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夕:每年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一夜称元夕或元夜。
[2]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3]宝马雕车:指豪华的马车。
[4]玉壶:比喻明月。
[5]蛾儿、雪柳、黄金缕:这几样都是妇女头上佩戴的饰物。形容盛装打扮的妇女。 [6]盈盈:声音轻盈悦耳。
[7]暗香:指妇女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8]蓦然:猛然、突然。
[9]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辛弃疾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打算收复失地,但却总也不能得到重用。后来,他因为给孝宗上了《美芹十论》,才受到朝廷的重视,被调到京城做官。在京城观赏了元宵佳节的盛况后,他便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元宵夜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流星一样落下来,一开头就把人带入节日的气氛之中。“东风”两个字点明了季节,也衬托出帝王之都的恢弘气象。“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在这一夜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下阕仍然在写节日的气氛。“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穿着节日盛装、戴着漂亮头饰的妇女都出来观灯,她们所过之处,留下了阵阵香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在来来往往的众多女子中找自己的心上人,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猛地一回头,发现她原来在昏黑幽暗的地方。作者表面上看好像在找一位女子,但其中还有更深刻的含义。那个洁身自好、不慕荣华、甘于寂寞的女子不正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化身吗?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把辛弃疾的这几句词看做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之人的最高境界,无疑是真知灼见。
菩萨蛮
辛弃疾
书江西造口[1]壁
郁孤台下清江[2]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3]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4],山深闻鹧鸪[5]。
【注释】
[1]造口:即皂口,古镇名。
[2]清江:赣江,旧称清江。
[3]可怜:可惜。
[4]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5]鹧鸪:一种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在说“行不得也”,非常凄切。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孝宗淳熙三年任江西提刑,路过造口时所作,词中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情思。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郁孤台下这赣江清澈的流水中有多少逃难行人的眼泪啊!“郁”有沉郁的意思,“孤”有巍然独立之感,用这两个字来形容高台,十分贴切地表达了高台巍峨耸立的感觉,显得气势无比磅礴。“行人泪”三个字,写出了造口当年的一段历史。当年受金人追击的隆裕太后(高宗的婶母)乘船到达造口,一路之上,皇室狼狈不堪,流亡的百姓更是妻离子散,苦不堪言。作者身处隆裕太后被追之地,自然会想起当年的往事,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向西北眺望京城长安,但可惜的是它被无数山峦阻隔。在这里,“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无数山峦阻隔比喻恢复故土面临着重重困难。作者的感情由对百姓的同情升华到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峦阻隔着去长安的路,但终究挡不住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用比兴的手法,暗示恢复失地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晚山深,作者感到无比忧愁,只听到杜鹃凄厉的叫声。“江晚”“山深”是作者沉郁苦闷心情的写照,鹧鸪的叫声渲染了一种悲壮凄迷的气氛,更加有力地衬托出作者当时沉郁苦闷的心情。
鹧鸪天
姜夔[1]
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2]。梦中未比丹青[3]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4],两处沉吟各自知!【注释】
[1]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南宋词人,他的词以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为主,偶尔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特点是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峻。他的著作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等。
[2]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
[3]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4]红莲夜:指元夕。红莲,指花灯。
【赏析】
姜夔到合肥游玩时与一名歌妓相爱了,当时短暂的欢聚,成了他人生中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当年之人,而且还在梦里与她相遇了。这首词就是作者梦醒后写成的。这一点可以从夏承焘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中得到印证。夏承焘这样写道:“白石怀人各词,此首记时地最显。时白石四十余岁,距合肥初遇,已二十余年矣。”
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以流水起兴,不仅交代了这段情缘发生的地点,而且将作者拉入遥远的思绪之中。虽然距当初在合肥相见已经有二十年了,但关于她的一切作者都历历在目,以致在梦中与她相见,确实是“无尽期”了。“当初不合种相思”,相思的滋味是苦涩的,二十年间一直纠缠着作者,所以他说“不合”。“种”字有种因果循环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这段恋情由怨怼转为后悔的心路历程。“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切合题目中的“梦”字,这里的“丹青”指画像,相爱的人不能相见,只能以画像慰藉相思之苦,但作者只是梦里相见,梦中的恋人的模样更不及画像真切。梦境迷蒙中,山中的飞鸟惊搅了美梦,只有鸟的啼叫声在耳畔回荡。前一句是写梦中的遗憾,而后一句写的是梦醒后的惆怅。
下阕“春未绿,鬓先丝”,作者直接抒发幽怨之情。“春”字与题目中的“元夕”相呼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年又过去了,大地铺满了绿色,自己辗转蹉跎,人不觉得就变老了。“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句话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包含着人生的感悟和深沉的慨叹。相爱的人不能相聚,心中的感情逐渐地麻木,慢慢变成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印痕。“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郁积在作者心中的感情无从宣泄,只有向苍天发问。“红莲夜”指元宵节,周邦彦在《解语花·元宵》中写道:“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元宵节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大好时机,相恋而不能在一起的人在这个时候一定会非常痛苦。“难教”二字,仿佛从作者心底最深处发出的慨叹,包含着无尽的悲哀与凄凉。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1],余过维扬[2]。夜雪初霁,荠麦弥望[3]。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4]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5]以为有黍离[6]之悲也。
淮左[7]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8]乔木[9],犹厌言兵。渐[10]黄昏,清角[11]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12],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13]词工,青楼[14]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15],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1]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的冬至。
[2]维扬:扬州的别称。
[3]弥望:满眼。
[4]戍角:军中的号角。
[5]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6]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7]淮左:淮东。宋代时,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所以说:“淮左名都”。
[8]废池:废弃的池台。
[9]乔木:残存的古树。
[10]渐:向,到。
[11]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12]俊赏:俊逸清赏。
[13]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14]青楼:指妓院。
[15]红药:芍药。
【赏析】
姜夔的词多以抒发个人感慨为主,这首词是一首难得的感怀家国、哀伤时乱的佳作,创作这首词时,他年仅二十余岁。扬州慢是姜夔自创的一种曲牌。在这首词的前面,他加了一个小序,交代写作背景和缘由,这样更有利于读者阅读。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作者把昔日繁华的扬州与今日荒凉的扬州进行对比,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反映出战争给扬州带来的严重破坏,从而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情。
词一开头作者就给扬州冠以“名都”、“佳处”的美名,扬州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也曾相当繁华,很多诗人都满怀热情地赞誉过它的繁华盛况,如晚唐诗人张祐这样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升平日,犹自笙歌彻宵闻。”但后来,由于金兵的侵略,扬州城变成了一座废墟。作者将其称为“名都”、“佳处”,就是让人回想起这座城市当年的繁华,从而与今日的残破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来到这里,看到的只是长得旺盛而整齐的荠麦,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早已不复存在了,如今只剩下“废池乔木”。“自胡马窥江去后”几句,点出扬州城今昔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一个“厌”字,写出了金兵烧杀抢掠给城中百姓带来的深重的心理阴影,也是对不义的侵略者的无情谴责。黄昏时分,凄厉的号角声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响起,扬州城越发显得空旷。这里作者用声音来衬托出扬州城的荒凉和空旷。
词的下阕,作者运用典故,进一步强化黍离之悲这一主题。杜牧曾在扬州城发生了不少风流韵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作者在扬州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他。可是,今日的扬州城早已无法与他那时的扬州城相比了,即使让他再来这里,也无法用他那俊逸的才华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了。这又是一种对比,作者把前朝的杜牧拉出来,显得精妙无比。昔日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二十四桥仍在”,只有一弯“冷月”在波心摇荡。最后作者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如梦令
李清照[1]
常记溪亭[2]日暮,沈[3]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4]。
争渡[5],争渡,惊起一滩鸥鹭[6]。
【注释】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等。前期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来的作品以感伤情调为主旋律。
[2]常记:时常记得。溪亭:泉名,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3]沈:同“沉”。
[4]藕花深处:荷花丛中。
[5]争渡:夺路急归。
[6]鸥鹭:一种水鸟。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虽寥寥数语,却描写出词人的一次荡舟野游经历。这首记游之作,篇幅不长,看似随意,实则惜墨如金,句句有深意。
开头的“常记”二字,说明这篇作品并非当时所作,而是有追忆的性质。女词人确有豪兴雅致,有不让须眉的壮游之举。日暮时分,荷花绽放,词人在其间荡舟畅饮,竟醉倒在名泉之畔,忘记还要返回,迷失了归路。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在追忆此事之时,心情是激赏的,是欢愉的,甚至还有一份狂放与豪迈。一位大家闺秀在传统社会中,竟然有这样“破天荒”的野游、荡舟、畅饮、沉醉的经历,有这样的心胸,真是难能可贵。难怪有学者这样评价李清照的不羁和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轼)、辛(弃疾)”。
“误入”一句给人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感。词人因醉酒而不知归路,接下来是误入荷花深处,想必这是可以理解的。显然,词里边的少女主人公是太忘情了。忘情归忘情,但还是要回去的,词人于是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好像还有几分焦灼之情。
结尾处的归结之语勾勒渲染出浓浓的诗情画意,自己的错误和焦急,竟然惊吓到了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这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其中蕴涵有不尽的诗味,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静谧中取动感,沉醉中有释怀。
整首作品,只是选取几个片段,就已经捕捉到最有说服力的物和景,自然而然表达出词人怡然澄净的心境,极富自然之美。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