭借自己这颗伟大的心灵的淳朴,治愈所有疾病。他把这些叫做“爱”,这个词是他的教导内容的所有总结。

他对现有事物的秩序并不是很感兴趣,他没有反对强大的罗马帝国,但是也从来没有说过要拥护它。

当法利赛人问起他对罗马皇帝的看法时,他们这是故意想在他的话里抓住耶稣煽动反叛的把柄。

但是,耶稣知道,面对所有形式的政府都必须妥协,因此,他拒绝表态。他劝导他的听众要严格遵守人间的法律,多忏悔自己的过错,而不是自己身上的美德或是统治者身上的缺点。

他并没有告诉他们要远离圣殿的事奉,而是鼓励他们忠实地履行自己本应承担的宗教义务。

他真诚地赞赏《旧约》中的智慧,经常会在自己的语言中引用这些。总之,他克制自己,不轻易宣讲、不主张任何可以被说成对现有的法律构成公开挑衅的一切内容。但是,法利赛人则认为,他比最凶狠的反叛者还要危险。

他使人们为他们自己而深思熟虑。

在耶稣生命的最后那段日子里,由于常常被人们提起,我们可以说得简单一些。由于这短暂的日子直接导致他的死亡,那么这位先知的一生中没有哪一部分可以比他们吸引到更多的基督教的编年史学家们的重视。

这的确是一场在拼死逆转历史的人们与一个奋力向前展望未来的人群之间进行的永恒的较量。

耶稣最后一次来到耶路撒冷可以说是一次凯旋。

这根本没有意味着人们真正开始理解他耐心地向人们解释的新思想。但是,由于人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崇拜的英雄,他们便开始把耶稣偶像化——他的那种可爱的个性以及展现在那些掌管大权的大公会成员们面前的勇气恰好与人们的想像一致。

假如有些事和一些特别的东西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就会愿意相信自己了解的关于耶稣的所有事情。

治愈病人还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内心渴望得到刺激的原始需求。

当某个人已经到了病入膏盲的地步,耶稣恰巧到了他的村子吧?不!那个病人已经奄奄一息了!最后,那个可怜的病人已经彻底死了,被埋在土里,是耶稣把他从坟墓里挖出来,又被他施展的法术奇迹般地复活了。

这最后的故事就是著名的拉撒路的例子,对轻易相信别人的犹地亚农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个故事从一个村子传到另一个村子,反复地讲述着,很快就得到了许多令人吃惊的细节,并且变成了中世纪的传奇和绘画中流行的主题。

最后,当所有可以引起骚乱的理由在耶路撒冷被人们提起时,每个人都想亲眼看看他,当耶稣骑着毛驴走在城门下面时,聚集在那里的人们奋力鼓掌,为他献上鲜花,一派广泛而又盛大的热闹场面,就像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找到一个值得庆祝的理由,都会出现的情景一样。

不幸的是,公众的这种赞叹声就像岩石上的烈火,不能燃烧得太久。

耶稣非常明白这点,他没有沾沾自喜,所有的“和散那”(意思是上帝拯救)与“哈利路亚”(意思是赞美耶和华)的欢呼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他以前听说过的,其他人从那以后也会听到。如果人们能始终保持明智,就肯定不会重视这些。关于这种评论的智慧,将会在下文明显地展示出来。

耶稣到达这座城市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住所,他没有逗留在城里,而是来到橄榄山上的一个叫伯大尼的郊区。

就在前几年,他经常与拉撒路和他的两个忠心的姐妹玛利亚和马大生活在这里。这里离耶路撒冷很近,他刚吃下一点食物,还没有从那天的劳累中缓过劲来,就立刻走向圣殿,他第二次捡起地上的鞭子,把贩卖活牲的小贩和钱币兑换商赶到了圣殿的围墙外面。

第二天一大清早,耶稣就得到了回复,塞赫德林公开接受他的挑战。当耶稣站在圣殿大门口时,两个武装齐全的警卫就把他拦住了,审问他是依靠谁的势力做出这种亵渎圣殿的邪恶行为。人们见此情景立刻聚拢过来,各自拥护自己支持的一方。

有些人说:“耶稣是对的。”

另一些人则喊道:“他应该被判处死刑。”

他们互相争论着,做出许多表情和动作,马上就要厮打起来了,这时,耶稣在原地转了一个圈,看着他们,他们一下子安静下来,耶稣给他们讲了许多故事。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比这件事更能激怒法利赛人的了。

耶稣再次采取主动进攻,他越过祭司的首领,直接找百姓沟通,就像每次当他展显个人魅力时发生的事情一样,耶稣马上赢得了这些听众的善意。

在这场与政府公开较量的斗争中,耶稣胜利了。士兵们只能放他走,他的朋友们紧紧地跟随着他,安静地返回住处,那天,他没有再被干扰。

但是,眼前的一切似乎并不能说明什么。当法利赛人决定铲除一个人时,他们是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达到目的的。

耶稣非常清楚这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心情非常沉重。此外,还有别的事情使他更加焦虑。

直到现在,他的学生们一直对他忠心耿耿,那十二个与他形影不离的人更是互相关爱,亲如手足,用极大的善良包容彼此的缺点。

但是,所有人都与他们当中的一个人不友好。这个人叫犹大,是一个生活在加略村(或被称为加略斯村)的村民的儿子,因此他是犹地亚人,而其余的十一个人都是加利利人,他对耶稣的态度也许就和这个有关。

犹大总是认为自己被兄弟们轻视,因为那些加利利人总是想试图压制他,他变成了自己民族的祖先的替罪羊。

所有这些想法都是假的,但是,如果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心胸狭小的卑鄙之人,即使是毫无恶意的争论在他眼里也会变成一种不可原谅的侮辱。

犹大好像是在一次刹那间的冲动下跟随了耶稣,他其实是一个贪婪无赖之徒,他对那些知道他这种卑劣品质的人充满了怨恨。

他最擅长的就是计算,所以耶稣的门徒们委任他为会计和记账员,负责监督把大家微薄的收入平均分配给所有人。

即使有这种地位,犹大也没有办法让大家对他满意,他根本得不到其他十一个人的信任。他经常抱怨要为群众强行送给耶稣的贵重礼物付一些金钱,当这些钱财被用在他认为的“没用的奢侈”的事情上时,他多次公开流露出自己的愤怒之情。

耶稣为此和他进行谈话,努力阐释,对一件善意的礼物表现出自己的愤恨,这是一个多么愚蠢和不礼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